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历过程 有效体验
——《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设计与思考

2018-08-24刘正妹

小学教学设计(数学) 2018年8期
关键词:数数数感小棒

刘正妹

【教学内容】

苏教版一年级上册第82~85页。

【教学目标】

1.学生在数数、读数等活动中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初步理解“10个一是 1个十”,“2个十是20”,知道11~20各数的大小、顺序,初步感知11~20各数的组成,能正确认、读11~20各数,初步体会十进制计数法。

2.学生经历数数和用数描述简单生活现象的过程,体会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初步的估计意识,发展数感。

3.学生在认数活动中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增强对数学学习的自信心,培养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

能正确认、读11~20各数,理解“10个一是1个十”,“2 个十是 20”。

【教学难点】

建立10个一是一个十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课前游戏,激趣引入

课前进行10以内数的猜数游戏。

二、复习铺垫,唤起回忆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哪些数?你能用你喜欢的顺序把这些数说给同桌听吗?

(同桌互说)

师:你能用小棒摆出一个你最喜欢的数吗?

(学生独立摆)

师:如果这样的1根小棒表示1个一的话,那你摆了几个一是几呢?(学生独立摆一摆、说一说)

【设计意图:猜数和复习回忆环节在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巩固学生对10以内数的认识,同时为本节课的学习自然过渡,更为本节课11~20各数的练习提问提供范式,让生生之间的互动提问有了参照。】

三、实践比较,探究新知

1.认识“1 个十”。

(1)初步感受“1个十”。

①提问:如果让你摆12根小棒,怎样摆让别人一眼就能看出来?(教师巡视,找出不同的摆法)

②组织汇报:你是怎么摆的?(结合学生的汇报展示)

预设1:如果有学生摆出来1捆和2根的就直接引导。

师:你觉得这几种摆法,哪种一眼就能看出是12根小棒了?

预设2:如果没有学生摆出来,教师出示。

师:老师也摆出了12根小棒,你们比一比哪种摆法一眼就能看出是12根小棒了?

师:为了更清楚地看出左边有10根小棒,数学上通常把10根小棒捆成一捆。

(2)进一步认识“一个十”。

师:请大家一起数小棒,数够10根,就把它们捆成1捆。

教师举出1捆小棒,问:这里有多少根小棒?是几个一?(板书:10个一)捆成1捆了就表示几个十呢?(1个十)

质疑:10个一和1个十有什么关系?

(板书:10个1是一个十)

(3)体验丰富“1个十”。

师:在生活中这“1个十”应用可广泛了,如,一盒铅笔有10支,是1个十。你也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结合学生的举例相应地出示图例:妈妈打毛衣用的毛线也是10个装成1盒的,10个羽毛球装成的这一桶也是1个十)

小结:看来生活中只要做个有心人,发现这1个十,以后大家数起来、拿起来就比较方便了。

【设计意图:计数单位十的认识建构是本节课的难点,所以在这一环节从开始摆数的比较中让学生感知1个十表示的必要性,从感知到理解,到再次借助小棒动手操作,让学生通过比较、解释原因,再到生活举例进一步感受到“十进制”的优越性,巩固“十”的知识形成过程。】

2.拓展认识十几。

师:那你现在能很快摆出12根小棒吗?你是怎么摆的?(提供说的模型:几捆和几根合起来是12根)我们一起来数一数,是不是12?(像这样一捆就是10根,接着往下数11、12,一共是12根)

师:你能很快摆出14这个数吗?你也能像刚才一样和你的同桌说一说、数一数吗?

师:你还能像这样摆出其他数吗?(组织交流,根据学生的汇报相应呈现十几的数)

3.综合比较发现。

师:刚才我们摆了这些数,看着小棒读一读,你发现它们都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都是十几的数,都有1捆和几根,也就是都是由1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4.认识 20。

结合小棒图提问:19根小棒再添上1根是多少根?

追问启发:怎样能很快摆出20根小棒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说明在以后的学习中,只要满10根了就把它们捆成一捆,这样更方便我们数数)

引导:2捆就是几个十?2个十是多少?20里面有几个十呢?

小结:通过摆小棒,我们不但认识了11~20各数,还知道了10个一是1个十,2个十是20。

【设计意图:本环节再一次让学生摆出12根小棒,加深对用十进制表示的优越性的体会,在后面的摆一摆、说一说、比一比中完成对十几各数的认识,理解2个十是20,掌握了它们的组成,并通过大量的操作活动和多媒体课件的演示,使所学的新知识不断内化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

四、归纳整理,深化认知

1.排一排,理清数序。

师:今天我们进一步认识了11~20的数,谁能把这些数按照你喜欢的顺序排一排,你是按照什么顺序排的?大家照着读一读。

2.数一数、说一说。

师:其实,在我们直尺上也有这些数。读一读,一边读一边想,看看有什么发现?(结合学生的发现,进行生成教学,如一位数、两位数的分类,单双数的分类等)

师:你能从7数到17吗?你能两个两个地数吗?五个五个地数呢?

师:11在哪个数的后面?10后面的数与10前面的数有什么不同?

师:你能用学到的知识介绍你喜欢的数吗,让大家猜猜你喜欢的是哪个数?(用课前猜数游戏的模型说说)

3.培养数感。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你能估一估有多少个草莓吗?

草莓可不能像小棒那样满10个就捆成一捆,怎样让大家一眼就能看出是十几个呢?

小结:你们想出了“圈”的方法,生活中我们可以用捆、圈等方法表示1个十,这样就能一眼看出是十几个了。

4.老师想从这些羽毛球中取出5个,应该怎么取?取15个呢?取19个呢?

【设计意图:在直尺的数数、读数中结合学生的发现进行有效的生成教学,将数序、数位有效渗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思维的灵活性;在估草莓的个数、取羽毛球的个数中培养发展了学生的数感,使学生再一次感知十进制表示的优越性,也为后续学习数的组成打下基础。】

五、总结延伸,课外拓展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哪些数?在我们生活中经常会遇到今天认识的数,谁遇到过?

(结合学生的介绍有机呈现生活中的数)

猜你喜欢

数数数感小棒
浅谈构建数学模型,建立千以内数的数感
极速大搜寻·一起来数数
数数歌
寻找规律巧算根数
一起数小棒
爱数数的兔十一
巧移小棒
探究初中生数感的培养
新理念下学生数感培养策略
巧估算 妙解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