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壮山河成仁取义,光昭日月生荣死哀
2018-08-24范盈盈
范盈盈
一、教学目标
1.自主阅读传记,把握基本事实,了解戴安澜将军的人生轨迹。
2.品读关键性语句,把握传主的性格特点及其背后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
3.了解中国一脉相承的千古英雄爱国情,激发青年学子的情感共鸣。
二、教学重难点
1.品读关键性语句,把握传主的性格特点及其背后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
2.了解中国一脉相承的千古英雄爱国情,激发青年学子的情感共鸣。
三、任务分析
《将军赋采薇》是2015年课标II卷人物传记阅读文本。立足传记文学,学生能通过阅读经典作品,把握基本事实,了解传主的人生轨迹,从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并形成一定深度的思考和判断,因此,针对传主的爱国情怀,特设置了整体感知、品读探究、仿写挽联等环节,以期学生在读、品、悟、写的过程中把握传主的性格特点及背后深厚的文化内涵,并引发他们的情感共鸣。
四、教学方法
诵读体会和鉴赏分析相结合;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和教师点拨相结合;圈点批注法;多媒体课件的灵活运用。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此环节于课前完成)
学生自主阅读《将军赋采薇》,概括文中传主事迹,圈出文中自己有感触的地方,并进行批注。
设计意图:设置以上课前预习,立足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重视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课堂上能主动学习,提出质疑,进行深度学习。
(一)情境导入
军人一般以彪悍为荣,民国有一位将军却与众不同,他多才多艺,熟读文史,精通琴棋书画。如果不是因为战乱和外敌入侵,他很有可能成为一位儒雅名士,但国家危难却把他的命运引上另外一条路。
名士和军人这两个看似矛盾的身份是如何和谐地在他身上体现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将军赋采薇》,一起走进戴安澜将军的人生。
设计意图:以《我们的父亲戴安澜》导入文本,突出他身上与众不同的气质,让学生对作品产生兴趣,为课堂教学做好铺垫。
(二)整体感知
问题:国家危难把戴安澜的命运引上另外一条路,此篇传记选取了他人生之路上的哪些事情呢?
要求:同桌合作,用精炼的语言概括传记中戴安澜将军的人生轨迹。
明确:
抄录诗歌,激励士气
摒弃成见,团结志士
远赴缅甸,扬鞭赋诗
固守东瓜,家书明志
拒绝苟活,以身殉国
英雄长逝,世人哀悼
设计意图:通过整体感知把握传主人生轨迹,为下面的品读探究做好铺垫。
(三)品读探究
1.问题:这篇传记中哪些事最能打动你?
2.要求:小组合作,找到打动你的关键词句,合作探究把握戴安澜将军的性格特點及其背后的传统文化内涵。
3.形式:各小组展示探究讨论结果,教师相机进行点拨引导拓展。
学生讨论交流后,可能的发言有:
(1)治军有方,壮怀激烈
文本依据:他特意抄录民族英雄岳飞的《满江红》和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印发给各级官兵背诵吟唱,激发大家精忠报国的爱国热忱。
教师引导:激发士气有很多种方式,为何戴安澜选择了抄录诗歌的方式?
参考:这里体现出戴安澜治军有方,善于吸取经验教训,认定取得胜利必须依靠旺盛的斗志和士气,另一方面也能显示出戴安澜的多才多艺、熟读文史,他不是用大话空话激励部署,而是以中国千古英雄爱国情激励部属,以文化人,以节育人。《满江红》气壮山河,光照日月,他希望大家能以扫荡日寇,恢复山河为己任,心中满怀坚定意志和必胜信念。《过零丁洋》千秋绝唱,情调高昂,激励和感召古往今来无数志士仁人为正义事业英勇献身。
迁移拓展:千古英雄爱国情
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 (司马迁)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岳飞)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一寸丹心为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于谦)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
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徐锡麟)
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秋瑾)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鲁迅)
教师引导:可让同学大声诵读《满江红》、《过零丁洋》等诗句,体会他们壮怀激烈的豪情。
(2)胸怀坦荡,以民族大义为重
文本依据:这时有人提醒戴安澜,说宗是共产党,须多加提防。他坦然答道:“现在是国共合作抗战,何防之有?宗是否共产党我不知道,我只知道他是新闻记者,写过许多真实感人的报道,有卓越的见解。我们正缺少这样的爱国志士。”
教师引导:有人提醒戴安澜多加提防宗祺仁,他却回答“何防之有”,这是为什么?戴安澜的做法有没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因子呢?
