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文言文语感培养的三个层面

2018-08-24袁聪莲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8年8期
关键词:断句文言语感

语文能力的心理学表现就是语感。语感,是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是语文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对语言材料分析、理解、体会、吸收的过程,也是言语材料内化的心理过程。文言语感,简单地说,就是学生对我国古汉语文字的感受和理解能力,它是阅读能力的重要组成,是文学欣赏和思想精神传承、语言运用的基础。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

培养文言语感,既是学习文言文的目的,也是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途径。如何培养初中生的文言文语感,我觉得不妨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坚持文言词的基本义教学

叶圣陶先生指出:语言文字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语言敏锐的感觉。文言词语的训练,目的是通过文言词语的积累,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词的基本义即词最常用的意义,并非只是狭义的本义。古代汉语的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词法现象的产生,大都是以基本义为核心的。词类活用可以理解为词的语境义,“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则是词义的演变而产生的。学生熟练掌握词的基本义,既有助于理解文章内容,也利于形成敏锐的文言语感。

文言词语的基本义的教学,重点是教给学生释词的方法,以此培养学生阅读文言语言材料最基本的能力,也即是积累文言词语、发展语感的基本能力。

1、根据语体特点,转换词义。文言语体多单音节词,现代汉语多双音节词。根据这种语体特征,教学时采用组词法、换词法等指导学生把文言词转化为现代汉语常用词,是目前最常见的文言释词方法。也是学生读懂文言文最便捷的方法。如“夸父逐日”,一般的学生都能用“换词法”理解句意。

2、根据字形,探源释义。汉字是表意文字,了解一点汉字基本的造字方法,对学生理解词的基本义非常有帮助。如“旦、明、休”等,只要教师根据造字方法稍作指点,学生一看就懂。有些字结构稍微复杂,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根据字形特点,探源释义。比如《岳阳楼记》“沙鸥翔集”的“集”字,“隹”是“短尾鸟”,“集”即“鸟停在树上休息”。比如《礼记》中的“虽有嘉肴”,因为“嘉肴”两字现代汉语已不常用,对七年级学生而言相对生僻,学生对于字形識记和句意的理解有困难。但是只要配合两字的篆体,给学生讲清楚“嘉”字原来由“鼓”和“加”组成,“鼓”意为“击鼓”,“加”为“张大嘴巴用力喊”。因为鼓击得好,内心愉悦,所以大声叫喊,这个词的意思原意为“尽情欢娱之乐”,引申为“美好”。“肴”字,下面的“月”是指“肉”,上面部分看起来像切东西,是“错杂”的意思,连起来就是“切碎可以吃的肉食”,“肉食”不易得,味美,两个字连起来就是“美味的菜肴”,这样讲透了,学生“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以语感训练为目的,运用探源释义的文言释词方法,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是语言感悟、情感熏陶和文化积淀的过程。

3、根据语境,揣摩词义。文言基本词义的教学,要重视训练学生的迁移和猜读能力,猜读能力直接体现学生语言的灵敏程度。它既可以提高学生读懂文言文的能力,又能让学生在充满学习乐趣的过程中丰富积累。如学习“学而时习之”,学生只要会给“学”“时”“习”三个词组词,了解虚词“之”的用法,就能根据语境,猜读出“之”指的是“所学的知识”,发现虚词“而”也可以用“并且”来替代。另外词类活用、通假字的语境义,特别适合用这种方法。

4、比较辨析,融会贯通。文言词语具有多义性的特点,有的词有几个常用的词义,尤其是几个常用的文言虚词,如果学生不能掌握一些用词规律,就会影响学生对文句的理解,影响文言语感的发展。教学时,要把这些词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让学生去辨析,找出用词释义的规律,在言语实践中融会贯通。如《马说》中“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和“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两句中的“虽”,经辨析,得出“以假设的条件起强调作用”为“即使”“以存在的条件起强调作用”为“虽然”的规律。后来学到《唐雎不辱使命》中“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域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很快发现某些资料中把“虽然”解释为“虽然这样”不妥,根据前面总结的规律, 大王“以大易小”是想法,并不存在,“以假设的条件起强调作用”应译“即使”。这样,表达语气更为强烈,表示安陵君拒绝秦王无理要求的态度之坚决,更符合文意。

