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新理念指引农牧业发展
2018-08-24陶霖江苏省射阳县农委畜牧兽医站
文│陶霖(江苏省射阳县农委畜牧兽医站)
进入新时代,贯彻新理念,建设农牧业经济新体系,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工作的行动指南。坚持高标准快节奏,为科技富民注入“活水”,全面完成工作任务。必须进行伟大斗争,完善实施新举措;推动伟大事业,持之以恒新成果。“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农牧区稳定”是当今农村的中心工作,其中农牧业增效是前提。如何实现农牧业增效?深化思想认识,掯实工作举措,务实推动农牧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同心用力,精雕细琢,不断提升农牧业产品功能品质,建设农牧业经济新体系,就是一条很重要的途径。新时代,农牧民要创富裕新生活,聚力各地新资源,顺势打造现代新型农牧业。
一、发展“五大农牧业”,促进农牧业增效
1.发展“城镇农牧业”,是农牧业增效的“新视野”。所谓“城镇农牧业”,就是在农牧业经济发展的新阶段,必须依托和利用“城镇市场、经济、科技”等方面的新优势,尤其是随市场经济大潮应运而生的“小城镇、中心村、居民点、定期集市、专业市场、山间马帮、乌兰牧骑”式的农牧产品营销窗口赋予“城镇农牧业”的新内涵。必须明确三个重点目标:一是依托城镇,促进郊区和周边广大农牧区的传统农牧业向“高产、优质、高效”的现代创新型农牧业转型;二是依托城镇,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农牧民专业大户与经纪人的牵引作用;三是依托城镇,重点扶持农牧民“粮棉、畜禽、水鲜、蔬菜、瓜果、花卉、草坪、加工”八大产业的发展。抓住“新稀特”农牧业反季节生产新的“增长点”,运筹“城镇农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新的“突破点”,从而辐射郊区和周边广大农牧区,是促进农牧业经济增效的“新视野”和重要的“新立意”。
2.发展“牧草农牧业”,是农牧业增效的“新转折”。所谓“牧草农牧业”,就是把牧草和草坪作为一个独立产业的新体系加以发展。如何适应种植业结构改革调整的新需要,因地制宜地发展“高产、速生、优质、高蛋白”的牧草业,推进“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的建立,促进“畜、禽、鱼”业结构性的调整,开发绿地草坪美化环境,实现以草“换肉、换鱼、换粮、换美”的目标,是当前农牧业增效面临的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稳步推进的原则,因地制宜发展,做好示范引导工作,建设好种子基地,形成牧草产业化链条。
3.发展“特种农牧业”,是农牧业增效的“新领域”。所谓“特种农牧业”,就是通过“引进特优良种、采用特殊技能、开发特色产品、打出特产名牌、组织特价销售”来“获取特种效益”的农牧业。在大宗农牧业产品蓬勃发展之时,为使人们崇尚的“新、奇、稀、野”个性化消费心理和追求滋补营养的食疗养生消费观得到充分显现,必须促使一个新兴的“飞禽走兽、生猛海鲜、龙凤虎耗、食补药膳、皮毛珍品”的特种产业在社会上悄然崛起,林立在农牧业产品的“百花园”中,将为“特种农牧业”的产品创造出更为广阔的消费市场。
4.发展“新稀农牧业”,是农牧业增效的“新亮点”。所谓“新稀农牧业”,就是指“形状出奇、颜色异彩、色艳味美、营养保健、野味自然”的农牧业产品。参与市场竞争,物稀为贵。欲求高效,就必须引进新稀的农牧业产品项目。如三元结姻的“西藏香猪”、蛋肉同食的“七彩山鸡”、成双结队的“鸳鸯野鸭”、白带河畔的“天鹅飞舞”、早餐革命的“奶牛保姆”、林海雪原的“羊场奇观”、嫦娥奔月的“野味玉兔”、甜蜜事业的“航空蜜蜂”。
5.发展“餐桌农牧业”,是农牧业增效的“新选择”。所谓“餐桌农牧业”,主要指希望寄托在“海、陆、空”立体种养,致富依靠在“系列加工”再增值。应采取“攀亲结友、招贤纳士、借圃育苗、插柳成荫、拾遗补阙、内引外联、优势互补、纵横联姻、长短相济”等多种形式,将农牧产品的“生产、流通、加工、消费”有机融合,构成一个“多样化”的餐桌经济消费体系。“吃”是人的生活中的平常事,“餐桌农牧业”是一个周期短、消费快、涉及人口众多的经久不衰的经济领域。启动“餐桌农牧业”要解决三个关键性问题:一是从“数量型”向“质量型”和“效益型”转变;二是由初级产品上市向系列产品加工增值转化;三是引导其进入“流通、加工、服务”领域。扶持强化“经纪人、合作社、行业协会、农技服务体系”建设,按照市场运行规律有序组织发展“餐桌农牧业”,是推动“餐桌农牧业”经济发展增效的一种最明智的“新选择”。
二、增强农牧业“入世意识”,构建入世平台
