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的个性在阅读课堂中显现
2018-08-24苗增先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因此,在课堂上采取多种方式,平等地与学生进行讨论、交流、互动,引导学生多元化、多角度地理解文本,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在自由和谐的氛围中和学生一同成长。阅读教学虽然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群体阅读,但是群体阅读必须以个体阅读为基础,以发展学生个性为归宿,因此,教师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的个性在阅读中显现。
一、创设情境,引发个性思维
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设置情景,给学生提供一种自我探索、自我思考的机会,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欲望。首先,从教学形式上,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情境,让学生自由、主动地学习。如教学《乌鸦喝水》一文,我利用多媒体出示“乌鸦”好不容易“找到一个瓶子,瓶子里有水。可是,瓶子里的水不多,瓶口又小”的一幕时,学生和文中的乌鸦一道,为喝不着水而焦急,一道为怎么才能喝着水而想办法。这样,学生和文中的主人公心相通,情相融,急其所急,想其所想,创造性思维能力就会得到发展,理解能力、想象能力也會大有提高。其次,从教学内容上,问题的设置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水平,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引发创造性思维。如我在教学《荷花》一课时,出示如下思考题:课文写“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请同学们想一想,“我”仿佛变成荷花以后,蜻蜓想告诉我什么事呢?过了一会儿,一位学生站起来说:“我变成美丽的荷花以后,蜻蜓被吸引住了,它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过校园,看到三年级的同学在早读,朗朗的读书声多么好听!”经他这么一说,全班同学受到启发,思维的闸门打开了,思路开阔了,说出了多种答案。
二、质疑互议,发展个性思维
教育家陶行知曾说,在课堂教学中不应该有“这不能说,那不能说”的规定,应鼓励学生积极发言,无拘无束地把自己对认识对象的感知或疑问具体如实地讲出来。如在教学《鸟的天堂》一课,引导学生领悟“天堂”动景前,我先放众鸟纷飞的录像,并要求学生认真看,注意听,想一想有什么问题想问的。当学生认真欣赏完录像后,我趁机提问:多么热闹的画面啊!此时此刻,大家有什么问题要问吗?这样,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话匣子就打开了,提出了一个个问题:为什么大榕树上会有那么多鸟?为什么我们的掌声吓走了画眉鸟,而它又那么兴奋,还站在树上唱歌?那只画眉鸟要把歌唱给谁听?唱的是什么内容?又如《麻雀》一课,讨论到“课文表现了老麻雀什么精神时?”同学们争议很大。有的说表现老麻雀奋不顾身的精神,有的说表现老麻雀的母爱精神,有的说表现老麻雀勇敢的精神……老师肯定了他们的见解,最后总结:“你们讲得对,这篇课文主要体现了老麻雀伟大的母爱。”话音刚落,有好几个同学举手了,一个同学站起来说:“老师,课文从头到尾都没有告诉我们这只老麻雀是母的,您怎么肯定说是表现一种母爱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的思维又一次被激活了,经过争论得出:这篇课文表现了一种亲子之情,一种伟大的爱。在质疑解疑过程中,同学的创造思维得到拓展。
三、应用知识,开拓个性思维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倡导:让学生借助教科书和教师提供的某些材料去发现或回答他们自己的疑问,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并学到科学的解决方法。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随时给学生练习转化和运用知识的机会,从而增进他们应用知识的能力。如教学《太阳》一课,当学到太阳的三大特点远、大、热时,一个学生就提出这样的问题:太阳的温度为什么那么高?我就引导学生课后自己去查阅有关资料。到了第二节课,他们竞相上讲台把从《少儿百科全书》《十万个为什么》等书中查阅到的有关资料,给同学们做了生动、有趣、全面的介绍。这样学生的求知欲得到了满足,获得了更全面,更深刻的知识,使课内知识在课外得到了延伸。又如在学习叶圣陶的《三棵银杏树》这篇课文时,我先让学生根据课后要求自学。同学们利用查找工具书,上网找资料,勾画批注法自学了课文,在课堂上我根据他们所做的准备,请几个同学上台当小老师。比如第一段介绍三棵银杏树的位置时,小老师就出示自己所画的图给同学们看,让同学们一看就明白了银杏树的位置。当介绍银杏树的四季特点时,小老师就把找来的资料、图片、照片展示给同学们看。当介绍银杏树的果、叶、花的特点时,小老师把网上下载的材料说给同学们听,有的展示实物给同学们看。最后老师组织同学们自评,互评,再进行梳理总结。这样每个学生都动起来,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也由此得到了发展。
苗增先,山东青岛市西海岸新区新世纪小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