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引路,写“我”精彩
2018-08-24张静
张静
长期以来,我國语文教学指导思想中一直占主导地位的是“以读带写,读写结合”,但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却是“以阅读为本位”,阅读与写作是相割裂的,写作始终是阅读的附庸。初中学生年龄小、生活阅历浅、阅读积累少、语言表达能力不强,鉴于此,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指导意识,引导学生借鉴和模仿名家经典,学习写作的基本规范和要领,比着葫芦去画瓢,以此为基础再去创新,写出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感受就变得尤为重要。
阅读与写作的关系其实就是吸纳和倾吐的关系,吃得饱方能跳得高,足量地吸收方能畅快地倾吐。写作基于阅读,对一个人来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自己的教学中如何更好地把握阅读和写作的关系呢?通常我们花费精力较多的是讲读课,在单纯指导学生阅读上花费很大精力,学生写作的时候还是感觉无本可依、无从下手。选入教材的文章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无论写作手法、遣词造句、布局谋篇还是思想感情,都是典范中的典范,代表中的代表,不好好利用教材对学生进行写作指导实在是很大的资源浪费。一堂完整的讲读课应该渗透老师的写作指导意识,用阅读来带动写作,用写作促进阅读,比单独地讲文章、空泛地讲写作效果要好得多。
在此,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指导的几点做法:
一、激趣导入,引起注意
课堂导入的任务之一就是引起学生注意,激发起学生学习新课和写作借鉴模仿的兴趣。例如:“同学们,你平时在写记叙文时有没有过内容空泛,描写不够细腻生动、文章缺乏感染力的现象呢?那么怎样让自己的作文言之有物、描写生动具体又能感染读者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朱自清先生的《背影》。通过研读,相信同学们定能有很大收获。”再如:“我们有些同学想借助于自然界的事物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有的对事物景物的描写细腻生动、感悟深刻,当然也有的同学不会描写自然事物,不会抒发内心感受,今天学习宗璞的《紫藤萝瀑布》你或许能受到启发。”当然,不可能每篇课文的阅读都能在导入时找到写作教学的契机,但我们还可以在整个教学过程随时抓住机会,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名家经典对写作的示范作用,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精析教材经典手法,学生习作借鉴模仿
阅读教学对经典篇目精讲精析,让学生受到文学美的熏陶的同时,还有更重要的任务,那就是让学生通过经典作品生动传神或含蓄隽永的语言文字,深入理解文章内容、写作手法、思想情感等,最终让学生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如汪曾祺《端午的鸭蛋》描写家乡高邮咸鸭蛋的片段:“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鸭蛋的吃法,如袁子才所说,带壳切开,是一种,那是席间待客的办法。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高邮咸蛋的黄是通红的。苏北有一道名菜,叫做‘朱砂豆腐,就是用高邮鸭蛋黄炒的豆腐。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阅读教学中,我设计以下几个问题并适时进行朗读指导:“吱——红油就冒出来了”,其中的“吱——”该怎么读?把“冒”字换成“流”、“喷”等字好不好,为什么?“筷子头一扎下去”一句中,“扎”能不能换成“捅”,为什么?通过以上教学活动,我引导学生认识到作家汪曾祺是如何把家乡鸭蛋质细而油多的特色写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更好地传达其故乡情思的。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借鉴学到的名家手法进行练笔,也来有声有色地描写“自己喜爱的美味”。
学生习作:
我喜爱的美味(片段练习)
