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阅读教学如何引导学生感悟人生

2018-08-24唐福玖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8年2期
关键词:关怀人文高中语文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提出“为人生”的教育理念,他认为语文教育更应该通过发掘作品传递出的人生价值观发展学生的心灵,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认为:“高中语文课程要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奮发向上的人生态度。”[1]《课程标准》也提出语文教学就是通过学习优秀的文学作品,“表现着人的感受和体验,思考着人的意义和价值,追寻着生活的理想”[2],因此高中语文阅读教学需要从文化和人生的角度,通过引导学生体悟经典文本表现出的作者对人生的思索和面对人生的态度,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引导学生从自然中体悟人生的不同状态

著名作家汪曾祺先生说:“生活的不安定是一个原因;喧嚣扰攘的生活使大家的心情变得浮躁,很疲劳,活得很累,他们需要休息,需要安慰,需要一点清凉,一点宁静。”[3]因此,语文教学需要引导学生远离喧嚣、浮躁的人生,去追寻一种理想的人生状态。

我们在教授《荷塘月色》的时候,需要引导学生体悟生命的状态——宁静,需要引导学生跟随作者一起走进静美的荷塘世界,走进作者在江南采莲典故中寄托的“荡着小舟,唱着艳歌”的安宁、祥和的理想生活方式。又比如在《故都的秋》这篇文章中,作者在文字的骨髓里融入了中国古代士大夫的那种多愁善感的抑郁气质,以个体体验的方式,通过对孤独北平那些最不起眼的秋之物的触觉化的描写,抒发了对故都之秋的深深的怀念,而其中出现的喝茶和“秋雨话凉”的两个场面则更是透露出了对故都北平底层人民的那种传统的悠闲的生活方式的眷恋之情,是作者的精神的依托。因此,故都的秋更深层次的含义是作者的精神故土的象征,对故都之秋的种种的怀念其实是对这种精神故土的向往。

教师在教学时应该有意识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将自己的生命融入到自然的生命里的过程,探讨这种精神寄托的现实意义。

二、引导学生通过课文学习正确面对人生的困境

根据“课标”的理念,语文教学固然要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掌握语文知识,但更需要引导学生培养正确的生活态度,而“高中阶段是一个人成长的关键期,具有复杂的心理特点,一旦面对挫折便束手无策或消极应对”。[4]面对高中生承受挫折能力差的状况,语文教学更需要承担起引导学生如何正确面对人生困境这一任务。

比如苏轼和辛弃疾作为宋词史上最具代表性的两位词人,不仅仅是因为他们在词中开创了独特的写作典范,更因为他们在词中描写了处于困境中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和复杂心境,开出了走出人生困境的不同良方,使词表现出了强烈的生命意识和撼魂荡魄的艺术力量,是高中生学习如何面对和走出困境的典范。因此教师在带领学生赏析《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作品时,要重点引导学生学习词人面对人生困境乐观旷达、积极进取的精神态度。

现在语文教育又出现了一类主张,比如要“确立知识在语文教育中的应有地位,语文教学的问题可能与人文性的关系不大,或者说本来就无关乎人文宏旨”[5],主张把语文教学的重点放在语言教学上。不可否认,“课标”也认为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具有工具性特点。但课标更明确认为高中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经过九年义务教育之后的高中生处于向成人过度的阶段,教育传递出的价值观会影响他们正确人生观的形成。高中语文教学需要重视作品的人文内涵,贯彻人生教育理念,需要引导学生发掘作品的人文关怀和人文精神,从而提升他们的思想境界和做人的品味。

三、引导学生贴近社会生活,关怀生命,讴歌人性美

《论语·述而》篇说:“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孔子用四种内容教育学生,其中作为社会实践活动的“行”就排在第二位[6],而他的七十二弟子很多都积极参与社会政治活动,努力实现孔子以仁治国的理想。同时孔子在谈论诗时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7]由此可见,孔子的教学把“文”放在第一位,进而与社会实践教育相联系。另外从文学接受的角度看,“文学作为交往的特殊话语,有助于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8]

由此可以看出,文学作品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体现了作家对社会生活的理解、感悟。

人作为一种社会动物,个体的人生与整个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但现代高中生普遍缺乏社会生活体验、责任感及对他人的关怀,诸如“小月月事件”“中国式过马路”“中国式坐公交”等反映人性冷漠、人文关怀缺失的不良思想正扩散到了青少年群体中。高中语文教学虽然不完全等同于文学教学,但教师面对的却是一篇篇最能反映作家思想的文学作品,而很多作品正反映了作家对社会的人文关怀和对人怎样成为合格的社会人的思考,因此高中语文教学更需要引导学生贴近社会生活,关怀生命,讴歌最美的人性,培养社会责任感。

普通高中人教版语文教材必修一到必修五所有“阅读鉴赏”部分65篇作品中,其中有《大堰河·我的保姆》《记念刘和珍君》《小狗包弟》《奥斯维辛没有新闻》《包身工》《我有一个梦想》《祝福》《热爱生命》《边城》等作品涉及到了从社会中关注生命和人性问题。

普通高中语文教材必修部分有近18%的篇幅或从正面,或从反面涉及到了社会、人生问题,基本贯穿了一条探索完善人生和人性形式的主题。这不仅体现了作家强烈的人文关怀,而且体现了新课标要求的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这一理念。

因此,高中语文教学要在“工具性”的特点之上,进一步强化作品的“人文性”教学,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怀生命,培养一种健康、优美的人生形式。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2011)[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叶圣陶.叶圣陶教育文集第3卷[M].北京:人名教育出版社,1994:11-12.

[3]汪曾祺.浦桥集[M].作家出版社,1992.

[4]胡晓娥等.《高中生挫折感现状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研究》[J].教育学术月刊,2009:5.

[5]严华银.理性回归:确立知识在语文教育中的应有地位[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3,3:19.

[6]杨伯峻.论语译注[M].中华书局,2009:71.

[7]杨伯峻.论语译注[M].中华书局,2009:.

[8]王先霈、孙文宪等.文学理论导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2.

唐福玖,重庆市秀山高级中学校教师。

猜你喜欢

关怀人文高中语文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五味俱全”的思考
现代就是细枝末节的关怀
人文绍兴
情倾赣鄱 殷殷关怀
人文社科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关于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的一些看法
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