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语文教学“深度”与“温度”同行

2018-08-24周秀花周会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8年6期
关键词:深度文本语言

周秀花 周会

时下,教学讲究的是“高效”二字。我们语文学科也不例外,但高效的语文课堂需要一个合适温度,这就需要我们语文教师善于营造,而要营造这样的课堂氛围与我们的专业素养是分不开的。对于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可以简单地概括为:第一、解读教材的功夫,第二、课堂教学的功夫。也就是文本解读有深度,课堂教学有温度。

一、文本解读的能力是上好语文课的关键

对于语文教师来说,只有自身对文本的深入把握和个性化解读,才能与学生分享自己的体验,才能与学生形成观点的交流和思维的碰撞。我从三个方面谈谈解读文本的做法:

(1)把握关键词句,解读走向深刻。如教学鲁迅先生的《风筝》一课,开篇写作者看到风筝的浮动,却是一种“惊异和悲哀”。惊异是可以理解的,“悲哀”就很特殊,这就是关键词。我又读到文章结尾“现在故乡的春天又在这异地的空中了,既给我久经逝去的儿时的回忆,而一并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又回到文章开头看见风筝的“悲哀”上,而且变成了“无可把握的悲哀”,为什么悲哀?为什么是“无可把握的悲哀”?我就围绕着“悲哀”这一关键词,展开了对作者心理曲线的探寻:惊异、悲哀——嫌恶、可鄙、愤怒、傲然——堕下去——无可把握的悲哀。教学最后结合鲁迅自身经历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无可把握的悲哀”。

(2)注重文本细读,解读走向丰厚。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只有字斟句酌,才能领悟语言的精妙,悟得其中情感。解读文本要注重对语言的反复推敲,如《老王》一课,从“活命”“只是”“破旧”这些词语引导学生理解老王的不幸;从“住那儿多年”“死了、没出息、没什么”体会老王的苦楚;从“有人、这、老光棍”引导学生理解周围人的看客心理,人与人之间的人情冷漠。在杨绛“朴素的词语中,有着生命最本真最炫目的华丽”。另外还要注意挖掘文本空白,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深入。还是《老王》一课的讲授中,我设计让学生化身老王,把老王隐藏在心里深处的话说出来,“我不要钱,我只想__________。”要一份友情、一份平等、一份关心、一句问候……在填补空白中,学生逐渐读懂了老王内心深处的需求。

(3)重视自然阅读,解读走向自我。在一届山东省语文优质课评选活动中,张伟忠老师的评课,给我们带来了太多新的启迪。他提出了文本解读的三个阶段:自然阅读——专业解读——教学研读。我们应该站在读者的立场读,站在学生的立场读,然后站在教师专业的立场读,去找寻内心深处最脆弱的感动,也许就可以让解读逐步走向自我。

二、课堂教学水平是上好一堂语文课的保证

课堂教学魅力最直接的体现在教师较高的课堂教学水平上,纵观各级别的公开课、优质课、专家报告课等,有太多生动的教学艺术值得我们借鉴。

(1)语言表达灵动,有语文味。教学语言是一门艺术,一位优秀的教师,应该具有驾驭教学语言的高超技能,这样才能将学生的注意力紧紧地吸引过来。

如听“主题阅读”的课,它能带领学生学习古代文化的精华,就仿佛是与李白、李清照、辛弃疾等进行心灵的直接对话,从授课教师的文字气象里,感受博大的胸襟和丰沛的人文情怀,将古代文人的思想感情引出狭小的课堂,深入人的心灵深处……还有的教师的课,自然的过渡,散文化的语言,让人置身其中,感觉不是在听课,倒像是听文学大师讲述一个个动人的故事,沉迷其中,不想自拔。

(2)朗读声情并茂,有感染力。课堂上教师让学生朗读课文的形式多样,浅读、深读、单独读、小组读、分角色读、赛读……学生有时读得精彩,但我认为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更能打动学生。比如读《心田上的百合花开》,要读得柔情似水,清丽婉约;再如读《海燕》,要读得大气磅礴,震撼人心。可以说教师的范读更能掀起课堂高潮。

(3)教师评价及时到位,课堂才有人情味。我觉得一位優秀的语文教师不仅能出口成章,还应具备说笑嬉骂皆成妙语的功夫。“你有一双慧眼,能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东西,我们一起来品一下”“虽然你回答的不完全正确,但教师还是感谢你的勇气和胆量”“你的观点很有创见,非常可贵,请你带上你说的情感高声朗读一下可以吗?”这样的评价既关注和赏识学生对知识的把握和能力的提高,又关注和赏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与运用方法的优良行为,更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表现。这样的课堂充满爱的温度,这样的课堂会迸发出爱的火花。

语文学科之厚重,让人敬畏。没有课下的尽心沉淀,难有课堂教学之精彩。深度教学,温度课堂,让其同行。母语教育,任重道远。

周秀花,山东桓台经济开发区实验学校教师;周会,山东桓台县侯庄中学教师。

猜你喜欢

深度文本语言
深度理解一元一次方程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深度观察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