这外表金黄,饱满鼓胀的热烧饼,散发着诱人的香气,“咔嚓”一声咬下去,伴随着酥皮的碎裂声,妙不可言的感觉瞬间充满口腔:面饼酥脆爽口又劲道弹牙;肉糜松软多汁,肥而不腻、瘦而不柴;青菜细碎,软硬适度。层次多变的鲜香也瞬间激发了我的味蕾,面饼经烘烤发散出的幽幽麦香,饱蘸着汤汁的浓浓肉香和小葱、香菜、青椒的种种鲜香,拌合在一起,充溢口腔,种种美妙的感觉在舌尖如朵朵鲜花次第绽放。“此味只有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尝”,品尝着奶奶为我精心制作的牛肉烧饼,此时的我感觉每一根神经都熨帖,每一个毛孔都欢欣,每一个细胞都舒畅。
以上片段的描写不仅写出了食物诱人的色香味,而且还写出了咬下去的清脆声响,以及吃到口中的美妙感受,不得不说,正因为有了对名家经典中精彩写法的认识和理解,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才能把美食本身以及品尝美食的感受写得如此生动传神。
我们的学生面对自然景物通常的表现是呆板木讷、无动于衷;描写景物也往往是三言两语、干干巴巴、没血没肉。学习朱自清先生的《春》,“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绵软软的。”这一段中对春草的描写就运用了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小草的嫩绿和生机是正面描写;而对人打滚、踢球、赛跑、捉迷藏等动作行为的描写显然是从侧面表现春草的撩人心扉、惹人爱怜。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这争奇斗艳的春花是春天里人们有目共睹的实景,是写实之笔,而“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看到繁茂迷人的烂漫春花,作者自然而然的就想像到了秋天的累累硕果,这存在于作者的想象之中的丰收图景显然是虚写的典范了。“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这里显然又是动静结合的范例。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跟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朱自清先生对春风的描写更是调用了人们的触觉、嗅觉、听觉,将无形无象、无色无味的春风描写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了。
《春》的结构嚴谨精美,作者先总写春天,继而又分几个方面细描细绘,最后又总写,以收束全文,画龙点睛。文章以“脚步近了”始,以“领着我们上前去”终,起于拟人,结于拟人,其构思布局、修辞润色,颇具匠心。至于语言的秀雅清新、朴实隽永,感情的真挚强烈则更能令人感受到那“味道极正而且醇厚”的情致。这些都是值得学生学习借鉴和模仿的。
以上这些写景手法的运用都极大地丰富充实了景物的内容,便于作者情感的抒发。经过教师的科学引导和学生的努力,认识到以上写景手法的妙处,要求学生借鉴其写春景的手法,如情景交融、正侧面描写相结合、动静搭配、虚实相生、调用人的多种感觉器官多角度描写、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等进行描写,把景物写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一番借鉴模仿的写作训练和修改升格之后,学生的习作确实有了很大进步。
学生习作:
风雪中的梅花(片段练习)
虽说年关临近,春天将至,但一场雪的降临又把隆冬的寒意推入这座城市的每一个角落,雪后的公园了无生机。寒风中缕缕幽香扫过鼻尖,似有若无,就像一根时断时续的无形的线,跟着它,转过一个月洞门,我眼前一亮,园中竟有一株灼灼怒放的腊梅。
梅树枝干嶙峋,虬龙一般,尽力向四周伸展,似在向风雪呐喊,展示它的不屈与倔强。枝头上点缀着些灿烂怒放的花朵,大如硬币,灼灼其华,明艳照眼,好似一群身着淡黄色裙裾的拇指小姑娘,在风中快乐地舞蹈、歌唱;卵圆形的花瓣底部都凑集在一起,承托起一个琥珀样晶莹剔透的花蕊,束束花丝流苏一般,在寒风中微微颤动,似在召唤蜂蝶的采撷,闭了眼,树上仿佛满是蜂蝶飞舞,嗡嗡嘤嘤,好不热闹,“红杏枝头春意闹”,在这里,应该是“红梅枝头春意闹”了吧。虽是大雪纷飞,寒气逼人,望着眼前这株盛开的梅树,我感觉似乎已经春深似海了。
与菊花对话
初一五班 杨冬畅
秋风萧瑟,草木枯槁,满眼都是凄冷萧条的景象。孤自漫步于雅园小径,期末考试惨败造成的抑郁之感就像鬼影徘徊在心头,怎么也挥之不去,心中充满了失望与无助。在石阶上坐下,望着灰蒙蒙的天,我扪心自问:“我就这样认输放弃了吗?”
