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打破沙锅璺(问)到底

2018-08-24田华

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 2018年7期
关键词:孺子舍人黄雀

田华

【创课缘起】

小学课本里有一个故事叫《螳螂捕蝉》,故事里说吴王想攻打楚国,有个小孩子从“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现象,悟到了一个国家如果只顾眼前利益,就会有后顾之忧这一道理。吴王听从了他的话,从而避免了一场不义之战。当时觉得这个小孩子好聪明,他可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上了中学,读吴晗先生的《谈骨气》一文,对饿人的骨气崇拜之极,觉得黔敖很虚伪。时至今日,和学生一起再读《谈骨气》,再查找文献细细琢磨,才恍然发觉,我们在吴老先生的引领下,误解了黔敖这个真善人。由此,想到了从小就崇拜的那个小孩子,他的眼界真的那么高远吗?于是,有了和学生一探究竟的想法,以此还原故事主人公的真面目,培养学生不畏名家、独立思考之品格,掌握探究的一般方法,以理性的眼光审视问题,写好批驳 文章。

【创课思路】

这里选择两组“沙锅”:每组都有一只“负锅”,它存在许多可疑之处;还有一只“本锅”,它是“负锅”的问题本源。为搞清“负锅”的问题,需考订“本锅”的原意,从而在这种考订过程中培养学生追求真理的执着精神,鍛炼探究的思维方法及实践的道路。

1.确立一个有可质疑之处的名家名作及与其有连带关系的文献为“负锅”与“本锅”。

吴晗《谈骨气》——可作为“负锅”例子,挑出其文中可疑段落,打破沙锅问到底,搞清问题的原委,给学生演示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路子。具体说,就是考订文中典故——“不食嗟来食”——看其叙述是否客观、公允。因此要查阅原始文献的本意,从而搞清《谈骨气》可疑处“到底”错在哪里。而其“本锅”则是《礼记》中所记“不食嗟来食”之典故。

以上为第一组“样锅”的组合,通过对它们的分析,初步展示质疑和解疑的路子。

2.再确立一个有可疑处的有权威性的文本及有连带关系的文献为“负锅”与“本锅”。

江苏省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可算作“有权威性的文本”,具体篇目如白话故事《螳螂捕蝉》可作为“负锅”。此文有不妥之处,它同上述例文一样,涉及对古代文献的理解,所以用上述方法,重新考订原始文献本意,从而对教材白话故事——《螳螂捕蝉》有新的认知,引导学生予以评判。其“本锅”就是汉人刘向所著《说苑》中的《螳螂捕蝉》。

3.以上为第二组“样锅”组合,让学生以“本锅”为据,做实践锻炼去评析“负锅”之“璺”(问)。

【教学现场】

一、分析第一组合之“负锅”,实践“打破沙锅璺(问)到底”的精神

1.组织教学,课堂导入。

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同学们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是否有对课文中的事例观点有所疑,并且主动求证形成作文呢?本课将以吴晗先生《谈骨气》中的一段叙述为例,来说说怎样去疑求证,写好批驳文章。

2.出示原文,追问其“璺”(问)。

《谈骨气》“不食嗟来之食”原文:

古有一个穷人,饿得快死了,有人丢给他一碗饭,说:“嗟,来食!”(喂,来吃!)饿人拒绝了“嗟来”的施舍,不吃这碗饭,后来就饿死了。不食嗟来之食这个故事很有名,传说了千百年,也是有积极意义的。那人摆着一副慈善家的面孔,吆喝一声“喂,来吃!”这个味道是不好受的。吃了这碗饭,第二步怎样呢?显然,他不会白白施舍,吃他的饭就要替他办事。那位穷人是有骨气的:看你那副脸孔、那个神气,宁可饿死,也不吃你的饭。

这里的问题是,吴晗所说的那个“丢”饭给“饿者”的人是怎样的一个人,“不食嗟来食”者是不是“有骨气”的人?

3.查找典故,分析“正锅”。

引导学生分析典故“正锅”——《礼记·檀弓》原始记载:

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而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曾子闻之,曰:“微与!其嗟与,可去,其谢也, 可食。”

通过对文献的分析,辨清“丢饭”者黔敖是怎样的人。

“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由此可见,黔敖是自愿为饿人准备饭食,他真的是善人;当饿人拒绝他的饭食时,他为自己的态度道歉,又见他内心之善。连曾子都认为“不食嗟来之食”者应该食之,因此可见他饿死活该,不关骨气。由此得出结论:《谈骨气》文中写“那人摆着一副慈善家的面孔”,和原《礼记》中的叙述完全相反。吴晗错选了文例,并且为证自己的观点篡改了文献,这是写作之大忌,失了文德。

二、分析第二组合之“负锅”,实践“打破沙锅璺(问)到底”的精神

展示苏版《螳螂捕蝉》故事原文。

螳螂捕蝉

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遭到了一些大臣的反对。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可是吴王固执地说:“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 死他!”