1.舆论导向,增强农牧民入世意识。要深化认识、精心组织、快速推进,为农牧民致富交上一份圆满答卷。当务之急是要引导农牧民树立强烈的农牧业产品质量标准意识,进行“贯标”生产,消灭“无标”产品。要入世,先进超市。超市,既是提高农牧业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前沿阵地”,也是农牧业产品入世的“过驳平台”。不少超市要“批量进货、四季供货、保质保量”,送上门的生意一些供货商都不敢承接,原因就是缺乏市场竞争主体。只有大力推进“民间资本、工商资本、外商资本”联合,加速培育一批有较强生命力的市场竞争主体,才是惟一的出路。
2.建设基地,构筑农牧业入世平台。全面提升基地园区亮化品质,营造基地园区氛围,培养生态文明习惯;全面提升基地园区分类层次,改造基地园区设施,遗忘角落要“脱胎换骨”;全面提升基地园区服务质量,强化基地园区措施,消除“病根”强“筋脉”;全面提升基地园区管理水平,下足“绣花功夫”,建设“新型基地园区”。遵循“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建立市场化的土地流转机制,使土地适当向规模大户集中,提高无公害绿色有机农牧产品的经营效益。加强农牧业产品质量标准检测体系建设,要统一具体操作要求,实行农牧业产品全程化监控,不断提高农牧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3.认定认证,提升农牧产品的质量。按照“创名牌、树形象、拓市场、增效益”的原则要求,组织无公害绿色有机农牧产品参加评选活动,实施农牧产品的品牌战略,发挥名牌效益,提高知名度和美誉度,提高市场占有率。真正做到:学,把“有意义”的事变得“有意思”;做,把“有意义”的事做得“有追求”;改,把“有意义”的事显得“有深度”。加强推进农牧业生态环境和农牧业投入品的综合整治,加强农牧业清洁生产技术的研究,禁止使用高毒农药和产品,生产无公害绿色有机农牧产品。将农牧产品经深加工进超市,实现生产销售全程监控,充分体现优质优价品牌效应,顺利与超市对接。真正把推进“超市农牧业”工程与促进农牧业产业化紧密地结合起来,全面提高农牧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4.同舟共济,掌握农牧业入世商机。要发展现代新型农牧业,必须进行“五大改革”:一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二是深化土地使用期制度改革;三是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四是深化生态环境改革;五是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坚持问题导向,把握关键环节,“破茧成蝶”展新卷。从“扶大、扶强、扶壮”的工作思路出发,大力培育“生产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市场辐射广、带动能力强”的农牧产品龙头企业,通过“下订单、建基地、扩市场”的途径,提高生产与市场的连接程度。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基本原则,把“种植大户、养殖大户、加工大户、贩销大户、科技示范大户”有效地组织起来。变“百姓经济”为“能人经济”;变“单兵作战”为“整体推进”;变“分散生产”为“集约经营”。在自愿互利的前提下,组织城乡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牧民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牧产品的组织化程度。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提高农牧产品的品质;加大市场开拓力度,加快农牧产品的流通运转;加大监督管理力度,规范市场行为;加大扶持调控力度,优化发展环境。撸起袖子冲刺“制高点”,凝心聚力加快建设,加压增责再提速。只有这样,无公害绿色有机农牧产品的开发工作才能迅速地显出成效。
三、实施“四项工程”,建设“现代农牧业”
1.实施“人才工程”,优化务牧队伍。我国的8亿多农牧民是最大的农牧业群体。应广纳群贤,人尽其才,突出开发开放,强化治理服务,不断提升农牧民致富的满意度。
主要建设好四支队伍。一是组织者。要选一个思想解放、勇于开拓、作风正派、乐于奉献、能够带领农牧民致富的党支部好书记,既有企业型的“双强干部”,也有知识型的“大学生村官”,还有了解乡情民意的“老八路”。实行“三结合”的组织班子,方能“珠联璧合”。二是劳动者。劳动者是生产力构成中最具活力的因素,既要造就一批“知识型”的农牧民,也要以师带徒培养一批“接班型”的农牧民,还要树立一批“科学示范户型”的农牧民,确保农牧区有充足的劳动力资源。三是经营者。要推举“不同类型”的经纪人牵头,引导农牧民“种养、创业、销售、赚钱、增收”开拓“新路径”,在大中城市增设农牧产品营销“新窗口”。四是服务者。主要指科技、营销等服务人员,鼓励他们以科学技术、营销手段(如承包、转让、咨询、入股等),把先进的“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新设备、新门路”推广应用于传统农牧业的改造,大力发展“高产、优质、
