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考作文文体之争应该画上休止符

2018-08-24郭斌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8年8期
关键词:高考作文记叙文议论文

郭斌

多年来,江苏高考作文阅卷组每年的“最强音”是动员考生写记叙文。每年都有一番强调,但始终改变不了一个事实:绝大多数的考生依然选择议论文写作。

正如语文教育思考者和改革者叶开所说的“如果大方向错了,老师越负责,对孩子的伤害就越大”,如果对高考作文文体做出某种偏向性的设定和推动,专家们越负责,对学生的伤害也就越大。而事实是,正确的“大方向”只有一个。这唯一的“大方向”究竟应该掌握在谁的手中?究竟应该由谁决定?

近两年,江苏高考关于重视记叙文写作的消息,主要来源于三个渠道,一是南京高考作文阅卷现场对记叙文的“偏爱”,二是南通地区高中学校对记叙文写作的长期“重视”,三是江苏高考信息发布会“写记叙文不吃亏”的专家“忠告”。受检索能力所限,笔者没有查到近两年江苏高考作文阅卷组对江苏高考优秀作文的推介文章,但,我们可以看到往年的。

2015年江苏高考作文阅卷组在《现代快报》发布《七篇高分记叙文告诉你:小故事往往胜过大道理》,文中有两段文字:“因为中学生年纪尚小,未出茅庐,对复杂的人情事理缺乏分解和剖视的能力,逻辑思维相当薄弱,故多数人不擅‘议论。”“然而,中学生有自己的‘先天优势,那就是感性丰富、形象思维活跃。他们有‘无忌的童心,热情扫描现实世界的清澈的少年眸子,许多被成年人看惯了、看麻木了的东西在他们的眼里却熠熠生辉、大有意趣。……此言,已见诸往年媒体,今年再次强调。”

2014年,刊载于《南京晨报》的江苏高考作文阅卷组的文章《高中生应当写好记叙文》,文中写道:“从1999年考‘假如记忆可以移植起,文体不限已经15年了。就是说,记叙文、议论文在高考作文中一视同仁已经15年了。但是,不知是何缘故,在江苏,乃至全中国,高中作文教学依然严重偏向于议论文。我们接触过不少考生,都说:‘老师不教记叙文!‘老师不让写记叙文!有的同学甚至理直气壮地宣告:‘我不会写记叙文!”文章接着写道:“写作的基础工程是‘记叙文,记叙文写好了一辈子受用,记叙文写不好其他文体必定写不好!……(重视议论文写作是)一种颠倒了的‘认识论,一种颠倒了的‘作文教学理念。恳请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的语文老师,把这种颠倒再颠倒过来。”

以上作为环境对个体的“刺激”文字,已经不是潜在的了,而是大声疾呼式的通告,没有商量的口气和余地。从中至少可以找到三个值得探讨的问题。第一,中学生是高三学生吗?高三学生是中学生,但中学生不等于是高三学生。高三学生年龄不算小了,都经历了十八岁成人仪式,除了极个别年龄小的,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应该是成年人了。是成年人,就应该有成年人的思考、推理和担当;再用“童心”等词汇冠之,似乎有点矫情,进而会引发一个问题:他们什么时候才能长大呢?第二,为什么写记叙文的人数少?真实的情况是:不是语文教师不让高三学生写,而是大多数高三学生写记叙文的感觉逐步退化乃至丧失了。学生也知道写记叙文有“以静制动”“以一当十”的应试效果,但就是很难提笔运思。原因有多种,主客观方面都有,但重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学生进入高中特别是进入高二以后,课外阅读呈现文本泛化、种类多样、内涵厚重、理性凸显的特点,而这些与记叙文写作所要求的想象丰富、含蓄蕴藉、细致描摹、精心剪裁等,有着较多相悖的地方;二是课内外语文活动中需要学生表达和阐述个人见解的频率是居高的。因此,对于大多数高中生而言,理性的一面长时间地得到强化,必然会导致感性的一面一天天的弱化。第三,写议论文是颠倒的认识论吗?两篇文章都引用了美学大师朱光潜的一段文字:“我从十岁左右起到二十岁左右止,前后至少有十年的光阴都费在这种议论文上面……我自知得不偿失。”恕笔者阅历浅,没有找到这段文字的出处。但朱光潜先生的另一段文字却值得我们关注:“我以为初学作文应该从描写文和记叙文入手,这两种文做好了,議论文是很容易办的。”[1]很显然,在这段话中,朱光潜先生没有否定议论文写作,反而说初学作文阶段适宜写记叙文。那么,在非初学作文的高中阶段应当写什么文体呢?朱光潜先生的态度是很明显的。因此,高中阶段写议论文不是颠倒的认识论,而是合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合乎时代发展需要的作文教学理念。

