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数学教育研究的新世纪图景——基于《数学教育学报》(2000—2016年)载文分析

2018-08-24章全武

数学教育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数学史教育学数学课程

章全武



中国数学教育研究的新世纪图景——基于《数学教育学报》(2000—2016年)载文分析

章全武

(南京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7)

以2000—2016年《数学教育学报》的刊载文献为对象,对《数学教育学报》的年度刊载量、主要机构及作者、核心研究主题及趋势进行了剖析.结论如下:新世纪以来中国数学教育研究总体呈上升趋势,形成了以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为首的重要研究机构和以喻平、汪晓勤等著名学者为中心的学术研究团体,呈现出以数学“教”与“学”、数学教师专业化发展、数学课程标准与教材、数学文化与数学史为核心的四大研究主题.其中,课堂教学、职前教师、比较研究等是中国数学教育研究的主要趋势.

《数学教育学报》;科学知识图谱;课堂教学;教师专业化;课程标准与教材;数学文化与数学史

1 研究缘起

布拉德福的文献离散规律指出,一个学科的绝大部分基础文献常常集中在数量很少的核心期刊中,只要对影响较大的核心期刊进行统计分析,基本上可以了解该学科的发展情况[1].《数学教育学报》(以下简称《学报》)作为CSSCI(2014—2015)来源期刊(扩展版),不仅是中国数学教育领域的最高层次刊物,而且其学术影响力在多个学科种类都有一定的辐射性,尤其在教育类刊物中具有重要的地位[2].基于此,对《学报》的载文进行深入分析,能够从中管窥中国数学教育研究的发展现状与主要趋势.

近年来,已有不少学者从作者、引文、单位分布等维度对《学报》的载文进行了研究[3],论述比较全面,举证也较为鲜明.但这些研究也存在一些弊端,其一,部分研究的时间跨度较短,难以有效反映中国数学教育研究发展的概貌;其二,研究方法相对简单,多数采用频数统计方法,剖析的厚度不够.因此,一方面,将拉长研究文献的时间跨度,对21世纪伊始至今的《学报》载文进行研究;另一方面,将基于文献计量学和科学知识图谱方法对《学报》载文进行分析,以期通过可视化方法全面、深入地反映中国数学教育研究的新世纪图景.

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以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为检索平台,在高级检索中设定以《学报》为文献来源,时间跨度为2000—2016年,在“跨库选择”中点击“全选”的方式进行检索,并通过人工来剔除那些没有作者署名的载文,共获取《学报》文献数据2 256条,下载的文献在内容上囊括了标题、作者、摘要、关键词以及研究机构等多种数据信息.

以获取的《学报》载文为研究对象,运用CiteSpaceⅤ软件为分析工具,探析中国数学教育领域的主要研究机构与核心作者,并通过其关键词共现、关键词突现等功能呈现中国数学教育领域的核心研究主题与趋势.

3 研究结果与讨论

3.1 文献年度刊载数量分析

对《学报》所刊载的2 256篇文献进行了年度刊载量分析(如图1).从图1可以看到,2000—2016年《学报》的年度刊载量总体呈上升趋势,这表明中国数学教育研究从新世纪伊始以来所取得的成绩是稳健上升的.

图1 2000—2016年《数学教育学报》文献年度刊载量

具体来看,2000—2016年,《学报》的发展呈现出3个阶段,并历经了两次突变.首先,平稳过渡期(2000—2007年),这期间年刊载量变化幅度不大,平均每年在111篇左右;其次,高速发展期(2008—2012年),《学报》在这5年间的刊载量多达825篇,与平稳过渡期8年的刊载量基本持平,年平均刊载量高达165篇左右;第三,发展关键期(2013—2016年),《学报》的刊载量逐渐回落,年平均刊载量在136篇左右.第一次突变发生在《学报》发展的第一和第二阶段之间,主要原因是从2008年起《学报》由季刊改为双月刊,相比2007年,年刊载量增长了45.95%[4],这反映了中国数学教育研究有了质与量的飞跃,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第二次突变发生在第二和第三阶段之间,主要由于《学报》在2014年进入了CSSCI(2014—2015年)来源期刊扩展版[2],这一方面为《学报》进一步发展带来了契机,同时也促使《学报》对自身载文量进行有效控制,以保证与提高《学报》的办刊质量,也正因此,《学报》的年刊载量才出现陡然下降的趋势.