参考:儒家文化倡导“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和而不同。”戴安澜心怀坦荡,即使党派不同,也能引以为知己。他以民族大义为重,不管是国民党还是共产党,都应该戮力同心,共赴国难,而且他认为,宗的见解卓越,报道真实感人,是少有的爱国志士。两人既为莫逆之交,就更不应该防备。此时,戴安澜君子之风跃然纸上。
(3)荡平外侮、鞠躬尽瘁
文本依据:赴缅途中,他激情满怀,赋《远征》二首以明志。其一云:“万里旌旗耀眼开,王师出境岛夷摧。扬鞭遥指花如许,诸葛前身今又来。”其二云:“策马奔车走八荒,远征功业迈秦皇。澄清宇宙安黎庶,先挽长弓射夕阳。”
教师引导:戴安澜率赋《远征》二首以明志。诗中涉及哪些历史人物的事迹,表达了什么志向?
参考:戴安澜借诸葛亮远征平定蛮夷的事迹,说明自己率领的是正义之师、威武之师,表达了荡平敌寇、解民于倒悬的信念;也借秦始皇开拓疆土的事迹,表达超越秦皇、弘扬国威的壮志,抒发了澄清宇宙、安抚黎庶的气概。
此处诗歌亦体现了戴安澜文武兼备,是名副其实的儒将。他激情满怀,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融入诗歌中,更让人感叹他身上的传承的儒家文化,以天下为己任,身怀清世志,望百姓能够生活安定。他自己提出:“望幼有所教,壮有所归,老有所养。”这样的豪情既有士人之精神,又有军人之壮志。
(4)精忠报国,侠骨柔肠
文本依据:戴安澜立下誓言:“此次远征,系唐明以来扬国威之盛举,虽战至一兵一卒,也必死守东瓜。”他宣布:“本师长立遗嘱在先:如果师长战死,以副师长代之;副师长战死,参谋长代之……以此类推,各级皆然。”
他给夫人王荷馨写了绝命家书:“余此次奉命固守东瓜,因上面大计未定,与后方联络过远,敌人行动又快,现在孤军奋斗,决以全部牺牲报国家养育。为国家战死,事极光荣。所念者,你们母子今后生活,当更痛苦。望你珍重,并爱护诸儿,侍奉老母。老父在皖,可不必呈闻。”
教师引导:哪处言语最能打动你呢?
参考:“虽战至一兵一卒、死守”都说明了他顽强奋战,绝不后退的决心和信念。更为打动人的地方在于他写给妻子的绝命家书,这中间体现了他的精忠报国、浩气长存。另一方面,也看出戴安澜关爱家人,情真意切,侠骨柔肠,为国捐躯的激情与对家人的深情两相交融、相互辉映,“更痛苦”体现了英雄柔肠百结,叫人断肠落泪,而又撼人魂魄、令人感奋。戴安澜对家人的那份真情、那种“以天下人为念”、舍生取义、精忠报国的气度风范,令人动容。
更令人无限感慨的是“老父在皖,可不必呈闻。”让老父白发人送黑发人已是不孝,唯一能做的便是不让父亲得知自己牺牲的消息,这种善意的隐瞒更能显出戴安澜心中的痛苦,虽然忠孝不能两全,但于家于国,身为军人,他都要鞠躬尽瘁,以身报国。此处的描写让戴安澜的形象立体而丰满,精忠报国、以身殉国之下也有对自己家庭的担忧,也有对父亲的愧疚,正是这样,他的以天下为己任才更动人。
迁移拓展:林觉民《与妻书》“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 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汝其勿悲!
《与妻书》与戴安澜的绝命书一样,皆是情中见理,情为小理,理为大情,阐述的是个人幸福服从国家大义,个人的“亲人之爱”服从国家需要之理,他们以其大义为理的作法,谱写了一曲慷慨激昂的正气歌。
(5)舍生取义,浩气长存
文本依据:这时,英国要求远征军申请难民身份,以便英国军队收容。戴安澜发誓:“我戴某人宁愿与日寇战死,绝不苟且偷生。”
教师引导:从理性的角度来说,英国当时是中国同盟军,接受难民身份,也是为日后抗战保存实力的一种做法,为什么这里戴安澜宁死不答应呢?
参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宁肯舍弃功利的利益,都要保有气节与尊严。如果选择被英国军队收容,这支军队也失去了气节,丢掉了军魂。
气节是历代儒者士人努力追求和磨砺的道德精神和高尚人格。从“义不食周粟……遂饿死首阳山”下的伯夷叔齐,到“好持高节”的鲁仲连;从楚国节士申包胥到东汉末“望门投止,破家相容”的张俭;从临死不降的文天祥到高唱“还有后来人”的夏明翰……这些都是受人称赞和敬仰的气节之士,他们的事迹彪炳史册,时时闪现出道义的力量和道德人格的魅力。正所谓“士君子又勇而果于行者,不以立节行谊而以妄死非名,岂不痛哉!士有杀身以成仁,触害以立义,倚于节理而不议死地,故能身死名流于来世。非有勇断,孰能行之。”(刘向:《说苑》)
基于这样的传统文化戴安澜面临义与利、身与仁、生与死的激烈冲突时,他遵仁循义、不惧生死,这种用生命去维护、坚持的精神气象和人格特质值得我们敬仰!
