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五弦谱》至《三五要录》中的两首同名曲看中国唐乐在日本的变迁(上)
2018-08-24张晨婕
张晨婕
内容提要:中国的唐代音乐传至日本发生了什么变化,怎样变化的,是学术界一直探索的课题。本研究从音乐本体出发,对9世纪上半叶传抄的《五弦谱》与12世纪下半叶成谱的《三五要录》中的《夜半乐》与《饮酒乐》两首同名曲展开比照研究。对于《五弦谱》及《三五要录》,国内外皆有不少著名学者曾做过系统性的研究:国内,有陈应时、吴国伟、何昌林等学者对二谱进行过曲名和乐调等方面的梳理;国外,亦有日本学者林谦三、英国研究者劳伦斯·毕铿、澳大利亚学者斯蒂芬·耐尔森等人对中日古谱研究做出卓越贡献,其中,林谦三的《全译五弦谱》《琵琶谱新考》等皆为该领域的重要著作。此次研究从乐调、落音和旋法方面进行全面检验,用落音整合、骨干音提取等方式,对两首同名曲历时三百年日本化的迹象进行实证性研究,以窥日本同名曲中对宫音的强调和对原唐曲骨干旋律的保留。
一、《五弦谱》《三五要录》之历史溯源
《五弦谱》,又名《五弦琴谱》《五弦琵琶谱》,为日本近卫世家祖传的长卷古谱,幅宽28厘米,长约13-14米,于昭和十四年(1939)五月二十七日被日本政府定为国宝级文物,现藏于日本京都市阳明文库。
《五弦谱》,无疑得名于“五弦”。“五弦”作为一种琵琶类的弹拨乐器,在我国隋唐时代就已十分盛行,当时,琵琶可分为四弦、五弦和阮咸三类,故“五弦”又被称为“五弦琵琶”。在《五弦谱》中,《夜半乐》一曲后署有“(癸)丑年润(闰)十一月廿九日石大娘”的日期,卷末又署有“承和九年三月十一日书之”的文字。其中,“(癸)丑年”为我国唐代宗大历八年(773年),同时也是日本光仁天皇宝龟四年(773年);而“承和九年”则为公元842年。故可知,《五弦谱》应是唐大历八年由石大娘所传,后日本人将其带回,并几经编辑、抄录最后抄定于日本承和四年(842年)。
《五弦谱》共收入调子品六首:平调、壹越调、大食调(两种)、黄钟调及般涉调。另收入乐舞曲二十二首,包括标明宫调的六首:平调《火凤》《移都师》,大食调《武媚娘》《饮酒乐》《圣明乐》,以及黄钟调《弊契儿》;未标明宫调的十六首:《王昭君》《夜半乐》《何满子》《六胡州》《如意娘》《天长久》《萨问提》《惜惜盐》《崇明乐》《秦王破阵乐》《韦卿堂堂》《上元乐》《三台》《九明乐》《胡咏词》及《苏罗密》。包含调子品在内共计二十八首曲目。
《五弦谱》运用的是我国唐代的燕乐半字谱,与敦煌琵琶谱一致。同时,“此谱所用谱字比琵琶谱多出一弦五字(另有孤柱一音及中或口,共27谱字),而记谱法与敦煌琵琶谱相同,亦为[一字一拍]之主干谱”。①
日本学者林谦三在其《全译五弦谱》一文中提到:“从本谱中收有好几首在抄写的年代也已失传的唐代遗曲来看,其内容上的价值,可以把本谱从奈良时代到平安初期使用的乐谱同等看待。”②足见,作为唐传日本重要乐谱的《五弦谱》,对东洋音乐的研究具有不凡的价值。
《三五要录》是由日本平安时代末期的太政大臣藤原师长(1138-1192)所编纂的一部琵琶谱(四弦四柱琵琶),成书于12世纪后半叶,其现存抄本(十二卷)藏于日本宫内厅书陵部图书馆。
《三五要录》可谓是琵琶谱,乃至唐乐的集大成者,其谱中不仅仅记载了日本平安时期以来的催马乐、中国的唐乐、朝鲜的高丽乐,还包含了四弦琵琶的按谱法、琵琶旋宫八十四调定弦法、琵琶八调等珍贵记录。
《三五要录》所收录唐乐共计十调105首乐曲,分别为:
壹越调曲(沙陀调同音、琵琶双调):《皇帝破阵乐》《团乱旋》《春莺啭》《玉树后庭花》《贺殿》《鸟》《回杯乐》《胡饮酒》《河曲子》《北庭乐》《韶应乐》《一弄乐》《承果乐》《承和乐》《河水乐》《菩萨》《饮酒乐》《一团娇》《武德乐》;
沙陀调曲(琵琶双调弹之):《陵王》《新罗陵王》《最凉州》《弄枪乐》《沁河鸟》《一德盐》《安陵盐》《十天乐》;