手上有一份资料,资料汇集2017年高考全国Ⅰ卷、Ⅱ卷、Ⅲ卷和上海卷、天津卷、江苏卷、山东卷的128篇满分、高分作文,现将这128篇高考作文的文体取向统计如下:全国Ⅰ卷共40篇,议论文35篇,记叙文1篇,记叙文占比2.5%;全国Ⅱ卷共9篇,议论文8篇,记叙文0篇,记叙文占比0%;全国Ⅲ卷共21篇,议论文15篇,记叙文4篇,记叙文占比19%;上海卷共6篇,议论文6篇,记叙文0篇,记叙文占比0%;天津卷共7篇,议论文2篇,记叙文2篇,记叙文占比28.6%;江苏卷共20篇,议论文12篇,记叙文6篇,记叙文占比30%;山东卷共15篇,议论文13篇,记叙文2篇,记叙文占比13.3%。[2]北京卷和浙江卷因有明确的文体要求,不在统计之列。

总体而言,在128篇高考满分、高分作文中,议论文共有91篇,占比71.1%;记叙文共有15篇,占比11.7%;其他文体22篇,占比17.2%。当然,这份统计只是不完全统计,不能完全说明问题;但“窥一斑而见全豹”,必须承认的是,这份统计能在很大程度上说明当前高考作文文体取向的基本现状,即如江苏高考作文阅卷组所言的“在江苏,乃至全中国,高中作文教学依然严重偏向于议论文”,高中生正在习惯于对话题或现象做出自己的判断和评述,热衷于为自己与周围环境架构逻辑网络并向其中填充自己的所见、所思、所悟。怎么看待和对待这一现象?是高中生硬要“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吗?高中生的议论文写作真的是“对复杂的人情事理缺乏分解和剖视的能力,逻辑思维相当薄弱”吗?

我们不妨研究其中的两段议论文字。

全国Ⅰ卷优秀作文《苦辣酸甜神州味,生旦净末华夏情》有一段文字:京剧生旦净末丑讲究的无非是八个字:无声不歌,无动不舞。以程派程砚秋大师的表演来讲吧,那凤眼传神,柳眉入鬓,说不尽的“琐窗风雨古今情,梦绕云山十二层”,看不够的“绮罗人物,薄透凝脂”。程先生是乾旦,且身材高大,如何能如李碧华所言“一笑万古春,一啼万古愁”?个中关窍,便在“情境”之中,是以虽非莺莺小姐,亦能为闺房之秀;虽无草满花盈,胜似万紫千红。

江苏卷优秀作文《车,人的别名》有一段文字:人的欲望,使车越来越向人的方向发展。如果说,以前的车是一堆机械的话,现在你会发现,车越来越有“七情六欲”了,被人戏称为“男人的情人”。君不见,都市夜晚的马路上那逼人的“豹眼”在向你发出森严的警告,那长长的车身告诉你什么是尊贵什么是卑微,那眩人眼睛的黄金一般的色彩告诉你什么是富有什么是贫寒。车活化了人的内心世界,跑在路上的是车吗?不,它是人的丰富的内心世界的动化呈现。

全国Ⅰ卷要求考生向外国青年介绍中国文化,江苏卷要求考生写“车”所见证或承载的,两地考生写起来确实不是一件易事,无论是阐述评论还是记叙描写,都很容易流于空泛和形式。但观照上面两段议论文字,前段首句“无声不歌,无动不舞”八个字点出了京剧艺术的本质特征,论断准确,起句不凡;接着以程砚秋为例,先写程砚秋传神精湛的表演艺术,后写程砚秋身材高大而表演温婉的“入境”效果。思路有极强的逻辑性,且分解到位、剖视深入、表达精致,说明该考生有宽广的阅读面以及极强的逻辑思维与表达能力。后段首句如神来之笔,准确领会命题者的出题意图;其次,承首句阐述“向人的方向发展”的具体内容;再次,用“君不见”领起三个现象,说明“车”向豪华、炫目方向演化;最后,得出结论:车是人的内心世界的动化呈现。张悦群评价说:“文章思路非常清晰,语言表达朴实却精致,笔放得开,却又牢牢浓缩于车与人的欲望的关系。”[3]

两段文字紧紧围绕试卷所给话题或论题,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当今社会现象发出了个人的声音,写出了个人的主张,代表了全国高中生课外阅读和理性论述的较高水平。时代发展到今天,对高中生而言,理性或逻辑思维以及用文字表达理性或逻辑思考的成果,相较于形象思维以及写人叙事,用途将会更大。退一步说,前者即便没有绝对的超越,至少也不能落后于后者;或者说,后者没有必要被提升到一个至高的地位。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课程性质”说:普通高中语文课程,应使全体学生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语文素养,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人文修养,为终身学习和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4]