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牧业,使农牧业生产达到“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保证食用安全”的效果。
2.实施“骨架工程”,优化畜禽结构。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依托,以效益为中心,积极推行“粮、经、饲、畜、禽、渔”的种养结构,向特色产业聚焦,向创新型产品开拓,把重点放在“生态畜禽、都市畜禽、观光畜禽、外向畜禽、加工畜禽、服饰畜禽、餐桌畜禽、超市畜禽”八大项目上,从“扶大、扶强、扶优”的工作思路出发,把“种植大户、养殖大户、加工大户、贩销大户、科技示范大户”组织起来,发挥他们自创的“名、特、优、新”畜禽产品占市场份额的独特优势,走“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联牧民”的创新之路,实施“群龙齐舞”争创新效益。重点抓好六条:一是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畜禽业;二是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畜禽业;三是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畜禽业;四是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畜禽业;五是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畜禽业;六是用现代新型农牧民发展畜禽业。加速推进“布局区域化、生产专业化、经营一体化、服务社会化”的畜禽产业化进程,促进“工、商、建、运、服”结合,实现多种渠道增收。
3.实施“源泉工程”,优化支牧保障。资金投入是畜禽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应通过多种渠道融集牧发资金:大力推进“民间资本、工商资本、外商资本”开发企业,可以组织“筑巢引凤、借鸡生蛋、租船出海”等活动,围绕“产业规划招商、策划项目招商、强化服务招商、精心组织拓商”等渠道,栽好“梧桐树”,迎得“凤凰来”。加大财政支牧力度,创新金融支牧体制,探索多种融资形式。按照“资金筹措多元化、资源利用商品化、基地设施社会化”的要求,将“物化资产”转化为“量化资本”,为实现“追赶型、超常规、跨越式”发展提供支撑。贯彻落实各项牧业扶持政策,坚持工业反哺牧业、城市支持牧区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比、学、赶、帮、超”竞赛,激励先进、鞭策后进,迅速而有成效地建立“服务最优、门槛最低、审批最简、信用最高、安全最好”的支牧保障体系,加强畜禽产品质量“标准体系、检测体系”的建设,推动城市乡村农牧业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4.实施“亮点工程”,优化牧区环境。建设“牧业发展、牧民宽裕、牧区文明、牧场整洁、牧章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按照“规划先行、典型引路、注重标准、综合整治”的要求,以“民富、村美、风
气好”为目标,把新农村建设的新标准放在“增加农牧民收入、改善农牧民人居环境、提高农牧民生活质量”三个方面上,全面加强“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四大建设,在解决好“水、电、路”三通问题的前提下侧重体现在“六化”上:一是布局优化;二是建筑美化;三是卫生洁化;四是河道净化;五是村庄绿化;六是道路硬化。社会主义新农村牧区建设的推进要坚持“五个机制”:一是坚持以工促牧,以城带乡,建立一个稳定的政府对农村牧区的投入机制;二是坚持政府部门“一盘棋”向农村牧区扶持倾斜的工作机制;三是坚持引导农牧民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建设美好家园的激励机制;四是坚持加强建立吸引全社会广泛参与的机制;五是坚持逐步建立改变城乡经济二元结构的创新机制。锁定目标,紧扣节点,真抓实干,确保圆满完成发展现代新型农牧业园区的各项工作任务。
随着“物质、精神、政治、生态”四个文明建设的不断深入,优化农村牧区环境、促进农牧业经济跨越、提高农牧民自身素质、建设农村牧业园区小康,已成为农牧民的共识。提高层次,精心组织,力求实效。要以时间倒逼进度、以目标倒逼过程、以责任倒逼落实;再紧“发条”忙冲刺,奋进路上只争朝夕,确保各项工作取得实效。放大政策激励效应,推动服务工作发展。把农村牧业园区环境优化作为一项“永不竣工”的社会化工程加以推进落实,自然会“马到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