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EPC模式下滨水区工业遗产景观改造

2018-08-24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城市建筑空间 2018年7期
关键词:黄浦江滨江空间

文/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卜 骏

卜 骏,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景观所所长,高级工程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

0 引言

自古以来,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就与河流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在《管子·乘马》中,先贤对城市建设与水的关系进行了理论总结:“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勿近旱而水用足,下勿近水而沟防省”。上海的兴盛也与黄浦江、长江带来的便利有密切关系。1843年上海开埠后,商业经济与近代工业迅速崛起,留下了大量精神与物质财富。近年来以世博为契机,上海又在产业空间结构调整、滨水空间利用方面不断进行新的探索。在滨江贯通工程中,如何体现沿江多层次的历史,并将其与开放的城市空间融合起来是市民关注的焦点。

1 项目背景

1.1 项目综述

随着2009年上海“四个中心”发展目标的确立,上海市政府决定对黄浦江两岸进行综合开发,沿岸生产企业搬离黄浦江,将生产岸线逐步转换为生活岸线,至2017年底基本实现浦江两岸从杨浦大桥到徐浦大桥共45km公共空间的贯通开放。

作为黄浦江两岸公共空间贯通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黄浦区滨江公共岸线全长共计8.3km,北起外白渡桥,南至卢浦大桥,属于黄浦江市区核心段,也处于整个外滩金融集聚带范围内,是上海推进黄浦江两岸开发的关键节点,共分为外滩段、十六铺段、南外滩段和世博园段。

其中,世博园段位于浦西南浦大桥和卢浦大桥之间,西起卢浦大桥东侧边界,南至防汛墙北侧,东与苗江路公共绿地通道工程相接,北至局门路人行道南侧边线-世博彩虹桥南侧(含入口广场)-苗江路人行道南侧边线,以原江南造船厂3座船坞为中心向两侧展开,与浦江对岸的中华艺术宫和梅赛德斯奔驰文化中心隔岸相望,所涉岸线长3278m,总体设计面积约258121m2,共分为世博婚庆段、江南造船厂段、苗江路公共绿地3段。该项目由黄浦区上海外滩滨江综合开发有限公司组织实施,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负责EPC总承包。

1.2 项目特征与EPC模式

一般认为,城市记忆是人们对城市环境及其形态要素所具有的美学特征认同后产生的集体记忆。城市记忆历时性和共识性的统一是一个不断发展、持续更新的过程,既是对过去的总结,也是对未来的指导。浦江两岸丰富的工业遗产为上海市城市的生长与更新提供了珍贵的物质与非物质基础[1]。

黄浦江滨江空间延展呈现浦西先于浦东、从中心向南北延展并不断镶嵌的特征。浦西一侧在1990年以前已基本完成滨江城市空间的全覆盖,同时中心区段的岸线最早得到利用,再向南北两侧呈跃迁式发展,后以镶嵌式布局实现黄浦江城市空间的沿线覆盖。此后,以2002年黄浦江两岸综合开发的启动为标志,浦江两岸进入到内部功能更新的整体转型时期[2]。以“还江于民、还岸于民、还景于民”为宗旨,形成较完整的滨江公共空间体系为目标,上海市政府出台了《黄浦江两岸地区公共空间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5年—2017年)》,特别指出推进滨江开放空间载体建设、推进滨江公共岸线贯通、构建滨江慢行空间系统、加强历史风貌与工业遗产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工作重点。

整个黄浦滨江的贯通,关键在于打通11处断点。仅从十六铺到南浦大桥段就存在海事局码头、环卫局码头、轮渡码头、游船码头等断点,重新安置与功能转移工作十分艰巨。在连接世博滨江与南园滨江的卢浦大桥下方,也存在电力隧道影响施工、桥墩安全防卫要求、救援与公安码头等诸多对滨江贯通工程不利的因素。这些断点的接续工作不仅涉及设计本身,也需与市政管理多部门保持沟通和密切配合,例如部分轮渡站将屋顶平面改建为公共平台,轮渡功能保留在建筑1层;为配合滨江贯通工程,老城厢的污物处理运输由水运改为陆运,黄浦区政府同时启动了老城厢地区的更新改造。

黄浦滨江复杂的历史沿革既为创作者提供了丰富的历史文化要素,也造成了场地内极其复杂的现状,例如世博浦西区中段原属于1865年创建的江南造船厂,解放后,这一带岸线改造为码头卸货区、钢材堆放区、重装备作业区。为满足生产作业需要,面层混凝土经多次修补、重铺,局部厚达1m以上,给管线敷设、排水、种植带来诸多不便。

以“公共性、公益性、安全性”为原则,设计方必须在场地空间的处理中将防汛防灾要求放在重要位置。经实地勘察,设计范围内现存最高达1.8m的连贯防汛墙,因此需要对设计内侧公共空间高程进行因地制宜的调整,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打开沿江视线。同样因为防汛墙的存在,整个场地的雨水不能自由排入江中,需要充分利用现有植被、排水沟、排水管,将雨水收集或排入市政管网中。

