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递归与升维同在的生本STEM课程设计

2018-08-23大拇哥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8年13期
关键词:岩画人类课程

大拇哥

● 缘起

项华老师曾说过,“项目学习是学校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解蔽学科课程教学的重要手段。它既是学科教学的‘对立面,又是学科教学的支撑者、促进者,更是在学校教育阶段与学科教学携手共同培养有责任感、有担当的未来社会实践主人的教育活动”。由此推演,STEM作为更具象的项目式学习,其工科专属的认知误区可以打破,应该可以提炼其方法论推而广之!STEM应该能够脱离活动实践课的窠臼,成为一种新的基于生本的学习生态!STEM有可能迭代成真正意义上的开源自主学习平台!之所以答案如此确定,是因为我们认为:STEM是一套系统的教学方法,它是一个对复杂、真实的问题进行探究的过程,也是一个精心设计项目作品、规划和实施项目任务的过程;它是在系统学科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学习成就进行自主学习的一种综合性、活动性的教育实践形态;它基于学科又超越学科,它能够帮助学生理解不同学科的独特价值以及学科间的相互联系,也能够实现学科教学难以实现的帮助学生关注当下社会生活、融入现实生活的任务。

今年三月,本专栏推出了相关实验生态学校设计的上篇,这次,我们将聚焦学能一体化的生本STEM课程,以银川29中STEM课程生态为底本,以贺兰山地方课程板块分支的岩画为线索,来一个半程開放式的STEM课程的生本学才式的包装。

● 岩画文化的STEM特质梳理

岩画(Petroglyph)是对在岩穴、石崖壁面和独立岩石上的彩画、线刻、浮雕的总称。

作为画材的岩石,可能更多地穿插于地理地貌地质研究,也涵盖了从远古时代起,自然变迁、生态进化、人类活动与思想等各个点位。岩石是世界上最早的绘画材料,古人在岩石上磨刻和涂画,来描绘人类的生活,以及他们的想象和愿望,这可能是岩画留给后人最宝贵的财富之一。解析岩画中的各种图像,可以从中依稀窥见在构成文字发明以前,原始人类最早的“文献”痕迹……岩画涉及原始人类的经济、社会和生活,同时,岩画还作为人类的精神产品,以艺术语言打动人心。

如果,我们依旧是将STEM视作一种课堂学习与现实应用之间的某种逻辑链接和践行平台的话,那么,岩画之于STEM设计,有八个层面的特质可以贯穿:第一是文明承载,第二是文化脉络,第三是内容解读,第四是逻辑折射,第五是风格传承,第六是同类(近类)比较,第七是现代递归,第八是升维再现。

与之相对应,STEM课程对接岩画,亦将形成八种以上的学教交叉和学理对接:岩画文化与国家课程的相交、岩画文化的课程元素(资源)、岩画课程之于学生开源视角、岩画课程之于师训的泛设计、岩画课程的世界纵横向网络、岩画课程评测点位原则达成以及岩画田野课程、岩画深度研学课程等。

● 岩画文化与国家课程的相交

1.话说文字萌芽有岩画一功

世界上所有文字无一例外是脱胎于图画。中国文字也经历了图画—象形—符号三个阶段的发展,分别对应:【鸟迹图】三皇(BC2600-2300)—【甲金文】五帝(BC2300-2100)夏(BC2109-1640)商(BC1639-1059)周(BC1058-222)—【篆隶】秦(BC221-207)汉(BC202-AD220)至今。4600年前良渚文化刻符(出自一块浙博馆藏良渚文化玉璧)古图,中间有鸟形象,系三皇时代的“鸟迹图”,是仓颉造字所依据的蓝本。它代替汉字记录了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本文所指之岩画,被誉为史前“原始的语言”“文字前的文字”“人类最古老的艺术作品”;人类语言是对现实世界的符号化编码,然而面对大致相同的现实世界,各民族乃至各村落的人们却可以使用完全不同的编码来表述他们的世界,并使之正确地被同母语者解码。这个简单的事实反映了语言符号的深刻本质,即任意性与规约性的统一。早年间,我们在小学推广“文字博物馆”,其中一个重要指证就是通过绘本来“还原”文字故事。事实上,IOL是国际语言学奥林匹克竞赛(International Linguistics Olympiad)的简称,因为解题的线索都会被埋藏在语言材料的外在形式中。参赛者需要施展敏锐的洞察力去挖掘材料中的线索,还须发挥丰富的想象力去推测其之所以如此的原因,最后再经过严密的推理而归纳出规则。

