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在学中

2018-08-24周震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8年2期
关键词:思维语文教师

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师教任何功课,‘讲都是为了达到不用‘讲,换个说法,‘教都是为了不用‘教”。怎么叫用不着‘讲用不着‘教?学生入了门,上了路了,他们能在繁复的事物之间自己探索,独立实践,解决问题了,岂不就是用不着给‘讲用不着给‘教了?”课堂是否有效,是否高效,是否能够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只有从学生角度判断才有实际意义。因为我们所从事的一切教育教學行为和经历的一切教育教学细节,其终极目标只有一个:帮助学生获得,促进学生发展。换言之,“教”的本义在于指导“学”,最终达到使学生“虽离师辅而不反”。

我们把学生的“学”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并非是说可以淡化“教”的意义及价值,更不是说让“教”退居二线,而是重新认识“教”地位,重新认识“教”的意义,重新定位“教”者的角色。教师不能仅仅只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而忽略了交给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学习方法,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走了弯路,这样就达不到自主学习的目的,甚至会影响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在关注核心素养的今天,用“教在学中”来确定教与学的关系,在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的同时,也确定了教师在学校教学中的地位及价值,这样更利于在课堂中让核心素养落地。

一、教师的“教”必须凸显学生主体的地位

《开国大典》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在一些重大的活动中看见过记者的现场报道吗?(许多学生眼睛一亮)怎么报道的,谁来说说?(好几个学生把手举得高高)

指名几个学生介绍,简要梳理有关报道的知识技能后,师适时提出:“今天我们来做一回小记者,报道《开国大典》的盛况,好吗?”(学生脸上喜不自禁,写满跃跃欲试。)

认真读完全文后,学生讨论决定,可以分成四部分“报道”:(1)典礼前的会场布置;(2)典礼的主体部分;(3)阅兵仪式;(4)群众游行。

(以小组为单位商量认领自己喜欢的内容准备报导。约定:选择相同内容的可以挑战,还要评选最佳小记者。各小组兴致勃勃地准备着,教师巡视)

第一组上场了,“报导”典礼前会场的布置。

生1:各位观众,大家好!今天是1949年10月1日,一个令所有中国人骄傲自豪的日子。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将在今天成立。我现在在首都北京天安门广场,待会儿典礼将在这里举行。我和我的同伴将一起为大家报道这盛况。

生2:现在,我们先来熟悉一下天安门广场的情况。(贴出简比画的地图,边指图边介绍)广场成丁字形。丁字形一横的北面是一道河,河上并排架着五座白石桥;再北面是城墙,城墙中央高高耸起天安门的城楼。丁字形的一竖向南直伸到中华门。在一横一竖的交点的南面,场中挺立着一根电动旗杆。待会国旗将从这里升起。

生3:接下来,我来为大家介绍出席今天典礼的主要成员,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各位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代表,有工人、农民、市民、学校师生、机关工作人员、城防部队、外宾,总数将达三十万人。本台实习记者**报道。

生4:今天的天安门城楼装扮地特别漂亮,充满了喜庆的气氛。你看,城楼檐下,八盏大红宫灯分挂两边。靠着城楼左右两边的石栏,八面红旗迎风招展。广场上更是红旗翻动,热闹非凡,汇集了从四面八方来的群众队伍。他们有的五更天就摸黑起床,从郊区步行赶来。有的还是从老远的长辛店、丰台、通县乘火车赶来的。

刚“报道”完毕,台下的学生便迫不及待地评价开了。

生1:老师,他们能不死读书,抓住要点重点用自己的话来报导,这非常好。

生2:还有,他们基本把典礼前的情况介绍清楚了。

生3:我觉得**同学今天的表现很出色,一点儿也不象实习记者,应该是一位资深记者才对!

生4:老师,我们一组要挑战!

…………

显然,当小记者,对学生来说是多么富有挑战性的学习活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一下子被点燃了。于是,迫不及待地读书,只为了能更出色地当好记者,完成任务。对三年级的孩子来说,《开国大典》文章比较长,报道全文很费时,教师根据学情及时调整教学方案,学生有了选择学习内容的权力,主体性得到了重视。教师只不过是给学生创造了一个空间,一个张扬自我的舞台,赋予了他们一个“角色”:当小记者报道。然而正是这“角色”激起了学生挑战的欲望,唤起了他们学习的热情,把他们推向了主动探究的位置,使得他们不待老师讲,便自觉地成为学习的主人。兴致勃勃地读书,理清“报道”的顺序、内容;兴致勃勃地分组、合作,记者、实习记者各尽所能;兴致勃勃地加工改造课文,创造性地解读、报道……于是,学生的语文素养得以发挥,生命活力得以彰显。

于漪老师在《我和语文教学》一书中指出:教师要从习惯地从“教”出发的立足点转换到从学生的“学”出发,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考虑他们想学什么,怎么学,学的过程中会碰上哪些障碍,怎样帮助解决,怎样才能使他们发挥积极性,让他们有主动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怎样才能挖掘学习的潜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上述的教学案例中,因为增强了学生的主体的地位,也就实现了由“教师带着教材走向学生”向“教师带着学生走向教材”的根本转变。

二、教师的“教”应该推动学生思维的发展

《推敲》教学片段

师:我们祖国的文字真是太有意思了。比如说“木”,在以前是这样写的(板书“木”篆体),再比如“休”这个字,一个人正靠在树木边上(板书“休”篆体);还有“步”字以前是这样写的(板书“步”篆体),两只脚叠加在一起。

师:汉字真有意思,词语更有意思。如“左右”一词,怎样理解?(生举左手,生再举右手)但如果将词语放到句子里,“我左右不了你”,这里的“左右”该作如何解释呢?