文本依据:1942年5月26日,他們行至缅北茅邦村,戴安澜伤势恶化,以身殉国,年仅38岁。弥留之际,参谋长问他下一步的行动路线,这时他已不能说话,手指地图,示意部队从莫洛过瑞丽江向北回国,又让人扶着他面向祖国注视许久,安然而逝。
教师引导:戴安澜将军身死异国他乡,为什么还说他是安然而逝?
参考:即使不能魂归故里,但戴安澜将军做到了心之所向,他保有了气节和尊严,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他献身正义事业,血酬壮志,精忠报国。正如他在《赠部属各官长题词》中说的,“人能不忮不求不惧,则无往而非乐境,而生气盎然矣。”戴将军实现了精神的圆满,虽身死则亦安然矣。
教师引导:戴将军以身殉国这一场景的描述中有哪些细节让你动容?
参考:1942年5月26日是唯一在本篇传记中出现的时间点,是将军殒命的时间,给读者以强有力的冲击,正是这天戴安澜将军血酬壮志。而后出现的38岁更是让人惋惜不已,正值壮年,本是报效祖国的大好年华,而今却殒身异国,闻着无不痛心。且戴将军身死之时,手指地图,示意祖国的方向,向祖国望了他最后一眼,这里的动作神态无不体现了他对国家深沉的爱。
而且,百姓、政府、敌人、美军对他的评价、追思皆是侧面描写,无不体现了他的爱国情怀之挚烈。
教师引导:文章以毛泽东的挽诗“将军赋采薇“为题,有什么深意?
参考:《采薇》中,以戍役军士的身份描述了以天子之命命将帅、遣戍役,守卫国土的生活,军旅生活严肃威武、紧张艰辛跃然纸上。《采薇》中的爱国情怀是通过对猃狁的仇恨来表现的,更是通过对他们忠于职守的叙述和内心极度思乡的强烈对比来表现的。戴安澜将军临危受命,率第200师官兵驰援插甸,固守东瓜,收复棠吉,以浴血沙场、为国捐躯的壮举,谱写了抗日救国的新《采薇》。他的身上有着侠骨柔肠,有着对妻子、孩子、父母的挂念,但正是在这样的情感之下,他的精忠报国、以身殉国才更动人。
教师引导:学生朗诵毛泽东挽诗,以此体会戴安澜将军的壮怀激烈。
设计意图:以感动你的事为切入点,牵一发而动全身,教学设问要设问于关键处,可以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诸多问题迎刃而解。通过推敲品味,层层剥茧,引导学生感悟思考,深入文本。且此次设计以学生为中心,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探究展示,教师依据学生的回答进行相关拓展延伸。
(四)仿写挽联、挽词
问题:仿写周恩来等人的挽联、挽词。
挽词:黄埔之英,民族之雄。(周恩来)
挽联:将略冠军门,日寇几回遭重创;下联: 英魂羁缅境,国人无处不哀思。(朱、彭联名挽联)
参考:(1)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2)气壮山河成仁取义,光昭日月生荣死哀。
设计意图:学生在仿写挽联的过程中进行总结,强调一课一得,对课堂教学进行总结升华。而且在此处亦能够体现学生的创意与思考。
(五)总结升华
看完了同学们的对联,最后,让我用自己所写的一首挽诗遥寄戴安澜将军。
悼戴安澜将军
沉吟俯仰泰山雄,长慕英雄壮志风。
谁向边关威北塞,我吟豪杰大江东。
百年战火陈佳话,千古男儿铸伟功。
日月汗青天地在,留存碑石傲苍穹。
设计意图:既承接学生的挽联,又体现教师的诗情,而且使学生始终浸润在课堂氛围中,留有余味。
(六)作业布置
通过实际采访和资料研究,了解自己祖辈或身边抗日老兵的经历,为他们写篇传记,写作时须清楚地记录时代对个人的影响,并以翔实的细节展现个人的选择和努力对时代所产生的作用。
设计意图:以熟悉的人物为对象,使学生展开研究性学习。
附:板书设计
设计意图:板书设计突出戴安澜将军是一个大写的人,他是一位在儒家文化的影响下有情有义、精忠报国的仁人志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