为满足项目对工期与质量的高要求,更为应对复杂场地条件、用地归属、多部门协调沟通的现实问题,本项目实行工程施工一体化总承包管理模式,EPC管理模式为黄浦滨江这样的重点市政项目在复杂条件下有效推进提供了保障。设计方作为项目牵头方,负责在项目上建立涵盖设计、勘察、采购、施工和试运行全过程的质量管理体系、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和环境管理体系,并在总价合同条件下,对所承包工程的费用和进度负责,以保证项目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功能与特性,满足合同及相关方的要求[3]。在工程实践中更深入地掌握EPC模式的特征与优势,并拓展了该模式的应用深度与广度。

1)简化招标流程 设计与施工一起招标,有效降低管理成本,并为本项目节约2个月时间。

2)全程造价可控 基于详细的现场勘察,总承包方在项目初期和设计时就考虑到现场与采购、施工的关系,充分利用条件,减少潜在矛盾点,降低物料成本与管理成本。

3)全程时间进度可控 同样基于对现场的详细勘察,总承包方要在前期对工程的复杂程度、施工难点进行预判,对整个项目过程进行合理切分,设置时间节点。这样在紧迫的施工过程中,可避免重复工作,将风险降到最低。

4)全程质量可控 在EPC模式中,设计方通过多次长期进入现场,对材料属性、面层处理、管线敷设、施工安全等技术问题明确责任,做到早发现、早解决。

5)设计团队建设 EPC模式的应用对设计团队提出更高要求,技术方面,设计团队需主动平衡质量(功能、美感)、时间(工期)与成本(物料成本、人员成本)的关系,缩短团队技术更新周期,拉近设计与市场距离;管理方面,从勘察阶段开始就要求设计团队内部、与施工方和管理部门之间进行有效协调,建立反馈机制与应急机制。

2 设计解读

2.1 立足历史,调查与保护先行

在黄浦滨江短短数公里的江岸上,保留着上海数百年变迁的痕迹。传统上以陆家浜为界,上游河滩称为“里黄浦滩”或“里滩”,下游河滩称为“外黄浦滩”或“外滩”,坐标的原点就是古上海县城所在地。19世纪开埠后,外滩以金融和西洋建筑闻名,而里滩则淡出了历史舞台。1865年李鸿章买下美商旗记铁厂,并与上海的洋炮局合并,在里滩创办了制造船舶与机械的江南制造总局。我国近代第1艘机器动力军船“恬吉”号在此下水,并在“一战”期间多次承接国外造船订单。解放后,老厂于1953年正式更名为江南造船厂,加快了现代化进程。我国第1台万吨水压机、第1艘自行研制的国产万吨轮“东风号”、第1艘潜艇、第1艘护卫舰均在此诞生。改革开放后,第1代航天测量船“远望1号”和“远望2号”,以及首艘大型远洋调查船“向阳红10号”等延续了造船厂的荣耀。

里滩的下一个重要变化受惠于世博会期间的城市更新。2010年世博会前夕,江南造船厂整体搬迁至长兴岛,该地区建设成为世博浦西片区,打造了中国船舶馆、汽车馆、企业联合馆等18家企业馆,展示了科技、低碳、绿色的未来生活。

在如今里滩的滨水空间中仍保留着大量历史痕迹:江南造船厂的船坞、“远望1号”、世博会留下的场馆与设施等。从繁复的现场调研与文献查阅中,设计师提取出了“里滩文化”“工业文明”“世博记忆”3个主题,为设计提供文化层面的支撑。

2.2 还江于民,联通城市空间

1990年以来,黄浦江沿岸城市空间的开发强度显著提升,并呈现由单中心向多中心转型的显著变化。高层、超高层建筑数量的增加带动了容积率的提升,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市民对公共空间、城市绿地、滨水空间产生迫切需求。在此背景下的黄浦区公共岸线贯通工程,提出以“还江于民、还岸于民、还景于民”为宗旨指导设计。2016年8月,上海市委提出“两岸开发,不是大开发,而是大开放”的指示,并特别要求黄浦区要成为整个滨江公共岸线贯通工程的表率。

“一带三道七园”是黄浦滨江世博浦西段的景观规划大格局:1条带状开放空间,3条道路(慢步道、跑步道、骑行车道)与7个主题公园(杜鹃园、月季园、岩石园、春园、秋园、药草园、草趣园)。这个大格局在落地过程中,需要设计者依据现场高程、面层、设施、环境等条件,以“公共性、公益性、安全性”为原则进行灵活处理。例如在贯通工程难点之一的卢浦大桥下方,大桥桥墩占据了大部分空间,宽度不足以支持3条道路全部从这里穿行。设计团队最初提出搭建水上平台承载慢步道的设想,由于此处水下铺设联通浦东浦西的大型电缆,无法在江底打桩而放弃。在最终设计中,骑行车道局部并入市政道路,从局门路绕道龙华东路-富润路-江滨路汇入徐汇滨江骑行道,顺利实现了三道贯通的目标(见图1)。

