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读课文,品味词语运用之妙
2018-08-24张玲
结合人教版初中语文的编排,本文主要借助古诗阅读与现代文阅读两大部分的教学为例,論述在教学中如何借助教材文本的教学,引导学生精读课文,品味作者词语运用的精妙,从而丰富学生的文学内涵。
一、体味韵律,品古诗用词之妙
虽然古诗简短,用词量少,但词词精炼、句句达意。古诗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结合古诗的特点,即韵律之美,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感悟古诗用词之妙。
以《水调歌头》教学为例。这首古诗通篇运用了一个韵脚,如“天”“年”“寒”“间”“眠”“圆”“全”“娟”,使得文章在诵读时朗朗上口、余味回旋,因此,教师就可以结合古诗的情感基调,选择合适的背景音乐结合韵律进行教学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在音乐中感受古诗的用词之妙。在这首诗中,诗人上阕对月饮酒、望月写景,下阕对月怀人、抒情泄郁,更发出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千古感叹,全诗笼罩在一股淡淡忧伤,却又旷达、乐观的氛围中。诗中,“把酒问青天”中的“把”字形象刻画了一幅豪爽的月下饮酒画面。此外,“高出不胜寒”中的“胜”字,“起舞弄清影”中的“弄”字,将“天上宫阙”的清冷描写地栩栩如生,结合诗人的生平经历,也抒发了诗人对官场的失望。而下阕中的“转”“低”“照”三个动词的连用,借写月亮,却生动表达了作者内心淡淡的孤寂与忧伤。
韵律的回旋往复,更有助于学生在对古诗的反复吟诵中体会作者的感情基调,感受古人伟大的文学内涵及高深的用语功力,从而提升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提升学生的文学内涵。
二、反复阅读,品现代词语之精
教材中的文章大都出自文学大家之手,具有深厚的文学底蕴和高尚的人文品格。因此,在单元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不断促使学生品味文章用词,在不断精读文本的过程中,感悟作者的写作情怀,品味作者用词的精妙,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以朱自清的《春》教学为例。文中作者借助对“盼春”、“绘春”、“赞春”的生动描写,描绘了一派春意盎然、万物生长的春天景象。作者在全文并无一处点明自己对“春”的热爱,却字字表露自己的真情。在阅读中,教师可以借助精读文章,引导学生推敲字词,品味作者对“春”的无限喜爱。例如,“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中“偷偷”二字,“钻”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酝酿”二字有何之妙?“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这句用词又有什么特点?在引导学生对词语进行精读、品味、推敲的过程中,朱自清先生对“春”的喜爱跃然而出,春天的景色立刻在学生面前鲜活起来,极大提高了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此外,在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借助精读文本中用词,引导学生还原文章场景,从而深化对文章精妙用词的感悟。以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教学为例,“响亮的天气”“因为有这样慈善的冬天”“小村庄的房顶上窝着点雪”“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凉,那么蓝汪汪的”等等,这些句子中的“响亮”“慈善”“窝”“清凉”“蓝汪汪”这些词语生动描绘了一副清爽、干净、祥和的冬天景象。在反复品味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这些词语描绘的情境进行复原,在具体的实践中加深对现代用词的品味、感悟。
三、意境创设,悟词语情感之深
除了借助教学,引导学生品味大家的用词之妙、之精外,在教学中,教师还要善于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借助情境的引导,感悟作者在词语中寄托的深厚情感。
以余光中老先生的《乡愁》教学为例。在文章中,先生把深沉的、浓郁的思乡之情,用直观的事物,“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表达的淋漓尽致。在教学中,为了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体会这四个普通词语后面蕴藏着的浓郁的思乡之情,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展示先生在诗中所描绘的情感,从而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感悟词语的深厚情感。
此外,以《诗经》中的《蒹葭》教学为例。在教学中,结合《蒹葭》的情感基调,“主人公对美好爱情的执着追求和追求不得的惆怅心情”,教师可以选择古筝进行配乐,创设音乐教学情境。在古筝的清脆回旋中,体会“溯洄从之”“溯游从之”中“溯洄”“溯游”两词所体现的“求之不得的惆怅”;感悟“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中“长”“跻”“右”所体现的环境的艰苦,诗人的执着。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文章中词语的教学,引导学生在品味、感悟作者用词的同时,丰富学生的文学内涵,提高学生的文学功底。
张玲,山东莱芜市莱城区教师进修学校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