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以文言文教学涵养高中生的学科素养

2018-08-24许龙文杨立华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8年8期
关键词:文言现代汉语古诗文

许龙文 杨立华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虽然历经了多次修正,却对古诗文内容及其教学要求始终没有作出明显的改动,甚至呈现出日益加强的发展态势。比如,为了适应“民族复兴”这一代形势,现行高中语文基础教材中的古诗文选材有所增加,极具“风向标”作用的高考试卷上课外古诗文也有很大占分;诸如“重视优秀文化遗产的继承”“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等,在语文新课标中都有了明确目标和具体要求。这就为教学活动作出了战略性指向和战术性指导。那么,就高中语文学科来说,如何把学生引向乐学文言文的良性发展之路呢?笔者拟就如下几个方面,试对此作出简要性阐述。

一、以激发学趣为抓手,引导学生走向文言文乐学之路

“成功的教学不在于强制,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想从根本上有效消除高中校园内“畏学文言文”的流行心绪,我们必须以“情趣化教学”为抓手,营造“善教乐学”的良好氛围,从中攫取不容忽视的“情绪智力”效益。如教学《游褒禅山记》时,在课堂导入环节,借助多媒体为学生提供一场如见其形、如临其境的“视觉盛宴”,让他们“坐地旅游”褒禅山,获取良好的心境和情境,以此激发他们的学习期待心态;然后在“视文互动”中走进课文,逐步走向作者的情感深处。再如《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师在教学前可组织谈论苏轼在诗、词、文、书画方面的伟大成就,让学生对作者产生“先入为主”的景仰之意;或者以“比赛”方式背诵作者诗词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等;也可以“三国周郎”这一人所共知的人物形象为话题,进而在共同趣谈中水到渠成地导入课堂新学。一言以蔽之,“情趣教学”原则是“营养品”,是“助燃剂”,是“润滑油”,是“万能胶”,它放之四海而皆准,而且适合于语文教学的各类环节。我们只要善加利用,就会收获锦上添花的实质性良效。

二、以加强诵读为抓手,引导学生走向文言文悟学之路

“读”自古即有“教育之本、学习之母”之誉。就文言文而言,字少而意思深,单音而韵味长,须放声诵读,才能有利于理解并且记得牢靠。谈及古文诵读,朱熹指出:“要读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指导学生反复诵读,是文言文学习的基本要求。以“导读”为例。刚接触一篇文言文,首先提出要求和侧重点,接着让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扫清障碍,再在“手口脑”互动中朗读,而不至于“望天书”。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指导他们探究深思,促成感悟创新、有所发现。最后了解朗读情况,并对学生发现及时地梳理、纠正和解决。再如“品读”,就是在对理解文义、把握关键句、体会艺术美后,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认知和生活经验,有感情地诵读与品味,努力把作品内涵传达出来,逐步加深对它的理解。文言文的“芸芸众美”都是在“品读”中琢磨出来的。如《赤壁赋》《孔雀东南飞(并序)》《荆轲刺秦王》《鸿门宴》《林黛玉进贾府》《过秦论》《师说》等文言文,故事性、情趣性、艺术性、哲理性和生活性等很显著,都可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深化理解和感悟。

三、以学会翻译为抓手,引导学生走向文言文深学之路

“文言文首先是‘文,而不是文言词句的任意堆砌;文言文教学要返璞归真。”教师要引导学生逐步掌握“文言文翻译”关键学习能力。一是基本要素。主要包括“信、达、雅”原则、“直译为主”特点以及能力与技巧。比如,对于名称、官职名和年号,还有“门庭若市”“气象万千”等成语和习惯用语“能留则留”;对“还矢(于)先王。有志矣,不随(之)以止也”现象,根据实际情况“该补则补”;对“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谁)能无过”,直接“换”成现代汉语。二是“死中带活”的翻译能力。以“通假字”为例。这种文言文常见用字现象,既无需引经据典,也不要过多分析由来,直接翻译成并理顺句意就行。比如,在“约从离衡”文言句中,“衡”通“横”字,就是“连横”的意思;在“倔其阡陌之中”文言句中,“倔”通“崛”字,就是“毅然举事”的意思。三是联系相应的史实元素和文言背景进行翻译。文言文融“文学性与史实性”于一体,其中人物与事件的关系更是息息相关。正因为如此,在文言文学习与翻译过程中,我们千万不可忽视人物、事件所在的社会因素和时代背景。否则,文言文学习尤其是翻译学习能力的培养,就会在“事倍功半”中长期徘徊。

