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由课内到课外的阅读指导策略

2018-08-24张芸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8年2期
关键词:杨志林冲名著

新课程标准规定:初中阶段的阅读量应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到三部名著。各地中考也把名著阅读纳入考查范围。因此,我们要想方设法将学生引入课外阅读的正轨上来。然而书海茫茫,只有给学生一支泛舟书海的桨,才能有助于他们畅游文学海洋而不迷失方向。

一、课前引读,精读指点

通读,有利于整体把握主要内容,而精彩部分和难点,则需要像课文那样精读。二者结合,收获更多。利用寒暑假将下学期必读书目给学生,让他们假期先通读著作。而后利用课堂阵地,将课内外阅读结合。

开学后,由于学业重,疲于应付各科作业,学生读名著需要挤出一定的时间。这时,老师的精读指导是很有必要的,犹如给学生一支精心设计的船桨,助力书海泛舟。

学习《智取生辰纲》一文,可以从《水浒》中吴用形象引入文本:“看那人时,似秀才打扮,戴一顶桶子样抹眉梁头巾,穿一领皂沿边麻布宽衫,腰系一条茶褐銮带,下面丝鞋净袜,生得眉清目秀,面白须长。”读过原著的学生一下子就能猜出来。

顺势让学生介绍《水浒》中有关吴用的情节,如双用连环计、智赚玉麒麟,而后让他们谈谈对吴用的印象。吴用是起义军中的知识分子的代表,梁山起义军的军师、战略家,基层人民智慧的化身。他能谋善断,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后人认为他与诸葛亮不论是出身还是经历,都存在相似点:一样隐居乱世,一样才高八斗,一样殚精竭虑。

然后再引导学生研读《智取生辰纲》中吴用的智慧体现在哪里。这样,将课前阅读《水浒》与学习课文勾连,丰富了课堂内容,加深了对人物的认识。

再由课文中所表现出的杨志的性格引导学生从《水浒》中再寻杨志的身影。从杨志的形象,谈到林冲,将二人放一起比较。杨志和林冲都是军官,都有一身好武艺,一个是青面兽,一个是豹子头。论家世,杨志居首,是杨老令公的后代。论官职,林冲原为八十万禁军教头,實在是牛。林冲有家室,杨志没有,所以林冲有牵挂,他做什么事情都会想到他的家,所以他的落草实属无奈。从林冲的身上,可以理解《水浒》“官逼民反”的主旨思想。杨志的本事不输给林冲,但是运气稍微差了点,丢了要护送的东西,不敢回去,没事儿了,又想做官,实在没有官做,也很洒脱的离去。

阅读《水浒传》时,引导学生在笔记本上列出其中的主要人物,并概括出各自性格特点,及其对应的主要事件,熟悉其典型语言,以便学生认识梁山好汉们义薄云天的英雄豪气。选择几个点,让学生再读作品时有目的地选读精读,这样不失时机地将阅读进行纵向式拓展。

二、课内质疑,课外解惑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内,用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激发他们阅读的欲望,让他们愿意走进名著一探究竟。

如《昆虫记》《西游记》《伊索寓言》等作品,大部分学生在小学阶段就已读过。这类书的趣味性较强,小学生读后更多的是对内容的了解和记忆。而初中阶段再读,要引导学生从趣味入手,读出超出趣味的东西来。

例如:课堂教学《小圣施威降大圣》,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如何刻画孙悟空的形象的?文中有直接描写,心理、动作、语言、神情描写,也有间接描写,用武艺相当的二郎神,衬托悟空的机智聪明。

孙悟空是想象的神话人物,集物(猴)性、人性、神性于一身。猴性体现在生活在荒郊野岭中的水帘洞,人性体现在心地善良、机智善变、坚强无畏、风趣幽默,神性在于武艺高强、神通广大。

引导学生课后品读原著中传神的描写,从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智取红孩儿等情节中再寻悟空的三性。

同时,也提示学生用这样的阅读方法对《西游记》中其它典型人物如猪八戒、沙和尚进行研读,从他们身上寻找人性。

有时,也可鼓励学生在课内阅读中自己提出一些疑问,引导他们通过课外阅读解决问题。这样,往往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自学能力。

如学习《爸爸的花儿落了》,文中最后写到:“爸爸的花儿落了。我已不再是小孩子。”学生好奇:英子最后怎样了。我拒绝提示,顺势将《城南旧事》拿出来,让他们自己从书中找答案。