2017年江苏高考优秀记叙文《月下,春意正好》有一段文字:车内,爷爷涨红了脸,如坐针毡。时不时地就要扭动一下屁股,似乎底下的座位是用稻草铺的一样,坐久了就要塌下去。他手足无措,手一会儿放在座位上,一会儿靠在车窗上,一会儿放在扶手上,不过一会儿,又挪开了,像是自己的手会把车里的东西染脏了。突然,爷爷脸色铁青,紧闭着嘴,闷咳了几声,四处张望在找什么。父亲有所领会递了几张纸过去,伴随着一阵剧烈的咳嗽,爷爷终于说了他上车后的第一句话:“什么破汽车,还没我那三轮车来得舒坦。”

这段记叙文字符合记叙文的特征,细致地刻画了“爷爷”坐汽车的局促不安的心理,文笔自然朴实,贴近命题主旨。阅卷者给出优秀等第,是无可争议的。但是,站在高中语文教学的角度,有两个问题值得商讨。一是这样的记叙文字初中生能否写出?如果能够写出,那么,高中三年的作文教学的立场和意义都可以淡化,甚至抹去。二是没有为将来打好人生底色的课外阅读,或者说不读“杂书”,这样的记叙文是否也能写?答案是肯定的,如果这样,语文课外阅读工程的推进将会严重受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学习要求”中所提“自主学习,自主表达,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培育科学理性精神”[5]的要求以及教学18个学习任务群,也将得不到有效落实。

关于高考作文文体的要求,《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表述是“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说明》的表述是“能运用适当的文体样式,写记叙类、议论类和抒情类等文章”。从分类和排序看,前者更科学,更贴近时代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前者把高考作文文体分为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并且把“文学类”置于最后,应當说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是站在培养学生语文学科综合素养、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的高度,作出的慎重而准确的判断。而后者把高考作文文体主要分为记叙类、议论类和抒情类,这种分类单纯从表达方式角度出发,而没有立足于文体的区划,宏观视野是缺失的;并且有两个欠妥的地方,一是把“记叙类”放在第一的位置,二是没有明确提及“实用类”。有一道作文题值得江苏高考作文文体决策者思考,即2017年南京市中考作文题:“2047年6月17日,30年后的今天,同学们相约回初中母校聚会,要求每人发言。请你发挥想象,以‘无情岁月有味诗为题,写一篇发言稿。”南京中考已经不限于写记叙文了,江苏高考何必强求?

蒋伯潜说:“中学国文教学,并不以培养许多文学家为目的;中学生也不能个个都成文学家。”[6]因此,大范围地要求学生在高考中写记叙文(在阅卷组的动员下,江苏高考记叙文所占比例相对于全国其他地区是很高的)是严重欠妥的,不利于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实施,不利于高中生发展所需核心素养的培育,不利于高中语文教学的有序纵深推进。当然,个别有文学素养和情怀的学生或者理性思维缺乏、能写人叙事的学生,我们是鼓励他们在高考中写记叙文的,这是任何一个高中语文教师践行“因材施教”教学理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之举。

近两年,浙江高考作文作出重大变革,有目共睹:2016年要求写论述类文章,2017年要求写评说文章。浙江虽然还在纠结于字眼(其实没有这个必要,“议论文”名称很好,因为已经约定俗成),但却顺应了“大方向”,顺应了有利于培养综合人才、有利于时代发展的大方向,也顺应了学生“个体”的决定。

真的希望,江苏高考作文阅卷组今年不再有类似往年的“最强音”,让高考文体之争画上休止符。要知道,考场乃至阅卷场,唯一的主角是广大的考生。我们所有人包括专家们,都只是引导者和服务者,本质上都只是配角:这个身份定位是必须要明确的。

参考文献:

[1]朱光潜.给青年的十二封信[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16:38.

[2]所有数据统计的根据来自贾琳、张吉武主编的《2017新作文高考特快》.

[3]贾琳、张吉武,主编.2017新作文高考特快[M].陕西: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148.

[4][5]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1,33.

[6]蒋伯潜.习作与批改[J].国文月刊,1946(48).

猜你喜欢

高考作文记叙文议论文
努力写出“高像素”的记叙文
议论文阅读专练
记叙文阅读专练
被高考作文概括的年轻人
高考作文没有统一标准
详略得当 凸显中心——初中记叙文写作之详略安排教学指导
高考作文常见错别字大全
议论文阅读技巧表解
高考作文“踮起脚尖”升格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