2.有道文明传承非岩画莫属

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境内的贺兰山,保存了上万年前的人类文化艺术品——贺兰山岩画,这些岩画孕育了宁夏特有的史前文化,其中的狩猎、征战、祭祀、娱舞、交媾等丰富的题材和内容,无声地向我们诉说着远去了的生命的喧腾和他们那个时代的种种元素,珍贵的贺兰山岩画不仅是世界岩画宝库中的“稀世珍宝”,更是远古文化的精华。在我们以往相关课程活动中,就有学生指出,关于“史前”这一概念,东西方的表述并不一样;在国内包括早期猿人、晚期猿人、母系氏族以及有关三皇五帝的传说史,直到最后建立夏朝。这时期时间的跨度最大,从约170万年前到公元前21世纪。但抛开学术争议不论,它作为无文字时代人们交流、记忆与情感传达的“世界语”,自然会成为整个人类史前无文字时期的某种“文字”遗存。

3.历数学科整合因岩画重构

我们当然可以梳理出在K12的国家各学科课程中,与岩画主题相关的众多分子,如政治历史地理线索、物理化学生物元素……本文围绕PBL语境下的STEM教育,来自学生的视角,大大跳出了学科的束缚,更显得百花齐放。比如,在不同地区学校的主题推广中,学生更愿意通过独特的观察视角,从简单认知向系统解构过渡,有学生注意到世界各国岩画的作画方法大致有两种:一种是用颜料绘画的,另一种是刻制的。两种岩画在分布上是不均衡的,有的国家以刻制为主,而我国岩画两种作画方法兼而有之,除了西南山地之外,其余地方均以石制为主。我国北方各省颜料作画的作品甚少,绝大多数是石刻岩画。有学生将视角聚焦在岩画的造型上,不管是构图还是具体物象的塑造,都是取平面造型的方法。形体塑造上,只有上下和左右两度空间。用涂染或刻制方法绘制出平面图像,不分物象远近,都画成一个平面。更有学生注意到,画面无一定布局,在一幅图画中,各个图像往往是一些互不关联的个别形象,似乎是信手作画,有空隙处便加上物象,即使是内容不同的两组图像之间,也无明显界限,物象有重叠现象,在较大画壁上常有多次作画痕迹。只有部分画面,各个物象的位置和形体尺寸事先经过一番安排……

4.再谱深度学习寓岩画新意

“走读岩画”是一场穿越万年的研学旅行体验,1000余名学生,在五一小长假开启了一场深度的慢节奏研学游。他们或穿梭于银川世界岩画馆(中国唯一的岩画专题博物馆,也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岩画博物馆,集中展示了全世界30个国家、200多个岩画点的精彩内容,精选了具有代表性的岩画图录、拓片、照片、实物和复制品)、银川韩美林艺术馆、研学基地,或在贺兰山岩画遗址区被誉为“中国蒙娜丽莎微笑”的太阳神岩画前,结合岩画特殊量身定制团契破冰小游戏,或沉迷于探秘与学习,或吟诵以贺兰山独有的祭祀文化和原始的古老礼仪为基础写就的《贺兰祭》,将贺兰山的古老民间传说、神话通过动态演绎进行实景再现,与同学们互动体验,还原远古人类的生活、狩猎、祈福祭祀场景等。