合上双眼过了许久,空气中飘来一阵清香,抬头去寻,望见墙角有一株银装素裹的白菊。整株去观,她好似娇黛媚娥的少女,温柔、端庄。白色的花冠硕大无朋,好似碧水中的圆月;细腻柔嫩的花瓣上短下长,长的钢劲有力,如出水蛟龙的爪子;短的稚嫩透亮,在风中微微颤动,如无数小手在和秋风互相挑逗;嫩黄的花蕊镶嵌在花冠中央,好似一颗晶莹无瑕的玛瑙石。叶片小而薄,排列有条不紊,叶边的小齿微微泛红,色调是那样灿烂又那样和谐自然。苍劲的茎上条条竖直的纹理,似乎在向我诉说着她经历的风雨沧桑。
时令已是萧索的深秋了,天地间竟孕育出如此动人的白菊,我凝望着她,心灵被深深震撼了……一阵寒风袭来,菊花更是英姿飒爽、精神抖擞了,我忽而明白了:菊花有牡丹的雍容华贵,却不俗艳张扬;像腊梅那样耐寒斗霜,却不孤高自傲。她没有被寒风吹倒,没有被冰霜打落,在百花凋残的深秋,菊花一枝独秀,怒放在天地间。而生活中,菊花魂又何尝不激励了一代又一代有志之士呢?祖国建设、体坛拼搏、科技攻关……不都需要这种精神的支撑吗?
今天,菊花魂给了追梦少年以深刻的启示,与菊花对话,我明白了不屈不挠!与菊花对话,我明白了永不言败!与菊花对话,我告诫自己没有任何理由可以服输放弃!
云渐渐散了,天空依旧空明澄澈。我缓缓起身,抚摸着这白色的精灵,浑身感受到一种顽强的生命热度和力量!我向着白菊绽开了自信的微笑,暗中告诫自己:“不能服输,我还要继续奋斗!”
在淡淡菊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
学生们以上片段和文章中的景物描写均借鉴了朱自清散文《春》写景的手法,抓住了梅和菊不畏严寒灿烂绽放的特点,表现其坚韧顽强。注意了由整体到局部的写景顺序。前者从枝干、花朵、花瓣、到花蕊、花丝,后者从整株、花冠、花瓣到叶片、枝干的写景顺序,把景物写得充分具体。调动起了多种感觉器官从嗅觉(气息)、视觉(看到的)等多个角度描写景物,使之充实。讲究了虚实结合。所见的枝干、花朵等皆为现实之景物,“似在向风雪呐喊”“树上仿佛满是蜂蝶飞舞,嗡嗡嘤嘤”“苍劲的茎上条条竖直的纹理,似乎在向我诉说着她经历的风雨沧桑”等为想象之景,使景物的特点和文章中心更加真切而突出。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又增强了其生动性和感染力。
再如,林海音《爸爸的花儿落了》是成功运用插叙的典范,文章以英子参加小学毕业典礼为叙事主线,有关爸爸教导、锻炼她使之成长的片段,诸如叮嘱参加典礼不迟到、因为赖床挨打、去正金银行给远在日本的陈叔叔汇钱等情节都是插叙,插叙的运用,既丰富了文章的内容,突出了“爸爸的花儿落了,小英子长大了”这一中心,文章避免了平铺直叙的刻板单调,使情节波澜横生,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阅读教学中,通过问题思考、探究讨论等教学活动的设计,引导学生认识到插叙的运用及其效果,之后再要求学生写一篇内容充实丰富的写人叙事文章,为数不少的学生已能将学到的方法运用于自己的写作实践中。
学生习作:
妈妈,让我牵着您的手
初一二班 张姝媛
绿灯亮了,我和母亲随着人流向马路对面涌去。母亲的手紧紧的攥着我的手,我有些不习惯,皱皱眉头把手从母亲的手中挣脱出来。埋怨道:“我已经不是小孩了,过马路还要人领着。”母亲神色黯然地应了一声。
看到母亲的表情,突然间感到自己做的有些太过分。
不记得从什么时候开始,过马路不再愿意让母亲牵我的手,尽管过马路时母亲还是一如既往地想要牵我的手。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我飞快地走在前面,不时回头看见母亲跟在后面,一路小跑……