3.2 主要机构及作者分析

3.2.1 主要研究机构

借助CiteSpaceⅤ软件对《学报》载文作者所在的研究机构进行了分析,并绘制了21世纪以来中国数学教育研究机构的合作图谱(图2)和突现图谱(图3).从图2可看到,首先,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西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等是中国21世纪以来数学教育研究的重要机构.其次,图中的每一个研究机构都有连线伸出,这表明研究机构都在加强与其他机构的联系与合作,积极构建数学教育研究学术共同体.再次,图中的研究机构之间的连线较细,这说明了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还不够明显,尤其是重要机构之间的合作,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图2 21世纪以来中国数学教育研究机构合作图谱

图3 21世纪以来中国数学教育研究机构突现图谱

从图3中可以看到,首都师范大学数学系、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等前12位成为21世纪第一个10年内中国数学教育研究的突现机构;杭州师范大学理学院、南京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等后6位是21世纪第一个10年后的突现机构.这种突现能够反映特定时期不同研究机构对数学教育研究关注程度的变化情况.由此可知,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京教育学院、华南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和西北师范大学等对数学教育的研究集中在21世纪初的10年内,而西南大学、天津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和杭州师范大学在近几年内成为中国数学教育研究的重要阵地.

3.2.2 核心作者

表1 21世纪以来中国数学教育研究核心作者统计

图4 21世纪以来中国数学教育研究的核心作者合作图谱

由表1可知,首先,以喻平、汪晓勤等为代表的163位核心作者,共发文1 437篇,占新世纪以来总发文量的63.70%,这表明163位核心研究者对新世纪以来中国数学教育研究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其次,在核心作者中署名在20次以上的作者总数有10人,在10~19次之间为28人,而76.69%的核心作者署名次数都在5~9次之间,这一方面说明中国数学教育研究人才资源结构发展不均衡,有卓越贡献的作者所占比例相对较小;另一方面反映了中国数学教育研究人才资源结构总体呈金字塔型,这也预示着中国数学教育研究拥有雄厚的后备军,具有良好的发展势头.

从图4中可以看到,核心作者之间已经形成了庞大而紧密的联系网络,这意味着中国数学教育研究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在不断地加强.另外,中国数学教育研究已逐渐形成了以喻平、汪晓勤、曹一鸣、吕世虎、宋乃庆等著名学者为中心的学术团体,数学教育研究正朝着团队化、集中化的方向迈进.

3.3 基于关键词共现的研究主题分析

关键词是文章核心内容的精炼表达,反映了文章所涉及的主要研究问题,通过对关键词共现的分析,能够准确、鲜明地捕捉到该领域的研究主题.为了展现新世纪以来数学教育研究的核心主题分布情况,研究统计了《学报》文献中前20名高频关键词(具体结果见表2),并借助CiteSpaceⅤ软件绘制了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图5),发现如下:新世纪以来中国数学教育研究围绕着数学教育、数学教学、数学文化等内容形成了紧密的论域,并在此基础上,展开了对数学教师、数学史、问题解决、课程标准等数学教育研究专题的探讨.

表2 21世纪以来中国数学教育研究关键词共现统计

图5 21世纪以来中国数学教育研究关键词共现图谱

为了更加深入地剖析新世纪以来中国数学教育研究的概况,在关键词共现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对相关文献的研读与梳理,总结出中国数学教育研究的四大核心研究主题:一是数学“教”与“学”研究;二是数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三是数学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四是数学文化与数学史研究.

3.3.1 关于数学“教”与“学”研究

数学“教”与“学”不仅是新世纪数学教育研究的核心主题之一,更是课程改革重要的关注点,因此,关于这一主题的研究数量最多,涉及面也最广,并呈现出理论与实践深度结合的研究趋势.在数学教学方面,关涉到数学教学的设计、模式、策略、方法、案例、行为、评价、反思等内容.比如,有学者从学生良好的数学认知结构的特征出发,提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认知结构的教学策略[6].也有学者通过比较高效与低效数学教学行为的差异,对高效数学教学行为的关键性特征进行了深入分析[7].还有学者对高中数学课堂评价现状以及评价标准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揭示,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策略,如评价标准的制定应该充分考虑到是否能够体现数学学科特征,是否能够有效吸纳数学教师、数学教研员、数学教育研究专家等多元主体的参与[8].有关数学学习领域的研究主要从数学学习兴趣的激发、障碍分析、方式呈现、能力水平、策略与方法、习惯及动机等方面展开.有研究者根据对学生数学学习兴趣与数学学习自我效能感的问卷调查,再结合学生在整个学期中的平均成绩,揭示了数学学习兴趣、数学学习自我效能感与数学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9].也有研究者旨在探究新课程改革后,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的实然与应然转变,并进一步考察了学生对新的学习方式的接受程度,其研究表明:体验、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是学生乐于接受与有效执行的,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与整合化[10].还有研究者借助维纳的动机和情绪归因理论对学生的数学学习问题进行归因研究,尤其是对学生的学习成败进行了归因[11],为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改进学习策略提供了数据参考.