除国际岩画联展和“中国名片,大美岩画”杯儿童绘画作品大赛外,贺兰山岩画修学之旅系列活动、“博物馆探秘夜”贺兰山岩画“牵手看岩画,亲子好时光”亲子游、“石头上的花”——贺兰山岩画艺术修学活动等活动都为岩画课程提供了鲜活的舞台。

● 岩画课程之于学生开源视角

1.历史传承视角

中石器和新石器时代气候由严寒转向温暖,先民们勇敢地适应着自然环境的变化;在生产方式进步、社会结构变革中,先民们历尽艰辛,有着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从打制石器到磨制石器再到陶器出现,从采集狩猎到原始农耕、畜牧业形成发展,从自然崇拜到宗教产生,人类生产方式、文化习俗、生活风貌亦随之改变。这些史前文明并没有随着社会的进步消散在历史的车轮之下,在新的生态环境、生产方式和思维观念中,岩画艺术应运而生,以石器作为工具,用粗犷、古朴、自然的石刻方法描绘、记录了当时的生产方式和生活内容,这些岩画走过春夏秋冬,经历风吹雨打,依旧鲜活而沉静地向我们讲述着曾见证的种种过往和故事,岩画群内容十分丰富,不同时期,不同生产方式、社会结构下,人们刻画的岩画内容、表现形式、核心思想亦不相同。

2.地理政治视角

世界岩画遗址中成千上万的绘画和雕刻,是史前时期狩猎社会的自然环境、人类生产生活和各类活动的一个特殊的证明。各种高质量岩画充分反映了狩猎采集社会的悠久传统及其与景观的互动,以及岩画发展中逐渐平面化、抽象化、符号化的演变过程。它们见证了人类文化进化的重要时期,为现今人类提供了史前人类生命的一幅非凡图景,为史前的社会经济现实提供了珍贵的艺术和文献证据,同时对历史学、艺术学、社会学和民族学等领域都有相当大的贡献。而地理位置、生态环境和群体文化差异导致欧洲各地岩画在发展进程中表现出不同的艺术特征,让我们能发现史前先民有趣的生活场景,能感受到岩画艺术独特的价值和无尽的魅力,能在繁多的岩画遗址中窥探出一个精彩纷呈的大世界。

3.人文非遗视角

根据第3次全国文物普查数据可知,目前我国共发现1227處岩画遗址;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全世界现存原始艺术品中岩画占99%。岩画是我们今天见到的人类数万年前遗留下来的时间最早、数量最多的图像。人们在研究图像学时往往拿岩壁上的岩画作为研究对象。岩画极大地发展了人类利用图形来把握和表达世界的能力,也以一系列图形建立了人类对这个世界进行表述的一个又一个文化系统。登录《世界遗产名录》的有中国崇左市的花山岩画、南欧伊比利亚半岛地中海盆地的岩画、卡尔卡莫尼卡谷地岩画和北欧的阿尔塔岩画遗址。而宁夏早在2011年就正式颁布了《宁夏回族自治区岩画保护条例》,明确界定:本条例所称岩画,是指由古代人类在岩石上凿刻、磨刻、使用颜料绘制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图形、文字、符号的总称。岩画保护应当坚持原地保护、适度开放、科学管理、合理利用的原则,保持岩画自然生态和历史风貌的完整性。

4.内涵创意视角

一方面,岩画题材走进中小学,它形象直观的艺术属性与孩童时代的记忆,会形成更多的共鸣。我们设想,主动延伸这样的交流符号和艺术本能,在儿童绘本语言、艺术哲学渗透、多元模式嫁接、外延技术视角等方面,都有深度挖掘的空间。

另一方面,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也有助于生本的岩画课程的多元涉足与拓展。例如,相对于岩画保护技术话题,有效运用最先进的技术手段和配方,运用物理、化学方法以及资源的数字化来对岩画进行技术保护课题;利用3D GIS识别和保护岩画的具体实践;根据“名录”等大数据编制大容量信息地图;3D增材打印技术、激光雕刻技术对岩画题材的再创作等。空间巨大。

