APP下载

斯诺与他的生花妙笔

2018-08-24解泽国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8年6期
关键词:大鼻子彭德怀斯诺

《西行漫记》(原名《红星照耀中国》)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一部震撼世界的报告文学。这部书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我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第一次向世界公布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出版后在西方世界引起巨大轰动,成为许多国家的经久不衰的畅销书和研究中国问题的必备读物,被称为是“西方对中国了解的一个新纪元”的标志,是与哥伦布发现美洲一样“震撼世界的成就”,“起了具有重要世界历史意义的作用,因为他推动美国以至世界舆论接受(中国)共产党作为盟友参加反对国际侵略的斗争”。

《西行漫记》不仅在政治意义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功,而且在报告文学创作的艺术手法上也成为同类作品的典范,是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斯诺用生花妙笔向国际社会讲述了一个个真实的、生动的“中国故事”,在人物刻画、环境描写以及叙事的角度都达到了出神入化的程度。《彭德怀印象》堪称其中的一个典型实例。

在《彭德怀印象》中,斯诺不仅关注这个红军的主要领导人,他对“小人物”的刻画,以及彭德怀与“小人物”之间亲密关系的叙述也很成功。作品中讲述的几段关于他和“红小鬼”的故事,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斯诺更多选取了一些非常生活化的细节加以特写,行云流水而又风趣活泼的语言出现在历史题材的报告文学作品中,真的让人眼前一亮,赏心悦目。

一天我同彭德怀和他一部分参谋人员到前线去参观一所小兵工厂,视察工人的文娱室,也就是他们的列宁室即列宁俱乐部。在屋子里的一道墙上有工人画的一幅大漫画,上面是一个穿和服的日本人双脚踩着满洲、热河、河北,举起一把沾满鲜血的刀,向其余的中国劈去。漫画中的日本人鼻子很大。

“那是谁?”彭德怀问一个负责管理列宁俱乐部的少先队员。

“那是日本帝国主义者!”那个孩子回答。

“你怎么知道的?”彭德怀问。

“你瞧那个大鼻子就行了!”

彭德怀听了大笑,看看我。“好吧,”他指着我说,“这里有个洋鬼子,他是帝国主义吗?”

“他是个洋鬼子,那没问题,”那个少先队员说,“但不是日本帝国主义者,他有个大鼻子,但要做日本帝国主义者还不够大!”

彭德怀高兴地大笑,后来就开玩笑地叫我大鼻子。事实上,我的鼻子在西方人的社会中是正常的,并不惹眼,但在中国人看来,外国人都是大鼻子。我向彭德怀指出,当红军真的与日本人接触后,发现日本人的鼻子同他们自己的鼻子一般大时,这种漫画可能使他们感到极其失望。他们可能认不出敌人,而不愿打仗。

“不用担心!”司令员说。“我们会认出日本人来的,不管他有没有鼻子。”

这是一个场景的特写,其内容可以概括为彭德怀的“三问”、“二笑”和“一答”。

我们先来看“三问”。彭德怀的“三问”都是明知故问,一连三问,环环相扣,咄咄逼人,此时的彭德怀好像突然忘记了斯诺的记者身份,忘记了这时候应该由斯诺来提问才对,“喧宾夺主”,临时客串起了犀利的记者。

第一问:意在启发。

彭德怀指着漫画上那个“双脚踩着满洲、热河、河北,举起一把沾满鲜血的刀,向其余的中国劈去”的“穿和服的日本人”问负责管理列宁俱乐部的少先队员:“那是谁?”这一问看似平常,好像是打官腔式的随口一问,其实大有深意。毛泽东同志说:“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斯诺访问边区的时候“九一八”事变已过去五年,日本帝国主义得寸进尺步步紧逼,成为中国人民的最大敌人。本来,漫画上的人是谁,斯诺已经知道了,彭德怀也知道,是“日本帝国主义者!”但是少先队员(代表中国普通民众和一线士兵)知不知道?明确不明确?这是斯诺想知道的,也是彭德怀希望斯诺知道,并希望通过斯诺传达给西方人的。彭德怀是在问少先队员,更是借少先队员之口说给西方人听,向他们表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在抗日,真抗日。少先队员回答的不是“那是日本人”,而是“那是日本帝国主义者!”准确地向国际社会表达了中国人民万众一心、同仇敌忾的坚强意志和决心。