总体来说,新世纪以来中国数学“教”与“学”的研究几乎囊括了数学教学和数学学习的各个环节,已经形成了体系化的数学“教”与“学”研究路径,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提供了全方位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指引.

3.3.2 关于数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

某种程度上来说,数学教师“质量”的高低对数学教育目标的实现有着决定性的影响.随着教育发展对教师专业化与综合化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单一化”的师范教育显得“异常薄弱”.不少学者提出,教师数学素养的提升是数学领域一个关键性课题.因此,有关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成为21世纪以来中国数学教育研究一个“常谈常新”的话题,研究成果颇丰,归纳来看,主要围绕着以下研究问题展开:其一,针对数学教师专业发展内涵的探究.有研究者从结构的角度出发,指出数学教师专业化应包括数学专业化结构(数学学科知识、数学能力、数学素养)、数学教育专业化结构(教育学科知识、文化科学知识、教学能力、数学教学能力)、数学专业情意结构3方面内容[12].也有研究者从标准(数学教师专业标准和课程标准)的角度提出,数学教师专业发展包含数学教师的专业理念、专业知识、专业实践以及专业态度4个层面内容[13].其二,对于数学教师专业发展问题的探讨.有学者提出,就理念层面来说,不少数学教师对专业化的认识还不够全面;从实践层面来看,专业化发展平台建设亟待加强,数学教师专业化发展模式还不够成熟,专业化发展管理与评价也应该“与时俱进”[14].其三,有关数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策略的讨论.针对性的制度建设、科学性的职前培养、入职锻炼、职后培训模式的构建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由之路[15-17].

纵观上述有关中国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比较全面地指出了中国数学教师专业发展所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发展走向,能够为当前的师范教育以及教育行政部门与学校的教师培训工作提供思路和方向,但这些内容大都存在“理论性有余而操作性不足”的弊端,合理的、具有操作意义的发展机制仍然是中国当前以及未来数学教育研究的重点性工作.

3.3.3 关于数学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

自新课程实施以来,数学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就成为了中国数学教育的热点主题之一.就数学课程标准方面来说,主要从内容解读、国际比较、修订方案、整体评价、历史嬗变等领域展开研究.比如,有研究者对数学课程标准中数学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与核心概念进行了解读[18].也有研究者着重从内容与要求两方面出发对中国、新加坡和美国的数学课程标准进行了比较研究[19].还有一些研究者对国外课程标准进行了评介[20-22].在数学教材方面,主要围绕着数学教材的比较、分析、编写、评价、使用、改革等内容展开.有学者认为,对教材的考察与分析,应该主要从其内容的广度与深度、例题与习题的难度四大方面展开,并基于此理念对中、澳、美等10个国家现行初中教材进行了比较研究,为优化与改革国内数学教材提供了视角与思路[23].也有学者以教材编写特色为着眼点,对国内某一版本的数学教材进行深入剖析,总结了利教利学的教材编写特征[24].

概而言之,比较研究是数学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的重要内容,课程标准的国际比较能够从宏观角度把握世界数学课程、教学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也有利于提升与展现中国数学教育研究的国际影响力;国内历次课程标准的嬗变研究,能够以发展性眼光看待、分析数学教育发展的“前因”和“后果”;教材是课程目标落实的重要载体,而不同版本数学教材的比较研究能够为数学教材改革提供多视角的参考与启示.

3.3.4 关于数学文化与数学史研究

对于数学文化的探讨主要集中在内涵分析、功能揭示、落实策略等方面.如,有学者追根溯源,从概念入手,指出当前人们对于数学文化这一“名词”存在的诸多认识上误区,并进一步提出了数学文化与数学教学深度融合的路径[25].有学者从价值的角度入手,深入分析了数学文化在数学教育中的意义和价值,还就数学文化如何引领数学教育的开展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和建议[26].关于数学史的探究,涉及到数学史的价值、数学史的编写策略、数学史的呈现形式、数学史与数学教学的融合等内容.例如,有学者指出,让学生了解数学的发展历史,不但能够让其对数学学科有更为清晰与全面的认识,还能够吸引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供学生数学学习的方法和策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学习思维和习惯,如此等等[27].还有学者从教材编制的角度提出了数学史的有效呈现策略[28].也有学者从融合的视角进行思考,建构了数学史与数学课程、教学融合的具体化策略[29].