教师应根据学情,设计充满趣味的学习活动,指导学生学习文言词的基本义,真正地为学生卸去了机械记忆的繁复负担,丰富文言词语的积累,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为高中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侧重文言文的诵读感悟

李海林在《言语教学论》中指出了诵读对于语感训练的作用:“诵读是一种言语行为,它包含两个心理过程,一是内化过程,言语对象通过人的视觉系统作用于大脑,完成人的内部言语图式语言与对象意义结构的心理联结(同化或顺应);一是外化过程,言语主体将通过内化产生的言语理解通过声音表达出来,实现和应证内化过程的结果。”他认为“阅读只有前一个过程,而诵读却有两个过程”。古人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和“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讲的就是反复诵读能促使语感的进一步形成。多读,读散文读到句读自成,读韵文读到韵律自现,语感也就能达到比较高的水平。

1、读正字音。朗读时,读准字音,对文言文学习非常重要。因为汉语中许多多音多义的同形字,读法不同,意义也不同;还有古汉语中众多的通假字,读音错了,词义法和用法就容易混淆。比如《马说》,读准了“食”“见”“祗”等几个字的音,释词翻译就正确到位了。

2、准确句读。准确断句或读准长句的节奏,是理解文言文内容的基础。学生能合理断句,表明其语感发展到一个较高的层次了。句读训练宜有层次性,由易到难,从课内到课外。七年级初学文言文时,待学生理解了文言文的基本意思后,将去掉标点的语段让学生反复诵读,直至读背。八年级可选择重点语段,去掉标点,在理解文章内容前,让学生自己读,试着给文章断句,再说断句的理由,即理解文意,然后与原文对照,自我体悟。实践多了,理解能力自然提高。

3、读出感情。通过诵读富有节奏感和旋律感的言语材料,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反应,有利于学生形成领悟作品情感内涵的经验,达到对语感的培养。

三、开展文言文语感培养的迁移拓展训练

选择课外语文材料,迁移拓展,既是语感训练的实践,又是学习结果的检验。要提高学生的文言语感能力,除了教材选文教学外,还必须适当的由课内向课外迁移拓展,从文言文词的基本义理解、诵读感悟等方面对学生的文言语感能力进行拓展训练。

1、迁移训练。迁移训练指的是教师有意识地选择语料,围绕语感培养,引导学生强化或运用课内学习的文言阅读经验。比如,七年级学习了《夸父逐日》《共工怒触不周山》后,选择学生熟知的神话——《精卫填海》作为课内的延伸训练,内容包括断句、文言词语、句式等,训练内容基本上为课内知识点或学习经验的迁移。如在“读对停顿,理解内容”环节,要求学生读对“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的停顿,作为断句和释词方法迁移训练。

2、拓展互补。拓展互补,是指教师有意识的选择语料,根据文言文课堂教学内容,进行语感拓展与补充训练。人教版语文新教材八年级上第三单元都是小品文。除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外,其他文章基本上以四字句或四六句为主,从句读的角度,训练语感的价值不大。学习《与朱元思书》一文后,选择了“吴均三书”的另外两篇《与顾章书》和《与施从事书》,让学生断句、朗读、赏析,作为拓展补充,既可以训练语感,又考虑了文化对接。

3、测评巩固。测评是学生文言积累和文言文学习能力的反馈,也是课堂训练的依据。与迁移训练、拓展互补一样,既可以在课堂进行,也可以在课外进行。我的做法是前两者以课堂训练为主,后者以课外训练为主。每周精选一到两篇文言文,编制相关习题,测试学生的文言积累和阅读能力,然后在文言文教学时根据学生测试结果,进行相应的语感训练。

教师教学时有明确的语感训练意识,学生的语感经过长期反复实践自会形成。当初中的文言文教学以语感培养为核心追求,也就是把握住了语文教学的本质。

袁聪莲,浙江宁海县跃龙中学教师。

猜你喜欢

断句文言语感
“读”辟蹊径 助培语感——指向语感培养的朗读教学策略
文言断句判断法
文言实词50例
文言实词推断法
妙用标点巧断句
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感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