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湖山春社园林营造研究
2018-08-24李秋明麻欣瑶陈波
李秋明,麻欣瑶,陈波
(浙江理工大学 建筑工程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从古至今,园林都是民俗活动载体,其中的寺观园林更是举办各类民俗活动的场地,这些民俗活动既丰富了园林的文化内涵,又为园林注入了生机和活力。花朝节和花神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多在寺观园林、公共园林中举行,并作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节日传承至今。杭州湖山春社将花神文化、花朝节和寺观园林结合在一起,融江南私家园林的造园手法于其中,凿池置石、构筑亭轩,形成景致秀丽、独具特色的寺观园林。
在现有的文献中,朱静宜[1]总结了西湖寺观园林公共环境特点和塑造方法,但较少提及民俗活动对寺观园林公共性的影响。在查阅古籍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复原清代杭州湖山春社平面图,并结合民俗活动花朝节的特点研究湖山春社的园林营造特色,从而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精髓。
1 湖山春社的造园背景
1.1 湖山春社造园背景
湖山春社,清朝西湖十八景之一,包括湖山神庙与竹素园两大部分,始建于清雍正九年(1731年),坐落在栖霞岭南麓,滨临金沙涧[2]。
清初,由于葑草日长、淤沙堵塞,加之地方豪民占地为田,西湖湖面被陆续蚕食缩小,于是浙江总督李卫对西湖进行疏浚。李卫在浚治西湖的同时,还修缮古迹,营造了湖山春社、玉带晴虹、功德崇坊、蕉石鸣琴等西湖十八景。其中,湖山春社的建造来源于李卫的神仙思想,他认为凡是上等的、拥有美好景色的山川河流,都对应着上天的星宿,那么如此看来,西湖肯定也有上天对应的宿主,这其中的精华,显现在西湖的一草一木中。西湖自正月到十二月,每月都有鲜花盛开的植物,这些植物一定也有上天的庇佑[3]。他仔细调研了西湖周边的环境,决定在曲院旁兴建湖山神庙来祭祀湖山之神,当中供奉湖山正神,旁列十二花神加之闰月花神,故而湖山神庙也称花神庙。李卫虽胸无点墨,但很尊重文人,他依照曲水流觞的意境(图1),在庙宇旁修建了“竹素园”。“竹素”之意为“浩瀚的典籍”,建造之时李卫花费了不少心思,希望文人雅士们面对这诗情画意的园林佳境能够文思泉涌、畅饮赛诗[4]。
图1 1911年弗利尔拍摄的流觞亭
咸丰年间,湖山春社毁于兵乱,光绪年间被改建为蚕学馆,1991年杭州市园文局重建修复竹素园部分(图2),1996年后正式对外开放。
图2 竹素园中修复后的聚景楼
1.2 花朝节与花神文化
清代秦味芸在《月令粹编》中记载:“二月十二日为百花生日。无雨,百花熟。”[5]可见中国传统花朝节最早记载于春秋末期。杭州的花朝节是在农历二月十五日,同样位于春季,它始于唐代,在南宋时达到巅峰,是杭州地区深受老百姓喜爱的节日[6]。清代花朝节延续南宋盛况,依旧保持它的繁荣,湖山春社便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建造的。
与花朝节相伴而生的花神文化,是中国花卉文化的核心与精髓,起源于漫长的人与植物交流过程中,随着历史变迁不断丰富着自身内涵,弘扬“真、善、美”等传统美德[7]。各地民俗中,将十二个农历月份分别用一种特定花卉来代表,而掌管这些月令花卉的花神,统称为十二花神。正因为十二花神与各地民俗紧密相连,因此各地花神人物形象不一,版本较多,史料中也缺乏正统的对于十二花神版本的解释,而杭州也有自己的十二花神。根据湖山春社《杭州十二令花神赋》可知,清代湖山春社中供奉着如下十二花神(表1)。
2 湖山春社的民俗活动
湖山春社作为当时杭州举办花朝节的场所,其园林营造考虑了花朝节所需的民俗活动场所。历史文献中关于湖山春社举办民俗活动的记载较少,但是关于杭州地区花朝节民俗活动的记载有据可循,以此可以推测清代杭州在湖山春社内开展的一系列花朝节民俗活动。