图1 断点接续,实现滨江岸线贯通

在三道设计中,设计团队制订了“3、3、4”的设计规范,即慢步道与跑步道至少3m宽,骑行车道至少4m宽,保证三道始终可双向通行。结合不同路段和地形,三道的路线、宽度、坡度均有丰富变化,为市民欣赏滨江美景提供了不同角度(见图2)。以贯通工程为契机,设计方还对全路线的配套设施进行整修与新建,包括配套管理用房、照明设施、背景音响、监控设施、景观小品、城市家具等,并利用世博园原有建筑,改造后赋予其便利店、咖啡厅、公共厕所、管理办公等功能。

在断点接续、沿江岸线贯通基础上,要吸引市民分享滨江公共空间,还需要设计师建立滨江区域与城市腹地的连接,激活城市纵深空间。随着近几年城市交通网络的迅速发展,黄浦江沿岸的城市交通网络已从早期的街道-码头-轮渡模式扩展为街道、轮渡、桥梁、地铁等组成的复合型网络[4-5]。随之改变的还有邻近地块的可达性与土地利用方式。通过严密的用地与交通分析,设计师在临城市一侧增设5个出入口,满足不同人群的交通需求;同时充分利用设计红线内和周边场地现有停车场,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新建扩建,5~6个停车场可提供逾1000个停车位,力求增加全岸线的可达性、开放性与包容性。

2.3 创新策划,打造现代生活

城市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过程需要设计师具有整体观,局部设计与功能置换要放到整体定位中进行考量。此次景观改造工程的目标,除贯通滨江空间、传播现近代工业文明与世博会精神,还要落实在建设城市绿色廊道、打造“城市绿肺”,以及文体兼备、现代化、高品质的滨水休闲空间之上(见图3)。

图2 “3、3、4”原则,因地制宜提供活动空间

图3 让市民充分享受亲水空间

经过世博会期间大规模的绿化工程,沿江两岸已建成了1条宽约100m的绿化带,并依照滩涂肌理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旧工业区的生态格局,为动植物的自然生长留出了空间。景观设计团队充分尊重地块内已成型的生态环境,将生态理念贯穿于项目各个层面,不仅以绿色三星级的环保标准和LEED认证的标准要求进行设计,还吸收了业内优秀绿色项目的设计管理经验。道路铺设利用了原有路基,尽量做到不动1棵树,这样做也为穿行的过程增添了乐趣。世博会期间的木栈道,完好的部分被保留下来,改造成鸟舍钉在树上,加上新订制的鸽房,为鸟类的停留提供方便。在码头区域,为了曾经生产作业的需要,面层混凝土经过多次修补、重铺,厚度大、去硬化成本高,为进行必要的补植和移植,设计师采取木箱内种植树木的方案,便于管理,成本可控;也基于同样的原因,在原船厂区域通过堆土抬升方式增设了宽敞的草坡,草坡面向江面缓缓倾斜,成为游人欣赏开阔江景的新地点(见图4)。

图4 生态修复,建设城市绿廊

世博浦西段靠近南浦大桥一侧,原本是世博期间5号停车场及巡游花车停放场地与检修仓库,硬质地面面积很大。依据现状条件,设计方与黄浦区体育局联手,将其改造为提供室内外运动场所的体育公园。其中包含篮球场、网球场、羽毛球场以及1个7人制标准足球场。公园入口处设置儿童活动区以满足整个家庭的休闲运动需求。与之配套的设施如“跑者之家”,为运动爱好者搭建交流平台,并提供自助淋浴、免费饮水等便捷服务,全面提升运动健身体验。

由世博廊桥改造成的花桥,在设计师的设想中同样具有多样的利用方式。花桥本身可以改建为艺术长廊与餐饮休闲街道,廊前的大片空地可供举行露天音乐会等观演活动,也可搭建临时性建筑,邀请设计大师参与,成为大型展览、节庆活动的载体,和现有文化空间配合,打造一条室内-半室内-室外的文化体验路线。花桥南侧的1座船坞可改建为生态雨水花园,以乡土植物为主题,传达“饮水思源”的美好愿景。另1座船坞可利用复杂的内部空间与高程变化,建设为小型博物馆,结合“远望1号”等实物,就近代工业发展史这一主题进行科普教育(见图5)。

图5 停泊在2号船坞的“远望1号”

3 结语

对于设计牵头的EPC项目在景观改造工程中的应用方式在行业内尚处于探索阶段。在黄浦江公共岸线贯通工程中,EPC模式在时间节点、工程造价把控方面的优势得到有效发挥。同时工程的复杂现状对于前期分析、设计、施工之间的配合提出很高要求,EPC模式在对接协调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可以说城市空间的按时贯通以及丰富的活动策划都是建立在该模式提供的保障之上。这个项目在设计与实施过程中做出的探索可为相关领域研究与实践提供参考。

猜你喜欢

黄浦江滨江空间
福州滨江私宅
黄浦江的昨日今生
空间是什么?
永州滨江新城营销中心
芜湖滨江天际线
创享空间
黄浦江边的“引力波”
上海黄浦江两岸旅游公共服务建设的思考
滨江:全省首推工位注册
QQ空间那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