不知为什么,记忆的闸门打开,我的思绪回到了那年冬天。天气很冷,外面下着雪,风呼呼地吹着,可气的是我竟然在这种天气里生病了,我咳嗽了几声,引起了母亲的注意,母亲快步走过来,把手轻轻放在我额头上,随后她把自己的额头贴在我的额头上,像是在测体温,之后她有些焦急了,慌忙找出体温计,小心翼翼地给我腋窝下夹紧。我睁着眼睛,听着秒针“咔哒咔哒”地响,母亲在房间里走来走去,眉头紧皱,不时地看表,好像5分钟是这么漫长,时间终于到了,妈妈觑着眼吃力地去看清了体温表的线条,嘴里喃喃道“发烧了”。母亲急忙翻找衣服给我往身上裹,里三层外三层,瞬间,镜子里的自己已经像个饱满的大粽子了,妈妈看了看我,似乎还是不放心,又从箱子里拽出一条厚厚的羊毛围巾,拉我连头带脸包了个严实,之后拉起我就向外走,我知道这是要送我去医院了。生病的我浑身无力再加上厚重的衣服,走起来摇摇晃晃,母亲拉着我胳膊的手挪移到我腋下,几乎是在架着我走路,她体态略胖,不一会儿就气喘吁吁,汗如雨下了,我似乎感觉到她架着我的胳膊在微微颤抖。“妈妈,放手吧,我能走。”“都发烧了还逞强呢!”妈妈依旧紧紧地揽住我的胳膊,耸着肩歪着身子一步步前行。她发现她白净秀气的脸上又多了一些皱纹,眼睛周围也有了深深的黑眼圈。我呆呆地望着母亲,感到温暖又有些心疼……
新学期开始了,随之而来的是紧张、忙碌的学习生活。为梦想拼搏的我,每天都要熬到深夜,母亲总是默默地给我端茶送水递水果,然而得到的却总是我那句不冷不热的:“放那儿吧。”每当我关灯上床后,母亲屋里的灯才随着熄掉,因为睡的太晚,早晨一般不会起很早,常常不吃早饭就来到学校,然而每当肚子咕咕叫时,总会发现书包侧袋里的面包、牛奶和香肠……想到这,我已泪流满面。
转身,母亲还跟在后面一路小跑,手里提满为我买的衣食住行的种种东西,额上渗出一层汗珠在阳光下闪闪发亮。
绿灯又亮了,我擦擦脸上的眼泪,愧疚地奔向妈妈身边,扬起稚嫩的脸,大声地对妈妈,也是对这个世界说:“妈妈,我长大了,以后过马路我来牵着您的手,为您看车,为您探路。”
文章以“我”和母亲过马路为叙事主线,表现母爱的无私伟大和“我”对母亲的感恩以及不理解母爱的愧疚之情;回忆中妈妈拉“我”去医院的大段插叙和日常生活中妈妈事事为“我”操劳,处处为“我”着想等所略写的内容是插叙,是“我”从对母爱的浑然无知到感恩母爱、理解了母爱的关键事件,既充实了文章的内容,更突出了母爱的无私,也使文章情节跌宕起伏,更容易吸引阅读兴趣。
(三)作业布置扣写法,及时练笔巩固牢。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不应再过多布置抄抄写写之类的机械重复作业,在利用课堂时间学习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借鉴模仿所学教材中成功的写作手法及时有效的练笔巩固,对于提高初中学生的写作素质至关重要。
以上所谈是利用课堂教学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借鉴模仿名家手法,以促进学生写作能力形成的有效尝试,但学生仅仅靠教材上屈指可数的几篇文章提高写作水平是远远不够的,如同人只有吃得好且吃得饱才能跑得远跳得高一样,学生只有通过大量有效的课外阅读以丰富积累,广泛借鉴,写作才不会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写出的文章才会有章法、起点高。学生课外阅读的效果好坏关乎学生写作能力提升的幅度,但学生的课外阅读又带有一定的盲目性,需要老师的监控和指导。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精心引导学生借鉴模仿名家作品的语言和手法的同时,也应着力抓好学生的课外阅读,具体做法如下:
1.类文荐读以迁移,巩固收获效果好。