表1 清代湖山春社的十二花神
2.1 集会祭神
祭神是中国古代民俗中的重要部分,寄托了古人对神仙生活的美好向往。湖山春社作为寺观园林也有祭祀的功能,祭祀的是湖山神庙当中的湖山正神与十二花神。
2.2 乞求年成
囿于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实际条件,古人会将自己的未来期望寄托于一些自然变化上,如花朝节是古代农人认为与生产收成密切相关的一天,这天的天气预示着这一年的收成。清代杭州地区流传的一些谚语表明了当时农民对于花朝节这天天气的重视,例如“有利无利,但看二月二十二”“雷打百花心,百样无收成”[5]。
2.3 游春扑蝶
据《梦粱录》记载,花朝节当天人们皆外出赏玩奇花异木[8],扑蝶是其中的活动之一,如清代杭州诗人龚百药在《桃源忆故人·春愁》写道:“花朝扑蝶谁家会,点点飞花轻坠”[9],表明了花朝节当天扑蝶活动的盛行(图3)。
图3 谢之光的扑蝶
2.4 簪花打扮
簪花是古代上流社会女性打扮自己的一种方式,起源于唐代宫廷中,流传到民间后,老百姓大多在花朝节当日佩戴普通花草或者布帛,以契合节日气氛。
2.5 花木挂红
花朝节时,人们到郊外游览赏花,用红绿绸布条挂在花枝上,也称为“赏红”。湖山春社作为供奉花神的寺观园林,栽植不少与花神文化有关的花木,可以推测游人在游玩时也会为湖山春社中的花木挂红着绿,或将红绿绸布系于木棒上插在花盆中,以示庆贺,入夜又在花木上张挂“花神灯”[10]。
2.6 吟诗作对
花朝时节,百花盛开,怎可少了文人墨客的诗词歌赋?李卫精心建造的竹素园就是便于文人吟诗作对。春意盎然的竹素园,更能勾起文人墨客的创作源泉,如沈德潜的“觞咏群贤地,亭台四季春”[11],王昶的“云作衣裳月作钿,蕙帏春暖更清妍”[12]皆是对花朝节期间湖山春社的动人描绘。
3 民俗活动对湖山春社园林营造的影响
现今湖山春社虽部分修复,但与全盛时期相差甚远,想要一睹其园林盛况,唯有从文献古籍中细细探寻。《西湖志》[13]、《西湖志纂》[14]都有湖山春社的界画,能够较为直观的反映出清代湖山春社全盛时期的样貌(图4~5),另有大量的诗词文章,为研究湖山春社园林营造提供了依据。
3.1 园林选址:相地合宜,可达性好
《西湖志》中记载“湖山神庙在岳鄂王祠西南”,即园林位于杭州西湖西北方向的栖霞山脚下,背山面湖,坐北朝南,借由地势,有源源不断的山中活水流经[15]。这样的选址条件既保证了园林有良好的朝向,舒适的小气候,利于游人游赏和植物生长,又可利用水源营造水景。同时,湖山春社周边还遍布各类庙宇和公共园林,如曲院风荷、关帝庙、岳庙、凤林寺等,是公共园林与寺观园林相对集中的区域,从不缺乏游人和香客。其中曲院风荷是著名的观荷景点,夏季西湖畔荷花竞相开放,香远益清,湖山春社既可直接借其景,也能借其香。此外,湖山春社的交通条件十分便利,位于苏堤与北山道路的交界处,靠近杭州古城,城中居民从钱塘门出城,穿过白堤步行40 min左右即可到达(图6)。可见,湖山春社在地理区位、水源、交通上都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图4 《西湖志》中的湖山春社界画
3.2 空间布局:旷奥有度,宜于活动
根据《湖山便览》《西湖志》等历史文献对于湖山春社的描绘(图7),可知湖山春社主要分为两部分(图8):以祭祀空间为主的东部区域,即湖山神庙;以游赏空间为主的西部区域,即竹素园。
湖山神庙是传统的三进式院落,主体建筑呈东西对称,是常见的寺庙建筑布局。位于湖山神庙中轴线最末端的湖山正神庙,当中供奉湖山正神,两侧为十二花神廊。四栋建筑通过围墙围合形成三个合院空间,每个合院空地面积50~80 m2,给前来祭拜花神、祈祷今年丰收的人留下足够的场地。湖山神庙作为一个寺庙,却没有传统意义上的放生池,可能是为了院落内便于开展各类民俗活动而留有足够的空地,也有可能将西湖作为放生池。庙宇东侧围墙处设有一门亭,穿过门亭即可进到竹素园。竹素园的布局具有江南私家园林的特点,以水为中心,沿水修建了临花舫、流觞亭、水月亭等园林建筑,规模不大,精致典雅。流觞亭位于中心位置,周边奇石林立,草木旺盛,是文人雅客吟诗作赋的场所。北部的聚景楼是园内最高建筑,可将西湖景尽收眼底,楼前有约500 m2的空地,是游客集中活动,如赏红簪花、游春扑蝶的场所。西面建筑位于水中间,既将园林与外界形成分隔,又借景于水,形成隔而不断的效果。
