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作修改的探索与实践
2018-08-24裴嗣荣
新课标明确要求让学生在习作实践中学会习作,在学习修改的实践中提高习作能力。同时,习作修改的探索与实践,在我校已有近十年的岁月。早在二〇〇八年秋季学期,我校就做了这方面的尝试。当时四、五年级的辛丽霞、樊旭丽、蔡晓霞、栗先凤等青年教师把习作修改课题放在公开课上纷纷亮相,开始了习作修改探索实践活动。当时,我在学校教研会上表过态,对她们的行动研究予以肯定。之后,宋粉青、栗美丽、王国英、张丽红等教师多次开展这样的活动。这让我对老师的这份坚持有着深深的敬意。
自觉践行课标,将课标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用课标指导我们的习作教学,在修改上下功夫,做文章,以此来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三步法”是我们学校多年来在习作修改方面探索和实践的总结。
第一步:教师示范修改,学生揣摩学习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学习是一种通过反复思考招致错误的缘由,逐渐消除错误的过程。”(施良方著《学习论》P194)习作修改是一种学习过程,同样,既要明白修改缘由,又要通过修改消除错误的地方。完成这样一个复杂的学习过程,不能一蹴而就,要经历由起初的教师示范修改过渡到指导学生修改,到最后学生能够独立自我修改。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在台前活动逐步减少转到幕后;学生在台前活动逐步增加成为主角。因为习作终究是学生自己的事,习作修改终究是学生自己的事。旁人是无法代替的。因此,教师在习作教学中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自我修改能力就显得尤其重要。可是,小学生起初学习自己修改并非一件容易的事,需要教师示范引路,给学生作修改的示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其中,细心揣摩,以教师的批改为例学习修改习作的基本方法和要领。
每次学生的习作交上来以后,教师都会有计划地精批细改几篇。然后放在习作讲评课上(用实物投影仪辅助)加以讲解,让学生认识常用的修改符号,引导学生仔细“揣摩”教师的修改,领会老师修改的意图。对修改形成一个初步的认知。教师充分利用自己精批细改的示范作用,是符合学生模仿的心理需求的,为学生后续掌握修改方法提供了一个具体的可以看到的、可感知的依靠和参照。特别是常用修改符号要求学生记牢在心。
第二步:教师加以指导,学生动手修改
美国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曾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知的内容。弄清了这一点,进行相应的教学”(施良方著《学习论》P232)在多次的教师示范修改,学生揣摩学习,消化吸收以后,便可展开在教师指导下的修改习作训练。
“训,是教诲、开导、解释的意思。训练是指教育者根据教学内容和要求,通过一定的方式、方法,有计划、有步骤地使受教育者经过反复的练习掌握所学的知识,形成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崔峦主编的《小学语文教学论》P67)要使小学生形成自我修改习作的能力,需要一个反复训练的过程,学生需要经历一个在教师指导下,自己主动的、不断地练习的过程,才能把知识转化为能力。起初他们不大会找出习作中的毛病,有时成人一眼就看出的问题,小学生读上两三遍还是找不出来,即使找出来也不知道怎么改。这时老师要发挥“训”的功能,要耐心指导,多加鼓励,引导他们自己修改练习。在需要修改的地方标出修改符号,甚至加上眉批、腰批、尾批提示学生。如,“这个词用得不准确,想想再换一个试试”“这句话不通顺,请改通顺”“这儿加上语言描写,人物就活了”“如能根据眼前的事物展开联想就更有利于表现人物思想了”“请你再重新细读上单元《一夜的工作》把自己的感慨、感嘆、感受读加进来”“这句话如能用反问的形式效果更好”“这句话用上比喻更明了”。总之,无论是遣词造句还是谋篇布局、表达手法都可以给学生一个符号、一个批语的提示,让学生动起手来,动起脑来,自主修改练习。也可以同桌互相修改,在互改交流、分享中得到提高。
第三步:学生独立修改,教师后续指导
随着训练的推进,学生对习作的自我改良意识逐步觉醒,能更加敏锐地发现习作中的毛病,并自我修改。教师要根据班级学情,调整训练目标,提出新的修改要求,让学生把学到的修改方法加以运用,让学生独立修改自己的习作。当然,学生自改以后,教师不能放任不管,还要跟踪学生,要及时检查、批阅、评讲,给学生进一步的指导,让学生习作修改得到持续的发展。这样经过一两个学期的训练,学生自我修改的能力就会逐步形成。
裴嗣荣,山西原平市第二小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