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细读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2018-08-24李爱俊
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是学生开展阅读教学的前提与基础。对于初中学生而言,有效开展文本细读,通过文本细读来掌握并理解课文,是学生开展阅读教学的良好习惯之一。这一方面是由于学生进入青春期后身心变化大,文本细读有利于学生对阅读课文进行细致解读,有助于学生深刻感受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价值与重要意义;另一方面中学阶段是学生形成良好阅读习惯、培养扎实阅读基础的重要阶段,而文本细读通过阅读教学方法论到过程的介入,有助于引导学生在文本解构与文本重构中实现培养习惯、夯实基础、升华审美的目标。当然,立足于学生的具体学情,文本细读也必须在学生可以接受的能力范围内进行运用,而不能太专业以至于让学生感受到艰涩。基于此,笔者从整体感知、关键词句解读、情节构思、诗学审美等四方面,来论述文本细读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一、基于语感进行文本细读来整体感知课文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可以采用的文学批评方法很多。但对于初中生而言,文本细读更适用于他们:这是因为从语感角度来看,引导学生通过语感来开展文本细读,其核心是以巩固并发展语感能力,并进行整体感知;而从心理角度来看,文本细读能有效引导学生对自我个性进行认识,培养学生理性思维能力。而这就决定了初中阶段成为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分化的重要阶段,只有具备较强的语感能力与理性分析能力,才能更好地开展阅读活动,更准确地捕捉到课文的情感与审美情趣。因此,通过语感进行文本细读,是学生语文阅读活动整体感知的內在要求,也是学生综合阅读能力培养必走之路。而语感的培养,不仅仅在于多读、多写,而且还在于对文字内在的意蕴进行细细地体味,才能把握住阅读活动中的语感变化,从而更准确地感知课文内容。因而,文本细读与语感培养之间是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的,两者缺一不可,只有两者共同作用,才能在阅读活动中准确感知课文内容。
以鲁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莫怀戚的《散步》为例,作为一篇经典阅读课文,学生第一时间的整体感知非常重要。在平凡的散步活动中,作者的情感变化与课文的主题是息息相关的。只有引导学生通过语感进行文本细读,读出了散步过程中作者内心的情感变化,才能整体上感知这种平凡情感的珍贵。如在课文中,走大路与走小路之间的小小冲突与抉择,如果没有很强的语感能力,那么就没有办法体会到母爱、长辈慈爱的伟大;而如果没有体会到这种慈爱的伟大,那么就没有办法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理解“……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的真正内涵。而通过语感与文本细读,感受到抉择背后孝慈敬让的亲情,那么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就会很到位,这为整篇课文的阅读教学埋下了很好地伏笔。由此可见,通过语感来开展文本细读,是学生整体感知融入课文的表现,也是语文教师阅读教学中应当发力的重要方向。通过把语感、文本细读与整体感知联系起来,学生对语文阅读就会有更直观的感受,从而更好地理解全文及作者情感。
二、基于关键词句解读进行文本细读来琢磨课文
文本细读开展的前提就是对文本进行深入且有效的阅读。语文教师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文本阅读,就要通过关键词、中心句的解读,掌握文本细读的节奏,才能逐步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入有效阅读。学生阅读活动的动力有两方面:第一是阅读兴趣的激发;第二是阅读愉悦的享受。前者就需要文本细读来实现,后者则促进了文本细读。对于关键词、中心句的解读,往往是学生进行文本细读的兴趣所在。如上述莫怀戚的《散步》中,通过作者与妻子的“背”,体现了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的生命担当与责任。这既没有社会上所谓“人到中年不如狗”的哀嚎,也没有“油腻中年大叔”的滑稽,只有生命最深处的责任。“我”背上的母亲,妻子背上的儿子,则是构成了一个世界的缩影。通过“背”这一关键词的解读,《散步》的生命体验就得到了凸显,而这正好又符合了学生家长的年纪与定位,因此学生也会有兴趣去了解这种生命体验。这就很好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有效地引导学生开展文本细读,并在阅读过程中读出自己独有的味道,从而进入到个性化阅读的阶段。
三、基于情节构思进行文本细读来透视课文