有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听了大臣们的议论,想去劝说吴王。可是吴王已经下了死命令,怎么办呢?

第二天清晨,他拿着一只弹弓,在王宫花园里转来转去。露水沾湿了他的衣裳和鞋子,他也毫不介意。就这样,一连转了三个早晨。

少年终于被吴王发现了。吴王问道:“你早晨跑到花园里来干什么?看你的衣裳都被露水打 湿啦!”

少年回答说:“禀报大王,我在打鸟。”

吴王问:“你打着鸟了吗?”

少年说:“我没有打着鸟,却见到一件挺有意思的事。”

吴王来了兴趣,问:“什么事啊?”

“花园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蝉在高高的树上放声叫着,一边喝着露水,却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的身后。那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要去捕蝉,却不知道有只黄雀在它的身后。”

吴王夸奖说:“你看得真仔细!那黄雀要捉螳螂吗?”

少年接着说:“是的,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螳螂,却不知道我拿着弹弓在瞄准它呢。蝉、螳螂、黄雀,这三者都一定想要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及到自己身后的祸患呢!”

听了少年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连声说:“对!对!你讲得太有道理了!”于是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考订“本锅”——《说苑·螳螂捕蝉》原文:

吴王欲伐荆,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舍人有少孺子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游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旁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務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

这里的关键处是——“舍人有少孺子者”——是不是江苏省小学课文《螳螂捕蝉》中的“侍奉吴王的少年”。“舍人”,乃古代的一个官职,查《辞海》有“舍人”条,君目身边亲近的属官。因此,“少孺子”不是“少年”,应是姓“少”名“孺子”或为“少”姓年轻人,他身居“舍人”之职。编教材者望文生义,误生误国。

三、布置作业

根据以上分析,写作文——《评苏版白话故事<螳螂捕蝉>的编写问题》。

【创课所得】

1.精准选题,切中学生写作问题点。

对于九年级学生来说,已经开始系统地学习议论文,也会有理有节地写作议论性的文章,其中就有批驳文的训练,但他们往往找不到素材的漏点在哪里。而本课的教学,就是要教给学生找漏点的方法,即先确立一个有漏点的锅——名家名作,再考证本锅——历史文献,这样的“样锅”组合,通过对它们的分析,初步展示质疑和解疑的路子。最后,再确立一个有可疑处、有权威性的文本及其有连带关系的文献为“负锅”与“本锅”,即第二组“样锅”组合,让学生以“本锅”为据,做实践锻炼去评析“负锅”之“璺”(问)。

2.样本教材的经典性很重要。

写文章引述事例时,在说明问题的前提下,叙例要尽量做减法,绝对不允许做加法。吴晗是历史学家,对《礼记》有关记载应该很熟悉。他明知事实如此,却要做那样的篡改,有违史德。

【学生作品】

评苏版白话故事《螳螂捕蝉》的编写问题

朱旻昊

人们常说,质疑精神很重要,年少的我没有经验,但长大一些,多看书,有些看法却改了。

在广大学生心目中,语文教材上的内容是最正确不过的,若在里面有一丁点儿的错误,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巨大的。苏版语文教材,也算是有权威的教材了,但这么权威的教材里有一篇课文却有不妥之处,对古代文献理解错误,误生误国。

它的问题到底在哪里呢?

《螳螂捕蝉》这篇课文,乍看之下,其实并无差错,而且通俗易懂,读完后觉得那个无所畏惧的小孩子真是聪明,实在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但与《说苑·螳螂捕蝉》原文相比较,差别较大,最令人生疑的还是“舍人有少孺子者”这一句话。怎么理 解呢?

这里的关键句是——“舍人有少孺子者”——是不是江苏省小学课文《螳螂捕蝉》中的“侍奉吴王的少年”呢。“舍人”,乃古代的一个官职,查《辞海》有“舍人”条,君目身边亲近的属官。因此,“少孺子”不是“少年”,应是姓“少”名“孺子”或为“少”姓年轻人,他身居“舍人”之职,根本不是那个让我敬佩的小孩,让我大跌眼镜。编教材者望文生义,误生误国。

对于编者来说,犯这样的错误是编订教材的大忌,有失文德,应该实事求是,不可“我主事实”,也让我想到,当初读这篇文章时为何没有质疑,想想看,还是因为“语文教材一定是权威的”这一思想禁锢了我的思维。可见,语文教材的编订必须严谨,正确,这种错误必须杜绝。作为读者,我们不能完全相信教材所讲,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便是这个道理。

(四川省成都市金堂中学外国语实验学校;610400)

猜你喜欢

孺子舍人黄雀
明朝立国前后的军中舍人与演武余丁
不听劝告的黄雀
不听劝告的黄雀
孺子牛
孺子难教
孺子驱鸡
小黄雀的改变
黄雀脱险记
瞳仁之明
论唐代中书舍人的职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