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鲁迅的“三味”对语文学习的启示

2018-08-24李晶晶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8年8期
关键词:三昧三味私塾

一、“三味书屋”的由来

三味书屋,本是清末绍兴寿家的“寿同升”酒店,后为开馆授业的书房。创始人是清末商人寿峰岚,因其酒坊经营遭到地方贪官及恶霸的敲诈勒索,因此萌发设立私塾兴办学堂的想法。于是在嘉庆年间与周家老台门隔河相望兴建私塾——三味书屋。随后其子寿韵樵继承父业,继续把私塾教书育人的精神发扬光大。于是韵樵公在私塾内为其子寿舟樨、寿镜吾请师讲学。寿镜吾是一个学问渊博的宿儒,是鲁迅的启蒙老师。寿镜吾老先生品行端正,性格耿直,一生厌恶功名,自考中秀才后便不再应试,在私塾终身执教长达六十年,成为三味书屋的第三代主人。12岁的鲁迅在“三味书屋”读书五年,其间塾师寿镜吾对鲁迅教育有深刻影响。

二、“三味”的多种全方位解读视角

其一是“三余”说。书屋牌匾上写的“三味书屋”的字样,最原始是“三余书屋”。“三余书屋”的“三余”最初引自于裴松之注解的《三国志·董遇传》。他解释“三余”为“学当以之余,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晴之余”,告诫人们利用“三余”时间即冬天、晚上、雨天等空闲时间来勤奋读书。后来寿峰岚在重置书房时,引用苏轼《二月十九日携白酒鲈鱼过詹使君食槐叶冷淘》“醉饱高眠真事业,此生有味在三余”的诗句。可以看出寿峰岚也是主张像苏轼一样生活的有味在“三余”。但是在生活上利用闲暇学习只是告诫人们珍惜时间,并不能指明书屋的真正韵味。于是寿峰岚授意儿子寿韵樵所带一块“三余书屋”的牌匾改为“三味书屋”,同时阐述“三味”的含义:“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历来私塾传道授业是为了科举仕途培养人才,但是寿峰岚因为深谙官场腐败,宦海险恶,所以他开设三味书屋不是为清朝培养当官人才而设。“三味”之义的“布衣暖”,是告诫后世甘当平民而不是高官厚禄;“菜根香”,即热衷追求粗茶淡饭而不是玉食珍馐的生活;“诗书滋味长”,就是让学子品味诗书,享受书中的深长意味。寿峰岚把“三味”之义的三句话作为创办私塾时的宗旨,要求子孙甘当平门百姓,而不能汲汲于锦衣玉食,更不能把读书作为入仕为官的途径。因此后代以此作为世代相传的祖训家规。

其二是经史子三种味道说。“三味”的含义最初肇端于宋代李淑的《邯郸书目》,李淑云:“诗书,味之太羹;史为折俎;子为醯醢,是为书三味。”这里对读书的三种感受是:读四书五经之类的滋味,好像享受爽口的肉汁;读史书的滋味,好像享受丰盛的饭菜;读诸子百家学说的滋味,好像享受酱醋等鲜美的佐料。这里是用太羹、折俎、醯醢三种味道的食物比喻为古代的三类书,即经书、史书和诸子百家的著作。随着时代的变迁,寿镜吾先生的儿子寿洙邻亦以三种味道经味、史味、诸子百家味作为“三味”的解释:“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读四书五经之类味如吃米面;读经典史记味如喝美酒吃佳肴;读诸子百家之类的书,味如酱醋之类的佐料。“三味”解释不管是李淑的诗书、史书、子书还是寿洙邻的经书、史书、子书的三种味道说,实际上都是在讲述人们在阅读书籍时是一种精神食粮,会带来不同的精神享受。

其三是“三昧”说。“三味”即“三昧”,是梵文Samādhi的音译,是佛教语言中的一种称谓。“三昧”是佛教中一种参禅入定的修行方法。最初是指诵读佛经、领悟经义的三重境界:“定”“正受”“等持”。意思是在诵读佛经之前要先“定”,先排除一切杂念,做到神思安定。在心神平静之后进入“正受”境界,此阶段是领悟经义的重要时期,因此学习态度必须端正。诵读佛经时的最关键的阶段是“等持”,即在接受经义时要始终如一,保持专心致志的精神。后来随着汉民族文化和佛教思想的融合,“三昧”逐渐引申为事物的诀窍或精义。因此“个中三昧”“文学创作三昧”“得其三昧”中的“三昧”都是“诀窍”或“精义”的意思。“三味书屋”是寿峰岚开馆讲学的地方,要给门人弟子传道授业就必须要领悟学问的精确与深刻,并且也提倡让后世学子去学习和钻研学问的“个中三昧”。