生1:就是掌握的意思。

生2:表示控制的意思。

师:是啊,在具体的语言环境里,意思就大不相同了。再比如说“东西”一词,哪些是东西呢?

生:语文书,教棒、粉笔……

师:老师是东西吗?

生:你不是东西!

师:你不是在骂人吗?(众生笑)

师:你看,汉语是多么有生命力呀!就连外国人也觉得汉语特别有意思。再如“斟”、“酌”,本来都是表示“倒酒”,但两个字放在一起就表示“研究”的意思了。

师:再看一个“推”、“敲”。如果你要推門,(生演示)这需要手向前发力;如果你要敲门,(生演示)这需要用手去撞击。但“推敲”放在一起时又表示什么呢?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推敲》这篇课文。

写“木”、“休”、“步”的篆体,解释其由来,汉语的生命力如种子破土在教师的“画”、“说”中悄悄显现。“汉字真有意思,词语更有意思。”教师来了个承上启下,由汉字自然过渡到词语,理解“左右”、“东西”在不同语境中的意思。教师分别采用了让学生“做动作、举例子等方法,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感受到汉语的生命力。教学像一块磁石,将学生的思维从文字吸引到“词语”这片神奇的领域,在互动、交流、谈笑中,词语的生命力如小树拔节逐渐蓬勃起来。只有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最近发展区,学生才会与文本碰撞出耀眼的思维的火花,对话也因此而精彩纷呈。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位的不是背书,不是记住别人的思想,而是让学生本人进行思考,也就是说,进行生动的创造,借助词去认识周围世界的事物和现象,并且与此联系地认识词本身的极其细腻的感情色彩。”核心素养视域下的课堂定位从知识、能力立意走向思维、智慧立意。倡导把课堂建构从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定位到“改变思维、启迪智慧、点化生命”的核心素养高度。教学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知识加工过程,是思维的过程,思维的深度决定了学习的质量。要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必须要让学生对知识进行深度加工,必须要教在学生思维的深处。

三、教师的“教”在于指导学生方法的习得

《有这样一个小村庄》教学片段

师:请大家按照课文介绍的情景,用彩笔把小村庄的“美丽”画出来可以吗?

生:可以。

(生在纸上画河坡上的小村庄,请几位同学到黑板上用彩色粉笔画。老师要求边“画”边“话”,即读、说、交流。)

师:(指着黑板上的板画问学生)村前的小河里为什么要画上小鱼、小虾、沙石、水草?

生:用这些表现河水的“清澈”。

师:这就是想像、创造,同学们真聪明,画得这么好。(板书:清澈,教育教学这个词,并练习搭配。)

生:村后的山坡上,我画了又茂密又苍翠的树木,课文写的“郁郁苍苍”就是这个意思。

师:理解得很好,读书,不仅要感受,还要深入地理解。(教“郁郁苍苍”)

生:我们为了表现出空气的清新,不但画了蓝天、白云、红日和飞鸟,还画了地上的绿草、红花、蜜蜂、蝴蝶,只有这样,才能表现出空气的清新,不然空气怎么画呀?

师:读书也要有创造的思维,这样的美景人人欣赏。(比较“清澈”与“清新”)

生:我还画了田里的庄稼,长得很茂盛。

(黑板上学生画出一幅美妙的图画,学生对照图画背诵课文。)

生:在一片河坡上,早先有过一个美丽的小村庄。清澈的河水从村前流过,村后的山坡上,郁郁葱葱的树林,好像一道巨大的屏障。这里的空气格外清新,庄稼长得很好。

师:老师没要求背诵,为什么能背诵下来呢?

生1:我们在品读中充分感受了课文的意境,是用心在读书。

生2:这一段先概括后具体,把村前、村后、上空、地下有顺序地描写出来了,我们理解了课文内容,所以能顺利地背诵。

生3:我们根据课文内容展开丰富的想像,课文变成画面,活生生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生4:重点词语的提示帮助我们记忆。

生5:我们读了不下十几遍,记得牢固。

师:你们边读书边总结学习方法,在某种意义上说,方法是能力的核心。

这是著名特级教师靳家彦老师的一个经典课例。靳老师认为,语文学习方法的习得主要依靠三个方面,一到学生掌握阅读教学的过程;训练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他说:“教师在教学中要自觉渗透这种从少到多、从生到熟、从简到繁的学法指导,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逐渐提高学生运动的自觉性与灵活性,不要单独开设什么‘学法指导课或‘阅读技法指导课。”

从上述的案例中我们不难看出,学习的方法是学生自己习得的,教师所采用的方法就是把文字变成画面,即让学生画出一个美丽的小村庄,学生就必须认真去读,去思,才能把小村庄画得很美丽。在点评学生作品时,教师有意识渗透学习方法:要善于想象。要感受还要深入理解,要有创造思维;比较词汇的方法;反复读,体会意境;抓住重点词“清澈”、“郁郁苍苍”、“清新”教学;学生还从中发现了段落的构段方式——先概括说,后具体说。于是自然形成了学生自己习得的五种学习方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儿童这种与生俱来的探索欲望,是语文教学中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基础。学习知识的最佳途径就是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和发现,因为这样的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知识内在的规律。教师的“教”就是要让学生“学”有章可循,设法让学生从“想学”到“会学”,让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在课堂上切切实实得到提升。教学,就需要教师在学生已有的知识或者生活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启发让学生对疑难和障碍产生新的认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某些问题把握不准或理解上有困难时,予以适时点拨,提供途径,打通知识或者理解上的关卡,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得以继续。让学生亲历语文学习的全过程,不断发展语文核心素养,这就是——教在学中。

周震,江苏无锡市甘露学校教师。

猜你喜欢

思维语文教师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最美教师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圆我教师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