从平面布局来看,湖山神庙是规则式,而竹素园是自然式。从内部空间看,湖山神庙四面皆是围墙,空间形态是内向的、封闭的,营造出静谧、庄严的寺庙氛围,衬托花神的神圣,而竹素园东南面通过粉墙将园外人群隔开,具有一定私密性,西北面则没有围墙与外界分隔,能够将西侧和北侧的景物纳入园中,具有一定开放性,整体空间形态较为适中,具有私家园林的特点。两种空间布局形态糅合在一起,对比合宜,富有变化。
3.3 园林要素:曲水流觞,奇花异木
湖山春社的水景是一大特色,典籍中对此有诸多描述,如《西湖志》所写“花枝入户水浸阶,人称湖上流泉之胜,此最为者”[15],《湖山便览》中评价“湖上泉流之胜,以此为著,乃素竹园也”[3]。此处水景引北面栖霞山之桃溪水入园,先经石阶形成跌水,一部分汇入西侧的大水面,一部分形成蜿蜒曲折的溪流,仿照古人流觞之意,最终汇入西湖。这种理水手法将动水与静水相互对比,设计出水塘、溪流、瀑布、湖泊等形态,既彰显了水体的灵动、多样,又将曲水流觞之意纳入其中,同时将水景与园林建筑流觞亭、植物、置石等相互搭配,营造出山林野趣、兰亭曲水的深远意境,富有人文内涵,也显示出造园者李卫对文人雅士的尊重。同时通过界画发现,湖山春社的置石造景,所用石材不全是太湖石,可以推测,部分山石可能采自于附近山中,且运输太湖石劳民伤财,与李卫体察民间疾苦的性格不相符。
图6 湖山春社的区位
图7 根据湖山春社界画改绘的复原平面
图8 湖山神庙的布局
从界画上看,为了烘托寺庙肃穆的氛围,湖山神庙内植物的栽植方式多以孤植和对植为主,整体植物数量较少,硬质铺装场地较多。植物造景精华在竹素园内。据古籍和诗词中记载,“名园新辟竹茂密,杂木交莳花缤纷……绯桃素李竞颜色,沿溪招客香无言”[3],足以说明竹素园内茂林修竹,奇花异木数量之多,花开时节极为壮观。另有诗句“秋菊春兰各一时,凌波来往载云游”[3]“人社不招林外客,司花正放雨余莲”[3]“几树梅花数竿竹,半潭秋水一山房”[11]“海棠开后、燕子来时,良辰美景奈何天”[11],可知湖山春社春季有桃花、海棠、李花、兰花,夏季有荷花,秋季有菊花、桂花、芙蓉,冬季有梅花,四季有花有景,且大部分是代表十二花神的植物,与花朝节、花神文化高度契合,并且这些植物又是文人墨客和普通老百姓喜爱的植物,也是杭州的乡土植物,既切合了园林主题,又遵循了生态的原则。同时,绚丽的花木引来蝴蝶,孩子们在一边扑蝶,普通百姓在花木上挂红、赏红,文人聚于流觞亭吟诗作乐,此情此景,岂不乐哉?
4 小总
湖山春社的造园思想和造园手法是中国传统园林文化与民俗文化融合的产物,反映了当时寺观园林公共性的特点与造园者的智慧,它代表了当时社会对于自然、人、活动三者关系的探究,也体现出民俗活动在当时的巨大影响力。在功能方面,湖山春社有别于其他类型园林服务对象单一的特点,面对的是各个阶层,上至文人雅士,下至普通百姓,具有服务城市大众的休闲游憩功能。在布局方面,湖山春社有别于其他类型园林封闭、内向的布局形态,预留大面积空地用以进行群众活动与游览。在景观方面,湖山春社以自然山水为景观特色,将寺庙园林、私家园林的造园方式融为一体,营造出一个外向、内向兼具的空间。
在弘扬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今天,民俗文化越来越多地融于各地园林建设当中,既能加深园林内涵,又能增加园林的趣味性,提高公众的参与度,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文旅融合,如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延续杭州花朝节传统,自2011年开始举办花朝节,至今已成功举办8届,吸引了众多游人前往。湖山春社作为一个传统民俗活动与寺观园林结合的优秀案例,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原则,能够为各地园林、旅游景区的营造提供借鉴和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