教师根据实际教学情况每周给学生推荐阅读材料,有些美文由教师精选印发,要么与课内所学文章的写法或风格相近,要么和课文内容相关。例如:学习了朱自清散文《春》和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之后给学生印发张晓风散文《春之怀古》,老舍的《济南的秋天》等,以加深学生对课堂所学名家写景方法的印象,如情景交融、正侧面描写相结合、动静搭配、虚实相生、调用人的多种感觉器官多角度描写、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以增强其生动性和感染力等。学习了刘成章的《安塞腰鼓》之后,给学生印发他的《抗椽树》等散文,因为刘成章对故乡风物情有独钟,善于用陕北高原常见的自然物象来传达心中的审美理解,作者课内外的这两篇文章又都是以大泼墨、大写意的笔法,自由挥洒,淋漓酣畅,尽情尽兴地表达透过故乡风物的外表,发现它的精神品质、独特性格,而这种品格与陕北人的精神气质相通,与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品格一脉相承?,借此,让学生学到抒情散文的写作尽量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抒情言志的方法。针对学生作文中围绕中心选材单一的问题,给学生推荐阅读冰心散文的《笑》,梁晓声散文《温馨》等,以指导学生运用平列式片段材料组合法进行记叙文写作训练。这樣,教师结合课堂所学名家经典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推荐课外阅读材料,阅读量增大的同时,也加深了对课内所学名家经典中成功写作手法的印象并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2.培养学生做阅读笔记的习惯。阅读笔记要求可以摘抄阅读材料的优美语句文段,可以对作品的语言和写作手法点评赏析,可以写出自己的读后感受,这种做法本身就将学生的课外阅读与写作联系在了一起。
3.每周布置的作文或周记尽量与规定的阅读材料接轨,或者写作方式有所借鉴,或者内容有所关联,这样学生对课外的阅读材料也会更深入地阅读思考和分析,同时还会把阅读中所学运用到自己的写作实践中去。
4.利用五一、国庆、尤其是寒暑假期,推荐文学名著及著名作家的经典书目文章,指导学生利用假期静下心来认真阅读,并写出不少于5000字的读书笔记,内容包括:故事梗概、精彩语段摘抄、人物分析、构思情况、语言赏析、读后感受等等。
初学写作的十二三岁孩子,就像刚刚学步的幼儿,因不得要领,经常摔得头破血流,此时大人都会给他一个扶手或学步车,等他逐步掌握了规范和要领后,自然就会放手按自己的方式稳健地前行。用名家经典引路,就是给初中学生训练写作的扶手和学步车,虽说文章写作没有定法,但初学阶段的借鉴和模仿是必不可少的环节,等他们真正掌握了基本写作规范和方法之后,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写出自己的精彩才是顺理成章的事情。阅读是写作的源头活水,两者关系密切,相辅相成,对于没有多少阅读积累和写作经验的初中学生来说,比着葫芦好画瓢,吃饱方能跳得高。根据初中学生年龄、生活阅历、阅读积累、写作水平等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好文质兼美的教材学习和大量高质高效的课外阅读来完成写作方面的指导,见缝插针,双管齐下,自然就会收获颇丰。
注释:
[1]刘锡庆.我读刘成章.一九九年十月五日.文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