概括来说,与数学课程的融合是数学文化和数学史研究的主要趋势,尤其是对数学教材如何与数学史和数学文化深度结合的研究比较大量与详细.然而,从深度上来说,这些研究还远远不够,进一步的探索与说明仍然非常迫切.

3.4 基于关键词突现的研究趋势分析

关键词突现是指特定时期在某一研究领域内对某一主题关注程度的变化情况,对关键词的研究有助于分析该研究领域的前沿问题.研究借助CiteSpaceⅤ软件的关键词突现功能,整理列出了中国数学教育研究近几年连续关注的突现关键词.具体可见图6.

图6 21世纪以来中国数学教育研究关键词突现图谱

从图6可知,首先,这些关键词首次出现都在2000年,这说明不少热点性问题在新世纪之初就已经在部分研究者的文章中涉及.比如,对职前教师的研究,有学者在2000年就从持续发展的角度提出了中学数学教师职前职后教育的衔接问题[30].其次,这些关键词与中国数学教育研究中的高频关键词具有很高的吻合度,如数学史、数学文化、课堂教学、比较等,它们不仅是中国数学教育研究的核心问题,也是前沿问题,这表明新世纪以来中国数学教育研究主题具有相对稳定性.再次,近5年来(2012—2016年)中国数学教育研究在数学“教”与“学”方面集中于课堂教学和教学设计两大专题,在教师专业化发展方面主要体现在对MPCK和职前教师的研究上,在数学课程标准与教材方面更多关注对教科书的分析,在数学文化与数学史方面主要体现在对数学史、数学文化和数学素养上.还有一点不得不提,比较研究在近4年来(2013—2016年)成为中国数学教育研究新的主要趋势.

综上所述,当前中国数学教育研究前沿性问题在新世纪之初就已形成,并且研究主题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其中课堂教学、教学设计、MPCK、职前教师、教科书、数学史、数学文化、数学素养、比较研究是中国数学教育研究的主要趋势.

4 研究结论

运用文献计量学和科学知识图谱研究方法,以2000—2016年《学报》刊载文献为研究对象,对《学报》的年度刊载量、主要机构及作者、核心研究主题及趋势进行了剖析,主要发现如下:(1)新世纪以来中国数学教育研究总体呈上升趋势,并且《学报》在发展过程中历经了3个阶段和两次突变;(2)新世纪以来中国数学教育研究是以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西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为主要研究机构,并形成了以喻平、汪晓勤、曹一鸣、吕世虎、宋乃庆等著名学者为中心的学术研究团体;(3)新世纪以来中国数学教育研究呈现出四大核心研究主题:一是数学“教”与“学”研究,二是数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三是数学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四是数学文化与数学史研究;(4)课堂教学、教学设计、MPCK、职前教师、教科书、数学史、数学文化、数学素养、比较研究是中国数学教育研究的主要趋势.

[1] 章勤琼,徐文彬.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基于《课程·教材·教法》近年载文的分析[J].课程·教材·教法,2015,35(7):46-51.

[2] 周学智.基于2014年CSSCI统计数据分析《数学教育学报》的学术影响力[J].数学教育学报,2015,24(1):94-99.

[3] 彭上观.《数学教育学报》论文高频作者的特征研究——基于1992—2015年载文的实证视角[J].数学教育学报,2017,26(2):96-100.

[4] 陈勤.基于网络计量学的《数学教育学报》1992—2013年高被引论文分析[J].数学教育学报,2014,23(6):78-82.

[5] 李小霞.近年来国内洛特卡定律研究综述[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15(13):27-28.

[6] 何小亚.建构良好的数学认知结构的教学策略[J].数学教育学报,2002,11(1):24-27,85.

[7] 王光明.高效数学教学行为的特征[J].数学教育学报,2011,20(1):35-38.

[8] 费玉伟,张景斌.中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现状调查研究[J].数学教育学报,2010,19(4):41-43.

[9] 焦彩珍.初中生数学学习兴趣及自我效能与数学学业成绩的关系[J].数学教育学报,2008,17(2):44-46.

[10] 胡典顺,王静,徐汉文.新课改背景下数学学习方式转变的调查研究[J].数学教育学报,2013,22(5):47-51.

[11] 裴昌根.初中生数学学习成败归因的调查研究[J].数学教育学报,2009,18(2):39-41.

