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
2018-08-24王芹
培养学生的语感是语文教学的一个支点和重点。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语感呢?
一、以读为本是培养学生语感的前提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的范读可以起到“传染语感”的作用。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自身情感的调节,引发和调动自己的情绪,让自己也融入在课文里,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情绪,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进入课文描述的境界,获得准确鲜明的感知。如孩子们听到我饱含深情地讲《卖火柴的小女孩》这一故事时,一个个泪眼汪汪,他们仿佛看到了那个可怜的小女孩,看到了她手里一根根给她带来快乐和希望的火柴,跟着她快乐和失望,在他们心灵深处燃起了对小孩子的同情之情。这样的讲,既较好地帮助学生理解了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又给学生的朗读起到了示范作用,从而达到了“传染语感于学生”的目的。等他们再来读《你别问,这是为什么》这篇自读课文的时候,就能马上入情、入境。
二、揣摩品味是培养学生语感的关键
咬文嚼字、体味语言是语感训练的关键环节。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一篇作品要理解得透,必须多揣摩。”只有揣摩品味得透彻,才能促进语感的发展。
1.联系生活。生活体验是语感生成不可或缺的基础。只有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积累,设身处地地体验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使语言文字在头脑中形成的图像逐渐鲜明具体,此时的感受才是真实的。如在教《小马过河》时,先让学生想想生活中自己帮妈妈做事时的情景,体会小马兴奋喜悦的心情,进入角色。在指导朗读词句时也要联系实际加深体会,如:“小马连蹦带跳地说:‘怎么不能?我很愿意帮妈妈做事。这句话。”让学生想想平时连蹦带跳是什么样儿,模仿一下动作,要读出小马欢快的语气和急不可待的心情,要注意重点词语“连蹦带跳”、“很愿意”重音的变化,还有“怎么不能?”要读出反问的语气,做出相应的表情。这样教学,课文中所表达的内容与学生认识上的时空距离就会缩短,达到深入体会课文感情的目的。
2.语句比较。词语和句子是组成语言大厦的基础材料,是构成文章的基本单位。作者的思想感情是通过关键词句表达出来的。课文中有些词句,特别是那些表现文章中心、表达情感的精妙传神的词句,往往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我们只要抓住这些重点词句进行分析、比较和细细品味,学生的语感就会得到升华。如《月光曲》一课,在皮鞋匠兄妹称赞贝多芬所弹的曲子时说“弹得多纯熟啊!”我把“纯熟”、“熟练”两词让学生推敲、比较,学生品出“纯熟”不但表现了曲子弹得熟练,而且反映了熟练的程度。这样,抓关键词句比较、咀嚼就能品出语气神韵,领悟作者遣词的独具匠心,提高学生对语言的领悟。
三、积累语言是培养学生语感的保证
凡是技能,唯有在实践中方能练就。语感训练亦是如此。只有积累语言,才能形成对文章的感受能力,增强语感。
1.熟读成诵。语感的培养离不开大量的语言材料和语言环境。小学生记忆力强,教材中的许多课文出自名家之笔,文质兼美。让学生“熟读”,把无声的书面语言转换成有声的口头语言,把不熟悉的语言变成了熟悉的语言,逐步感受到语言的意蕴和文章的气势。通过背诵,学生积累大量的佳词妙句,精美的篇章,不断充实语言库存,并从背诵中进一步领悟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精妙,悟出表达方法的精巧,这将使学生受益终身。如《可爱的草塘》、《月光曲》在教学时都要求学生背诵全文。“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就是语感培养的最好注脚。在课程改革的大潮中,引导孩子诵读经典,积累民族语言的精华,已成为越来越多教育工作者的共识。
2.广泛而多渠道的阅读。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我曾试过用许多手段来减轻学生的脑力劳动,结果得出一条结论:最有意义的手段就是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实践也表明:但凡爱看书的学生,语感都较强,表现为想象力丰富,语言表达能力强,对语言文字把握非常准确。因此,阅读教学中,可读与课文相关的阅读材料,以弥补现行教材阅读量的不足。再者,现代社会为孩子提供了良好的环境:电脑、电视、广播、社会交际、课外活动、小广播……都是阅读的渠道。教师要多加引导,“物为我用”。在阅读过程中,通过与文本对话,调动学生生活体验和知识积累,不斷提高语感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使教师要认识到只有重视学生语感能力的培养,并施之科学有效的语言训练方法,才能使阅读教学有声有色,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
王芹,山东邹平县码头镇广田小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