文本细读往往带来学生对课文的解构,即按自己的思考来分解课文。这要基于学生对课文的熟悉与掌握,特别是学生要通过情节构思的逐步分解,并进行文本细读,才能通透全文,开展解构与重构活动。从学习的角度来看,这是文本细读的高级阶段,因为学生已经跳出了课文,从全能全知的角色视角来观察课文,带有专业文学批评的味道。但这恰恰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所追求的目标,这不仅仅是单纯的语感问题,而是学生对作者情感与课文审美的体悟过程。通过情节构思进行文本细读,把作者的思路、文章构思的逻辑都清晰地呈现出来,有助于学生们全面掌握并理解课文。在这一基础上,学生可以任意分解课文进行重组或重构,形成一篇同一内容、同一意思却不同构思的文章,最终实现透视课文的目标。这种重组或重构,可以多方面启发学生对课文理解,引导学生更全面探索课文的主旨与中心,体会审美与情感。
笔者曾以当代著名作家冯骥才的《珍珠鸟》作为案例,通过情节构思进行文本细读,并在学生熟悉内容与情节的前提下,对课文进行解构与重构。如有学生就用倒叙的方式,先把作者与珍珠鸟的相处呈现出来,引发阅读者的疑问与兴趣:为什么怕人的珍珠鸟能与作者相处融洽?而有学生则用插叙的方法,把朋友送给珍珠鸟的情节放到中间去写。还有学生直接从课文中心出发,围绕“依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改写为“我”与珍珠鸟、“我”与送鸟朋友之间的情感交织,写出了人与动物、人与人之间珍贵的情感……把这些通过课文情节构思开展文本细读,其目标是实现了对课文的透视与通读,在较好掌握并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开展自我阅读活动,是对课文深度的反思,也是对自我思维的反复修正过程。当然这个过程也包含了学生个性化阅读方式的体现,表现自我个性思维与课文的有机结合,展现出自己对课文的熟悉。因此,通过情节构思进行文本细读,往往是解构与重构课文的过程,是初中生阅读教学中较为高级的学习目标。语文教师可以根据学情进行相应的调整,不能出现拔苗助长的现象。但文本细读的思维与方法,却可以渗透到阅读教学的全过程,引导学生如何分析并理解课文,在解构情节构思中学会借鉴经典作品的优点,为自己语文综合能力培养与写作能力提升找到最佳的突破点,从而全面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
四、基于诗学审美进行文本细读来升华课文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特点与功能越来越均衡,而诗学审美的文学熏陶也越来越受到学生、家长、教师及社会各界的重视。文本细读从语感培养、关键词与关键句解读、情节构思的重构走向诗学审美,其实质是从理解课文到感悟、领会、体味课文的过程,从碎片化理解与审美走向整体性的人文审美,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对于语文教育与语文教学而言,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走向个性化的审美解读,实际上是审美情感进行内化的一个过程,是学生升华课文、领悟文学作品的分水岭。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的差异化越来越大,到了高中阶段甚至会成为一种固化现象,其原因正是在于个性化审美解读的内化程度。从实际教学经验来看,往往一个学生对课文特别是经典文学作品的审美内化程度越高,其语文水平与语文综合能力越强,其文本驾驭与写作能力也会越强。因此,对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而言,文本细读要引导学生升华课文,就要运用文本细读引导学生从掌握理解走向诗学审美、从泛大众化阅读走向个性化阅读,才能初步引导学生真正走向个性化阅读,为学生个性化发展与未来学习成长打下良好的阅读基础,也是学生良好阅读习惯最终巩固形成的表现。
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非常优秀的回忆性散文,无论是百草园的无忧童年,还是三味书屋的课间玩耍,甚至是方正、质朴、博学的老先生,都是一副充满率真的童趣图景。笔者通过文本细读引导,特别是鲁迅先生白描的图景进行诗学审美,不仅能勾起学生对于童年乐事的回忆,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而且还能将学生童年与课文中的场景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将课文美学熏陶内化为自己的审美情感。如雪地捕鸟的白描图景,既能切合学生们的实际,引导学生体味那种轻松快乐的童趣,又能引导学生通过契合自己童年趣事,将这种审美内化为自己的情感,为阅读与写作积累重要素材。当然同时也可以进行环保教育,引导学生爱护小动物。这样一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远不止于鲁迅先生笔下各种有趣的图景,而是将自己的童年乐趣与课文进行了深度的结合,从而自己的审美熏陶与课文理解都得到了升华,实现了诗学审美的内化。
综上,文本细读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要立足于学生的实际,从学生身心发展需要与审美情趣出发,结合学生的实际经历,引导学生通过语感进行整体感知、关键词句进行细细体味、情节构思进行反复思考,并共同作用于學生诗学审美的内化过程中,才能使文本细读深入到学生的内心,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当然,学生的具体学情不一样,文本细读运用过程中也要因材施教,做到有目标、有层次、有阶段地推进文本细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李爱俊,山东淄博市淄川区杨寨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