四、以有机点拨为抓手,引导学生走向文言文善学之路

文言文中蕴藏着许多古今差异较大的词义现象和特殊的文言句式。比如《愚公移山》,在“虽我之死,有子存焉”中,“虽”就是“即使”之意,表假设关系;而在现代汉语中,一般表示转折关系,通常是“虽然”之意。在“智叟亡以应”中,“亡”通“无”字,就是“没有”的意思,这在现代汉语中实在是难以想象的;再如《闲情记趣》课文,在“鞭数十,驱之别院”这一文言句中,“鞭”就是“用鞭子抽打”的意思,这是古文中常见的“名词动用”现象;还有《陋室铭》课文。其中“何陋之有”,按照现代汉语的句式习惯应当表达“有何陋之”,这在文言文中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倒装句式”。如此种种现象,我们不宜过多地解读其语法特点,只需对学生进行有机地点拨,让他们掌握该词在本文中应当如何理解就行。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文言文学习的“有机点拨”还体现在“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等现象上。以“一詞多义”为例。它主要包括“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假借义”等方面的区别。比如“畔”字——“田边”是它的本义;“旁边(如河畔)”为它的引申义;由于与“叛”是同音,在“亲戚畔之”这一文言句中,它又是“背叛”的假借义。

五、以讨论拓展为抓手,引导学生走向文言文广学之路

语文学习能力与素养的培养并非一蹴而就之力,也不是短期速成的功夫,而是要在广泛学习和潜移默化中历经一种厚积薄发的实质性过程。文言文学习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正因为如此,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善于通过各类途径和形式,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不断引领学生的诵读感悟意识,逐步教会学生如何翻译的能力与技巧,有机点拨并注重培养学生活学活用的习惯,还要在师生之间、同学之间更多地开展“讨论与拓展”活动。究竟“讨论”哪些方面的内容呢?比如,“议一议”语篇中的所叙之事、所绘之景、所抒之情,“议一议”作品中的妙词佳句、写作特色等。以《廉颇蔺相如列传》为例。我们可从标题入手:“传”是《史记》历史著作中的一大重要体例,是记载“人臣”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廉颇和蔺相如就是我国古代“战国”史上赵国的一武一文大臣。接着,让学生就文中的诸多人物形象进行实际体悟并且作出各自的个性化表达。在此基础上,“激励、唤醒、鼓舞”学生在课后多读一些《史记》中的其它余篇,更多地接触并了解“本纪”“表”“书”“世家”“列传”等体例。这对于涵养高中生的语文学科素养,能够充分发挥无可替代的正强化作用。

综上所述,与现代汉语知识及其教学活动相比较,文言文学习更为丰富、更有意蕴、更具情感,能够更好地涵养和滋润高中生的学科素养和核心素养。我们应高度重视并善加利用这一种语言文学平台。

参考文献:

[1]孙丽波.关于初高中文言文教学衔接的思考与实践[J].语数外学习(高中语文教学),2014年第08期.

[2]佘晓萍.中学语文教材古诗文中月意象的审美教育价值[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4年第12期.

许龙文,杨立华,湖南株洲市第一中学教师。

猜你喜欢

文言现代汉语古诗文
“楞”“愣”关系及“楞”在现代汉语中的地位
文言断句判断法
文言实词50例
古诗文阅读备考指津
文言实词推断法
评《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
现代汉语中词汇性的性范畴
引领小学生诵读古诗文之妙招
对古诗文默写有效性的思考
初中古诗文教学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