学习《列夫·托尔斯泰》时,学生提出:“托尔斯泰为何以82岁高龄从家中出走,在寒冷的路途,在一个无名小站度过了他人生的最后几天?”于是我将学生引入《名人传》,让他们从拓展阅读中走近这位伟人。

三、阅读穿插,美文共赏

教材中有不少课文是和课标规定的名著阅读相勾连的,教学课文时,有意识地穿插相关内容,将课内外阅读连接。

《荷叶 母亲》这首诗是借助一种具体的形象抒发对母亲的爱。风雨中荷叶为红莲遮挡风雨的图画,让我们联想到了为我们遮风挡雨的母亲,联想到了无时不在的母爱。“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冰心把母爱视为最崇高的最美好的东西,反复地加以歌颂,诗人以生动形象的比喻,把母爱之情传达出来,写得情真意切。教学冰心的《荷叶 母亲》时,要求学生将《繁星》《春水》这本书带到课堂上。讲到最后一句时,顺势引导学生当堂阅读《繁星》《春水》,从中再寻类似的诗句。如“母亲啊,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到他的巢里;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躲到你的怀里。”

课堂上穿插名著阅读,引导学生共赏冰心的美文。这些诗歌篇幅短小,蕴含丰富,语言清新淡雅,明白晓畅,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当他们发现诗歌不那么遥远,也可以如此清新易读时,阅读《繁星》《春水》的兴趣就浓了。

读后,再布置学生制作各种读书卡片:摘录式卡片,摘录优秀诗句以供诵读;仿写式卡片,对喜欢的诗句加以仿写;赏析式卡片,从语言、情感、哲理等角度对喜欢的句段进行品析,记录体会。

在教学《傅雷家书两则》时,让学生带着一本《傅雷家书》进课堂。课上,留给学生十分钟阅读原著的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上就能感受到原著中更丰富的内容,从而引导学生从课文走向名著。

四、延伸拓展,架设桥梁

学生对文本的喜好和感悟,具有很强的个性化特点。研读文本之后,帮助学生尽可能找到由阅读文本向课外阅读延伸的“阅读点”,以巩固文本知识,丰富、扩展文本内涵。我们可以根据文本特征及学生特点,做好由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延展的引导工作。

不同的学生,往往喜欢阅读不同类型的书。老师在引导与延伸时,尊重这种个性化差异,因人而异。如学习《香菱学诗》,一些女生会对《红楼梦》感兴趣,可以引导她们从大观园里的姑娘们切磋诗句及大观园浓厚的文化氛围中,感受诗歌文化,从而激发她们对诗歌的兴趣。男生往往更加偏爱《三国演义》。

在学习《杨修之死》后,引导他们从杨修的悲剧中看三国中的大智慧与小聪明。课文《隆中对》展示了诸葛亮的深谋远虑与智慧,顺势引出《三国演义》,谈及诸葛亮与周瑜的智斗。前段时间有部热火的电视剧《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引发人们将诸葛亮与司马懿比较,有人认为司马懿的智慧甚于诸葛亮。从这个角度,将学生再次拉进《三国演义》的阅读中,让他们读后评头论足。

除了课标规定的必读书目外,每个单元都有一定的荐读书目,这些推荐的作品虽不要求学生全读,但可以因人而异。为了鼓励多读书,读好书,每学期至少安排一节阅读分享课,供学生交流阅读课外书籍的感受。在阅读分享中,学生大可品尝读书的甜头,收获了不同的思想。正如萧伯纳所说,“你有一个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交流思想后,我们每个人就有两种思想了。”

苏霍姆林斯基说:“问题不仅在于阅读能挽救某些学生免于考试不及格,而且在于借助阅读发展了学生的智力。”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之间相互补充,得法于课内,得益乃至成长于课外。

有感于《一支桨也可以遨游沧海》的故事,那个坚强的美国女孩说:“当你生命之船的一支桨不幸折断时,不要灰心和绝望,因为你还有一支桨,你仍然可以到达成功的彼岸!”我觉得,初中生也需要一支船桨,一支可以推波助澜、畅游书海的船桨。让我们老师给他们一支桨,帮学生拓宽阅读的范围,在缤纷的书海里畅游。

张芸,江苏南京市行知实验中学教师。

猜你喜欢

杨志林冲名著
小说的互文与改写——读东君短篇小说《与杨志共饮》
林冲的世界 一直在下雪
Molecular characterization and expression analysis of Lilytype lectin ( Sm LTL) in turbot Scophthalmus maximus, and its response to Vibrio anguillarum*
试论林冲的忍与狠
名著,我想挽着你的手
杨志的失察及其启示
林冲的生存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