平调曲(琵琶黄钟调):《三台盐》《皇麞》《万岁乐》《庆云乐》《回忽》《甘州》《越殿乐》《想夫恋》《五常乐》《裹头乐》《勇胜》《永隆乐》《倍胪》《春杨柳》《夜半乐》《扶南》《郎君子》《小娘子》《鸡德》;
大食调曲(琵琶返黄钟调):《散手破阵乐》《倾杯乐》《贺王恩》《武昌乐》《打毬乐》《天人乐》《庶人三台》《仙游霞》《轮鼓浑脱》《长庆子》《感恩多》;
乞食调曲(琵琶返黄钟调):《秦王破阵乐》《还城乐》《放鹰乐》《饮酒乐》《苏芳菲》《拨头》;
性调曲(琵琶黄钟调):《长命女儿》《千金女儿》《安弓子》《王昭君》;
双调曲(琵琶返风香调):《春庭乐》《柳花苑》;
黄钟调曲(琵琶风香调):《喜春乐》《赤白桃李花》《长生乐》《西王乐》《应天乐》《清上乐》《感城乐》《安城乐》《圣明乐》《弄殿乐》《河南浦》《央宫乐》《赤白莲花乐》《海青乐》《散吟打球乐》;
水调曲(琵琶返风香调):《泛龙舟》《拾翠乐》《重光乐》《平蛮乐》;
般涉调曲(琵琶风香调):《苏合香》《万秋乐》《宗明乐》《苏莫者》《剑气浑脱》《秋风乐》《鸟向乐》《轮台》《青海波》《采桑者》《羕秋乐》《感秋乐》《鸡鸣乐》《白柱》《游字女》《竹林乐》《越殿乐》。
此外,在《三五要录》中,“每调下标明对应琵琶定弦,即琵琶调,每曲有一解题,详解乐曲结构、拍数、曲型、有无舞蹈、乐舞作者,演出沿革;谱中又详列诸家之说,技法之别。”③
纵观《五弦谱》与《三五要录》这两部乐曲集成,可以看到,同时出现于二部乐谱中的同名曲共计5首,分别为:《王昭君》《夜半乐》《秦王破阵乐》《饮酒乐》和《圣明乐》。这些乐曲,既是唐代教坊、梨园等之中的重要曲目,同时亦活跃于日本的雅乐之中。在此,笔者选取了其中两首同名曲:《夜半乐》(平调)和《饮酒乐》(大食调)进行考察、对比,试图探索从9世纪《五弦谱》传到日本到12世纪《三五要录》成书的三百多年间,中国唐乐传至日本后的变迁与发展轨迹。
二、古谱解译说明
如要对古谱中的同名曲进行比较分析,其第一步且极为关键的一步便是如何将古谱尽可能细致地解译出来。在对中、日古谱(尤以唐乐古谱为主)的解读方面,自20世纪初起,就有国内外的学者陆续投入研究,并纷纷取得成果,逐渐为世人打造出开启古谱之门的钥匙。
在对古代琵琶谱、筝谱的解译方面,日本学者林谦三,英国学者劳伦斯·毕铿(L.Picken)、艾伦·曼瑞特(A.Marett)等,澳大利亚学者斯蒂芬·耐尔森(S.Nelson),以及国内学者叶栋、陈应时、何昌林等都有突破性的成果。本次,笔者主要以林谦三的《敦煌琵琶谱的解读研究》《琵琶譜新考―特にその記譜法·奏法の変遷について―》④《全译五弦谱》,劳伦斯·毕铿的《唐朝传来的音乐》,耐尔森的《五弦琵琶的柱制及其谱字配置》,陈应时的《敦煌琵琶谱解译辩证》,以及《日本音乐大事典》⑤中的相关内容为参考,对《五弦谱》《三五要录》与《仁智要录》中的同名曲进行翻译。(由于在古谱节奏的解译方面,还存在许多争议与未解之谜,因而本次翻译仅作音乐分析上的参考,后期仍需进一步修改。)
下面,笔者将分别对每份古谱中所选曲目的翻译进行说明。
(一)《五弦谱》
《五弦谱》运用的是与《敦煌琵琶谱》相同的唐代燕乐半字谱,在定弦、谱字、时值、演奏符号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共性,可互为重要参照。故笔者在选择译谱参考原则时,亦很大程度上借鉴了《敦煌琵琶谱》谱字研究的成果。
1.音高
若要对《五弦谱》中的乐曲音高进行解译,则必须确认当时五弦琵琶的柱制、谱字配置与定弦。在柱制、谱字与定弦方面,日本学者林谦三、我国学者叶栋与何昌林等均做过深入研究,同时也有赵维平等学者进行过相关验证。其中,除谱字“小”的位置尚存争议外,林谦三的成果基本获得了认可。而此后,澳大利亚学者斯蒂芬·耐尔森于1984年在日本《东洋音乐研究》发表的论文《五弦谱新考——有关五弦琵琶的柱制及其调弦》⑥,则再次对五弦琵琶的各个方面进行了考证。耐尔森通过对五弦琵琶的历史、形制,以及对《五弦谱》中全部曲目所用谱字(如谱字分布、使用频度)等方面进行缜密的梳理、分析后,将“小”字确定为五弦琵琶第四弦专用的孤柱,再于此基础上重新推定了调弦⑦,严谨且合理。