其四是福禄寿说。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回忆初见三味书屋的情形:“中间挂着一块匾道:三味书屋;匾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没有孔子牌位,我们便对着那扁和鹿行礼。”“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鹿”与“禄”谐音,“伏”与“福”谐音,所以“鹿”表示“禄”,“伏”表示“福”,而“古树”象征“长寿”。所以说“三味”也可理解为“福禄寿”。匾下画鹿,对扁和鹿行礼,含蓄地为莘莘学子提出了读书的目标是追求高官厚禄,福寿绵长。勉励他们埋首经书,勤奋攻读,以期“学而优则仕”,在清朝当官。

其五是多味说。“三味”可理解为“多味”,因为三味不是三种,而是多种。古代认为“三”作为数词是虚指,在古代汉语中表示“多”的意思。例如《道德经》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左传》里“三折肱知为良医”,《论语》“吾日三省吾身”等等。在“三味书屋”两旁的屋柱上写着一副对联:“至乐无声唯孝悌,太羹有味是诗书”。“太羹有味是诗书”认为世上最有趣味的事,就是饱读诗书。可以看出当时“三味”的含义是指“诗书”。但是从今天来看,“诗书”应该是“读书”,即读各种有意味的文章,而不仅仅局限于“诗书”。

从古至今一家之言对“三味书屋”中的“三味”的解读视角新颖独特,层出不穷,以上五种解读各有春秋。但结合三味书屋的创始人寿峰岚办学初衷是兴学堂,传承经典文化而不是进行科举入仕。儿孙们取得私塾老师资格后,就不在参加科举考试。所以寿峰岚规定了在三味书屋的授课内容只能教授《四书》《五经》、诸子百家等文学古籍,而对于考取科举功名所需的知识内容如试帖诗、八股文一类等则不准教授。因此从这点来说,“三味”的解释最贴切的是“经史子三种味道说”。“三味”含义的解读可以当成读书方法来但是其他说法也不无道理,而且在读书方法的指导上具有重大的启示意义。

三、“三味”读书法的启示意义

首先“三味”读书法要求要充分利用空闲时间去读书。“三味”读书即“三余”读书,启示我们读书利用“三余”闲暇时间:冬者、夜者和阴雨者,即利用冬天,夜晚,阴雨天的空闲时间去读书。白居易昼夜勤学,以至于口舌生疮手肘成胝:“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以至于口舌生疮,手肘成胝。”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自叙“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他起早到晚,常常读到三更半夜,就算寒冷的冬天也坚持学习。欧阳修读书有著名的三上:“马上、枕上,厕上”,都是利用空闲时间读书才成就了北宋文坛、政坛首屈一指的大家。所以现代人不妨借鉴古人的“三余”读书法,利用各种“三余”时间勤奋读书。美国人就常利用“候机、候车、坐车”之三余来读书看报。日本小学生也在候机大厅集体坐在地上看书。所以读书的习惯可以语文教学中渗透,向学生提倡“三余”读书法,倡导在课间时看,在睡前看、在等人的时候看。充分利用空余时间去享受一下读书“三余”的乐趣。

其次“三味”读书法要求注重读书的顺序。“三味”说法众说纷纭,不管“三味”如何解读,都涉及到读书的先后顺序问题。无论是读经书味道如米谷、史书味道如肴馔、子书味如点心,还是读经书味道如稻梁、史书味道如肴馔、诸子百家味道如醯醢,抑或是诗书味道为太羹、史书味道为折俎、子书味道为醯醢,都全部提出读书人要按照平常饮食的顺序进行,即先要吃飽米饭,然后再谈吃肉的问题,最后才是吃点可有可无的点心。因此在现代语文教学中,可以在读完新课标要求的课内阅读及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基础之上,再大量涉猎课外阅读,最后根据兴趣爱好阅览书籍以获得心灵的满足和享受。

再次“三味”读书法要求注重读书的目标。“三味”是“福禄寿”说,即读书的目标是追求高官厚禄,福寿绵长。这一观点表明“三味”读书法要求现代语文教学中要求学生追求读书的目标,带着目的去读书。读书目标清晰明确才会有的放矢,有针对性的选择适合自己的书。

最后“三味”读书法要求注重读书的内容。“三味书屋”中的“三味”是“多味”,所以“三味”也可理解为多读不同种类不同味道的书。要广泛阅览书籍,做到博观而约取。另外“三味”读书法要求注重读书的方式。持之以恒地读,同时学思并重,反复的思考和学习。“三”多也,“三味”读书法在这指读书的方法重在多读、反复读。古语有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因此在现代语文教学中的读书贵在持之以恒,反复读、反复体会。把学和思结合起来,在读书的过程中边学习边思考,这样才能将书读透读好,转化为自己内在的东西。

李晶晶,暨南大学硕士研究生,华南师范大学附属惠阳学校教师。

猜你喜欢

三昧三味私塾
冬日偶感
斯诗私塾
斯诗私塾
斯诗私塾
斯诗私塾
鲁迅的“三味”
天台学者的“王三昧”观
苏东坡的睡眠“三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