第二问:意在引导。

彭德怀问“你怎么知道的?”少先队员告诉他:“你瞧那个大鼻子就行了!”有意思啊,为什么少先队员说辨认日本帝国主义“你瞧那个大鼻子就行了”,而不是“你瞧那个和服就行了”,或是“你瞧那把沾满鲜血的刀就行了”呢?从外貌上来看,大鼻子并非日本帝国主义者的特征;和服是日本的民族服装,可以作为普通日本人身份的一个特征,但也不是日本帝国主义者的特征;“双脚踩着满洲、热河、河北,举起一把沾满鲜血的刀,向其余的中国劈去”的姿势是日本帝国主义者的特征,但缺乏漫画的幽默要素。从漫画的技法上看,简化、夸张的作画方式,夸张脸部特征的画风,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大鼻子,鼻子是脸庞的比例尺,鼻子丑就成谐星了。“大鼻子”是对侵略者丑恶嘴脸的具象化、漫画化、脸谱化,像京剧里的白脸曹操,人们不会以其现实中的形象与舞台上的截然不同而否定其真实性,将日本帝国主义者画成大鼻子,少先队员用“大鼻子”来指代日本帝国主义者,充分表达了嘲讽、蔑视之意,表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英雄氣概。

第三问:意在比较。

彭德怀通过比较使少先队员分清敌友。彭德怀指着斯诺问少先队员:“这里有个洋鬼子,他是帝国主义者吗?”这里用“洋鬼子”来称呼斯诺,不含贬义,而含幽默意味,一是因为当时在陕甘宁边区,民众都用“洋鬼子”来称呼外国人,二是用“洋鬼子”与“日本鬼子”相对应,很自然地引出这个问题,测试少先队员分清敌友的能力。同样是“洋鬼子”,斯诺是朋友。答案是令人满意的,少先队员通过比较,不但非常准确地将国际友人与日本帝国主义者作出了严格的区别,而且用了十分幽默的说法。这种儿童式的幽默,使本来非常严肃的政治话题在轻松的气氛中进行,产生了独特的效果。

再看“二笑”。彭德怀的“大笑”与“高兴地大笑”均由出人意料的回答引出。

第一笑,当少先队员将“大鼻子”当成判断日本帝国主义的依据时,彭德怀大笑。他本来就是是明知故问,想逗一逗“小鬼”的,大概他也没有想到这个少先队员会说出这么幽默风趣的话,结果反而被逗得大笑。

第二笑,当少先队员用“鼻子还不够大”将斯诺与日本帝国主义者区分开来时,这时彭德怀高兴地大笑,高兴地赞许少先队员的机智幽默。站在少先队员的角度来看,基于对彭德怀完全的信任和爱戴,彭德怀的客人当然是朋友,如果就这样回答也能算合格。朋友与敌人的区别本不在鼻子的大小,没想到聪颖的少先队员承着“大鼻子”的幽默说法顺势而下,用“鼻子还不够大”来将斯诺与日本帝国主义者相区分,翻出了不一般的境界,进一步强化了幽默的效果,轻松愉快地将现场的友好气氛推向高潮。这种急中生智的巧妙回答让彭德怀喜出望外,情不自禁地“高兴地大笑”,对“红小鬼”的出色表现毫不掩饰地进行了赞许。

最后看“一答”:“不管他有没有鼻子。”