● 岩画课程的世界纵横向网络

1.岩画:“申遗非遗”不朽文明双料见证

起源于旧石器时代的岩画文化艺术,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共同现象,同时又有源与流的不同,很多岩画点、岩画块、岩画线、岩画带及其大区域都有内在的联系,体现了不同时期迁徙人群留存的社会生活片段;岩画应该是史前与部落艺术的一个组成部分,应该具备历史学或视觉艺术的一般性规律,具有能够沟通美学与人类学这些主要学科的概念。作为人类的一种认知与精神传达的途径,它需要考古学与人类学的背景,这是人文学科的组成部分。由于岩画遍布全球,我们可以通过岩画知晓全球不同地区、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神话传说、信仰仪式、风俗人情。岩画资源与有文字的历史时期不同的是,它的“档案”是图像,而且这种视觉图像艺术是“无国界”的,艺术图形不仅能让不同民族、不同人种的人们理解情感与思想,还能够让不同时代的人们彼此交流感情,获得美好的享受。

2.岩画:“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沟通印记

“岩画是全球最早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最早的文明结晶和文化符号,也是相互沟通的历史印记。”(中国岩画学会会长王建平)岩画作为人类共同的母语,是没有国界民族之分的。岩画应发挥文化主导作用,助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与发展。岩画遗产遍及五大洲,覆盖了“一带一路”沿线三分之二的国家,虽地域、民族、宗教信仰各不相同,但追溯人类文明起源与对话,是共同目标。恰好处在古丝路交通孔道上的贺兰山岩画在分布和内容研究上充分说明,宁夏曾经、现在也依然是欧亚大草原文化链条中的重要环节。

3.岩画:“文化板块”民族迁徙特殊走廊

贺兰山岩画是北方草原文化的典型代表,也是北方草原民族东西迁徙、南北移动的集结点,它在历史上的东西传播作用不可忽视,宁夏是中国古代北方民族东西迁徙的特殊走廊,又是中国古人类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距今4万多年的水洞沟人生活遗址,是目前国内发现的最早的晚期智人活动遗址。此后,从旧石器时代直到新石器时代不断叠加,使古代的水洞沟人可能与岩画产生了一定的联系。由此也出现了一个历史之谜:水洞沟人从哪里来?他们是否在贺兰山开凿岩画?他们又到哪里去了?是向阴山以东迁徙进入山西、东北,还是向西迁入河西走廊、新疆、中亚、西亚一带?沿途留下的记录社会生活的岩画,将是破解这些谜团的钥匙,也是研究丝绸之路沿线人类早期沟通迁徙的“文献”。

4.岩画:“靓丽风景”支撑全球田野课程

这里的“全球性”,不仅是指在岩画研究空间范围内的全球眼光与建构框架,而且包括全球原初语言的思维逻辑基础。全球性可分为若干个层面:第一是指地理及空间范畴上岩画分布的全球性;第二是指思维模式与传达上原初语言的全球性;第三是指底层理论支持上的单一人类起源说。越是早期的岩画语言,全球性就越明显。在距今至少4万年的旧石器时代,全球岩画思维逻辑原型就已经形成,这种思维逻辑与语言结构随着人类的迁徙而不断向全球迁徙,并通过岩画表达,使这个原初语言能够传遍世界。越是后期的岩画语言,越可能是地方文化的产物,即“方言性”更加突出。

限于课程开发的时间尚短,也顾忌课程脉络的复杂,我们还没有最终确认对课程评估、评测体系的量表设计。这里,也呼吁全国乃至世界有识之士,以及形成了岩画校本课程的学校机构,能联合在一起,形成板块碰撞和资源联动,并共襄课程评测框架规划。

猜你喜欢

岩画人类课程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观岩画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人类第一杀手
岩画诗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谁变成了人类?
人类正在消灭自然
阴山岩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