[12] 王子兴.论数学教师专业化的内涵[J].数学教育学报,2002,11(4):63-67.

[13] 章勤琼,徐文彬.试论义务教育数学教师专业素养及其结构——基于教师专业标准与数学课程标准的思考[J].数学教育学报,2016,25(4):69-73.

[14] 杨高全,曾玉华,朱春兰.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现状的调查研究——以湖南省长沙市部分小学为例[J].数学教育学报,2011,20(1):31-34.

[15] 武江红.促进教师专业化的数学教育实习改革研究[J].数学教育学报,2010,19(1):89-92.

[16] 陈隽,康玥媛,周九诗,等.基于中美比较视角谈职前数学教师的培养和英才教育——蔡金法教授访谈录[J].数学教育学报,2014,23(3):21-25.

[17] 刘俊华,胡典顺,纪静萍,等.高中数学教师MPCK发展的调查研究[J].数学教育学报,2015,24(1):45-50.

[18] 郑毓信.《数学课程标准(2011)》的“另类解读”[J].数学教育学报,2013,22(1):1-7.

[19] 康玥媛.内容分布与认知要求双重视角下数学课程标准比较研究——基于“中国”“美国”“新加坡”小学初中学段之比较[J].数学教育学报,2016,25(6):27-31.

[20] 金康彪,贾宇翔.韩国高中数学课程标准评介[J].数学教育学报,2013,22(5):42-46.

[21] 代钦,刘晓平,杨薇.日本高中《数学课程标准》评介[J].数学教育学报,2014,23(4):31-35.

[22] 宁连华,崔黎华,金海月.新加坡高中数学课程标准评介[J].数学教育学报,2013,22(4):1-5.

[23] 曹一鸣,吴立宝.初中数学教材难易程度的国际比较研究[J].数学教育学报,2015,24(4):3-7.

[24] 李欣莲,宋运明,张渝.小学数学新教材编写特色再探——以西师版为例[J].数学教育学报,2014,23(2):89-92.

[25] 伏春玲,冯秀芳,董建德.数学文化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J].数学教育学报,2011,20(6):89-92.

[26] 黄秦安,邹慧超.数学的人文精神及其数学教育价值[J].数学教育学报,2006,15(4):6-10.

[27] 杨渭清.数学史在数学教育中的教育价值[J].数学教育学报,2009,18(4):31-33.

[28] 朱哲.基于“数学史融入数学课程”的教科书编写[J].数学教育学报,2013,22(5):9-13.

[29] 罗新兵,刘阳,安德利亚斯.数学史融入数学教学研究的若干思考[J].数学教育学报,2012,21(4):20-23.

[30] 王振辉.做好中学数学教师职前职后教育的衔接[J].数学教育学报,2000,9(4):58-61.

A New Century Picture of Mathematics Education Research in China——Based on Papers Analysis of(2000—2016)

ZHANG Quan-wu

(School of Education Science,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Jiangsu Nanjing 210097, China)

This research used the published literature of the 2000—2016 as an object, analyzed the annual publication capacity, main institutions and

, core research themes and trends of. Conclusion as below: since the new century, the research on mathematics education in our country had generally been on the rise.Formed an important research institute headed by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and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and an academic research group focusing on famous scholars such as Yu Ping and Wang Xiaoqin.“Teaching” and “learning”, mathematics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mathematics curriculum standards and teaching materials, mathematics culture and mathematics history were the four core research topics, among them, classroom teaching, pre-service teachers, comparative mathematics education were the main trend of mathematics education in China.

; scientific knowledge map; classroom teaching; teachers’ professionalization; curriculum standards and textbooks; mathematical culture and mathematical history

[责任编校:周学智]

2018–03–03

江苏高校教育学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PAPD)

章全武(1988—),男,安徽阜阳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数学课程与教学论研究.

G40–02

A

1004–9894(2018)04–0095–05

章全武.中国数学教育研究的新世纪图景——基于《数学教育学报》(2000—2016年)载文分析[J].数学教育学报,2018,27(4):95-99.

猜你喜欢

数学史教育学数学课程
究教育学之理,解教育学之惑
——《教育学原理研究》评介
实践—反思教育学文丛
基于在线教育技术下的大学数学课程预习
大学数学课程思政教学的探索
让钟表发展史走进数学课程思政课堂
浅谈高中数学课程资源的开发
韦钰:神经教育学与创新力培养
歪写数学史:孤独的贵族阿基米德(上)
歪写数学史:孤独的贵族阿基米德(下)
歪写数学史:绝代双骄和数学史上最大公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