当斯诺对“红军真的与日本人接触后,发现日本人的鼻子同他们自己的鼻子一般大,这种漫画可能使他们感到极其失望,他们可能认不出敌人,而不愿打仗”表示担忧时,彭德怀斩钉截铁地说:“不用担心!”“我们会认出日本人来的,不管他们有没有鼻子。”彭德怀没有在斯诺所说的“鼻子大小”上纠缠,而是直接切入问题的本质,“不管他们有没有鼻子”,就像孙悟空洞若观火地看透了白骨精的本质,不管她以什么面目出现。彭德怀准确地把握了日本帝国主义者的本质,意在告诉斯诺和世界,不管日本帝国主义者以何种面目出现,中国人民都一定会认清他们的本质,跟他们血战到底。这是中国人民的钢铁意志,也是对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坚定承诺。

这一段关于“鼻子”的问答,不仅向西方展示了中国精英分子的认识水平,而且展示了中国普通民众的认识水平,尤其使彭德怀睿智、幽默、人性化的一面熠熠闪光地展示在西方读者面前,并且符合西方的文化心理和审美理念,有助于消解西方人对中国人“愚昧、麻木、松散”的固有看法,增强对英勇抗战的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的理解和同情,并争取得到他们的支持。

特别值得一说的是,斯诺的“担忧”——本次采访中唯一的提问——简直是一个神来之笔。他终于作为一个记者加入了对话。可是这个问题乍一看完全不像是一个成年人所问,更不像是一个资深记者所问。这种童话般的“担忧”能成为一个问题吗?试想,有哪个军队会根据鼻子大小来辨认敌人呢?问这样一个“萌萌哒”的问题是不是凭添了若干的喜感啊?你可以认为这不是一个值得回答的问题,你也可以拒绝回答这个问题,可是你仔细琢磨一下,就会很惊讶的发现,在这样的一个语言环境和氛围中,这个问题就绝不是一个能够轻易回答得出彩的问题了。拒绝回答呢,会显得傲慢;回答得或啰嗦或古板或平淡或一本正经或不着边际呢,都会使业已营造起来的幽默感呈现断崖式的下坠,那就大煞风景了。斯诺就是斯诺,不愧为顶级水平的资深记者,正是这样一个天真烂漫的儿童式的傻傻的疑问,显示了斯诺这个“最佳配角”的童心未泯和大智若愚。他及时奉献了一个“最佳捧哏”,不动声色地完成了与“男一号”彭德怀的绝妙配合。于是在东方式的幽默之后,不着痕迹地接上了西方式的冷幽默,东西方的幽默找到了契合点,在这里完美地融汇,将这出“好戏”推向了高潮。

如果我们把司令员与“红小鬼”在列宁室里的一番问答看做是一场浑然天成的即兴演出的话,两者如此默契的配合达到了天衣无缝的境界。这是偶然的巧合,还是心灵相通后的高度一致呢?斯诺在这个特写前后还写了两个具体的例子,讲述了彭德怀与“红小鬼”们的亲密关系。前一个例子是:

我注意到,彭德怀很喜欢孩子,他的身后常常有一群孩子跟着。许多孩子充当勤务员、通讯员、号兵、马夫,作为红军正规部队组织起来,叫做少年先锋队。我常常见到彭德怀和两三个“红小鬼”坐在一起,认真地向他们讲政治和他们个人问题。他很尊重他们。

在这个例子里,斯诺使用了这样几个关键词:喜欢,尊重,组织,常常,认真。用“喜欢”赢得爱戴,用“尊重”赢得信任,这是彭德怀的人格魅力之所在。“组织”体现出他卓越的工作能力和长远的战略眼光:赢得下一代就赢得了未来;“常常”说明彭德怀对青少年的组织教育工作是常抓不懈、持之以恒的,绝不是一时兴起或作秀;“认真”突出他的工作态度,不掺假、不打折、不含糊,真心实意。他用爱心、平等、尊重使“红小鬼”们紧紧团结在他的周围,在情感上与他亲密无间,在认识上跟他息息相通。这样我们就很容易理解,在兵工厂的列宁室,那个少先队员何以丝毫不把他当做一个“大官”,丝毫不紧张不怯场,像老朋友、老熟人般的与他谈笑风生。