因此,根据现有文献的研读及考证,笔者选择了史蒂芬·耐尔森推定的柱制、谱字配置(图1⑧)及定弦样式(表1⑨)作为译谱参照。
图1 五弦琵琶柱制 谱字配置
图2 日本四弦雅乐琵琶柱制 谱字配置
表1 五弦琵琶调弦
2.时值、奏法及其他符号
在《五弦谱》中,用以表示时值、奏法的符号,以及其他记号等,笔者根据现有文献考证并加以自身理解,将对应释译大致归结为下表(此处仅列出本次所涉及的符号):
表2 《五弦谱》中的符号
关于“、”号,诸家之解众说纷纭,最早林谦三将其解为“小拍子”,后又更正为琵琶“返拨”的演奏法符号;此后亦有任二北将其解作“眼”;赵晓生解作“短顿”;而陈应时也在其《敦煌乐谱新解》中根据沈括《梦溪笔谈·补笔谈》和张炎《词源》的古文献提出将“、”视为减时值符号“掣”的“掣拍说”⑩等。在这里,笔者取林谦三将其解为琵琶“返拨”技法的说法作为参照。
另外,对小号谱字的解译也一直存在较大争议:林谦三在研究中未对小号谱字做出明确解读,仅以黑符头将其与大谱字区分开来;而何昌林、关也维、席臻贯等人则把大小两个谱字解作附点四分音符及八分音符(前长后短);耐尔森将小谱字视作由左手进行操作的装饰性奏法,与音值无关;陈应时亦在时值上视大小谱字等同,仅将小号谱字作为演奏时用左手勾打出的虚音。由于《五弦谱》中的《王昭君》一曲内出现了全谱唯一一个“火”字,虽仅此一次,但也说明当时已出现表时值缩减的特定符号,再结合中国古代文字书写中附于大字右下方的小号字为“割注”之用意,故笔者在此更倾向于上述后二者的说法,将小号谱字作为无关于时值的演奏技法来看,但具体是何种技法还有待今后更深入的考证。
据上述参照所译曲谱如下:
谱例1
谱例2
(二)《三五要录》
由藤原师长所编纂的《三五要录》,作为琵琶、唐乐的集大成者,在卷首就载有当时日本四弦琵琶的按谱法,以及琵琶旋宫八十四调和琵琶八调的调子品,为后世的解读及转译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1.音高
对《三五要录》音高的翻译,笔者参照了《日本音乐大事典》中的四弦雅乐琵琶柱制与谱字配置(图2),以及雅乐琵琶定弦(表3)。由于《三五要录》所传唐乐调大部分都保持着平安时代的面貌并传承至今,林谦三也在《东亚乐器考》中对四弦琵琶的柱制、谱字、定弦进行了充分的考察和论证,故四弦琵琶的音高确定方面基本争议不大。
表3 雅乐琵琶的调弦(“[]”即宫音)
2.时值、奏法及其他符号
《三五要录》中所涉及的时值、演奏法记号和其他符号等,笔者依据原谱、文献考察并加之自身理解,将其归结为下表(仅列出本次所涉及的符号):
表4 《三五要录》中的符号
图3 《三五要录》卷一之按谱法(原谱)
据上述参照所译曲谱如下:
谱例3
谱例4
(未完待续)
注释:
①刘崇德:《现存日本唐乐古谱十种》第一册,黄山书社,2013,第2页。
②[日]林谦三:《全译五弦谱》,陈应时译、罗传开校,载《西安音乐学院学报》,1987年第2期,第60页。
③同①,第7页。
④[日]林谦三:《琵琶譜新考―特にその記譜法·奏法の変遷について―》,载《奈良学芸大学紀要.人文·社会科学》,1964年第12卷。
⑤[日]平野健次、上参乡祐康、蒲生乡昭主编:《日本音乐大事典》,株式会社平凡社,1989。
⑥[澳]斯蒂芬·耐尔森:《五弦谱新考——有关五弦琵琶的柱制及其调弦》,载《东洋音乐研究》,1984年第50号。
⑦耐尔森与林谦三推定的柱制和谱字配置仅在“小”字位置上有所不同,同时,由于耐尔森将“小”字确定为四弦孤柱,使四弦的调弦也发生了相应变化。
⑧[澳]斯蒂芬·耐尔森:《五弦琵琶的柱制及其谱字配置》,赵维平译,载《音乐艺术》,1992年第1期,第7页。
⑨同⑥,第49页。
⑩陈应时:《敦煌乐谱新解》,载《音乐艺术》,1988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