在此之后的一个例子是,斯诺同彭德怀一起去看一军团抗日剧团的演出,“突然奇怪地发现彭德怀却已脱了棉衣”,“把棉衣披在坐在他身旁的一个小号手身上”。斯诺对此感到“奇怪”,彭德怀的做法超出了他的趋利避害的生活经验。由于天冷,他“把棉袄裹紧”,这是人的正常反应。彭德怀一定也感受到了冷,同时感受到了身边的小号手的“冷”,就脱了棉衣披在坐在他身旁的一个小号手身上了。彭德怀做来很自然,斯诺看来却很奇怪。斯诺正是通过将彭德怀的“奇怪”做法与自己的“正常”做法进行对比,反衬出彭德怀舍己为人,爱兵如子的难能可贵。

在这里我们看到的不是叱咤风云的“彭大将军”,不是国民党宣传报道中的“匪首”“江洋大盗”,而是一个全心全意关心、爱护、帮助下一代成长的宽厚待人的长者形象。

我们由这前后两个例子可以看出,斯诺对于叙述的整体性的把握是相当娴熟的,这正是他的高明之处。正是有了前后这两件事,中间对彭德怀视察兵工厂列宁室的精雕细刻才显得那么自然生动,真实可信,没有丝毫的突兀感和生硬感。

斯诺带着记录者的使命而来,带着探寻真相的愿望而来,他如愿以偿地得到了真相,他又把得到的真相忠地而生动地传播给了世界。作为一位优秀的新闻记者,他保持着严肃的新闻态度和强烈的追问意识,他通过与彭德怀的直接接触,零距离的观察,看到了一个“愉快爱笑的人”,一个因拥有一件用缴获的降落伞做成的背心而“孩子气地感到很得意”的人,一个“喜欢说说笑笑”的人,一个在大军出发时还“停下来同出来向他道别的穆斯林阿訇说话”的人,一个下令把悬赏缉拿他的传单“空白的一面来印红军的宣传品”的人。他将这些鲜活的材料或点缀前后或穿插其中,把“共匪”“匪首”还原为“共产党人”,还原为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大写的“人”。他发现了共产党人“只见公仆不见官”的力量之所在,发现了共产党人身上闪烁的“兴国之光”,理解了“为什么许多中国青年象他那样投奔红军”的强大感召力。斯诺以他卓越的洞察力和敏锐的分析能力,通过对一个民族中的精英人物的观照考察,为国际社会塑造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美好形象——“那个时代最富有吸引力的革命者”,折射出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状态和整体风貌。

在斯诺幽默风趣栩栩如生的叙述里,显示了卓越的文学品质。在非常生活化的细节中出现的每一个人物形象——彭德怀,少先队员,“韩吃瓜的”,甚至斯诺自己——不論着墨多少,都生动鲜活、饱满自然。在时代的大背景下,斯诺找到了如何讲好“中国故事”的最佳方法,找到了表达的最佳形式,细致地关切到人物的个性、经历、命运,显示了深切的人文情怀;丰富的情感体验的融入,使得文本内容充盈,耐人寻味,经得起涵咏,自然产生了巨大的艺术张力,成为这个作品感动世界的重要原因。

参考文献:

[1]埃德加·斯诺著,董乐山译.红星照耀中国.斯诺文集.第二卷.新华出版社.1984年第一版

[2]肯尼斯·休梅克著.郑志宁、黄际英、高二音、简明译.美国人与中国共产党人.吉林文史出版社.1989年版

[3]杰克·贝尔登著,邱应党译.中国震撼世界.北京出版社.1980年版

[4]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人民出版社.1952年版

解泽国,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镇江分院副教授。

猜你喜欢

大鼻子彭德怀斯诺
彭德怀甄别伪造信
斯诺登获得俄永久居留权
美丽的图案
大鼻子
斯诺登在俄居留延长三年
斯诺登申请延长逗留期限
彭德怀咬文嚼字
彭德怀的军事秘书谈彭德怀
指挥“保卫西安”作战时的彭德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