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怎能如此“智慧”?
2018-08-23魏宁
魏宁
最近,关于“智慧教育”的新闻不断。不少先进的智慧教学系统陆续进入学校的教育实践中,而其中引发最多争议的就是浙江某校启用的国内首个“智慧课堂行为管理系统”。该系统通过安装在教室里的组合摄像头定时捕捉学生们的面部表情和动作,在课堂上,摄像头每隔30秒就会对学生进行一次“刷脸”匹配。后臺的“智慧课堂行为管理系统”则将学生的表情自动划分为高兴、反感、难过、害怕、惊讶、愤怒和中性7种,将学生的动作自动划分为阅读、书写、听讲、起立、举手和趴桌子6种。在系统统计后,生成学生的课堂专注度数据,然后将结果反馈给教师。当学生的负面表现达到一定分值,系统就会提醒任课教师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
如果站在智慧教育研究的角度,“智慧课堂行为管理”显然是一个值得探索、研究的课题。比如,学生的表情、动作与学习状态之间的关联,学生外在的表情、动作与学生真实心理之间的关系等。这类问题不仅是纯粹的技术问题,更涉及复杂的人类心理、生理问题,其结论绝不会是简单的、单值对应的。即使在人工智能、人工情感研究深入的今天,仍然有很多悬而未决的问题。
但当我们急于把这类研究成果作为产品拿到真实的教学环境中去尝试时,恐怕就会出现意想不到的问题。姑且不论人工智能、人工情感对于学生表情、动作的识别及其意义匹配是否到了精确的程度,单单就说在摄像头下,学生的表情、动作究竟有几分真实、几分表演,恐怕就难以说清楚。更何况,如果在这套“智慧课堂行为管理系统”的管理下,课堂教学效果明显提升,那么,究竟是说明教师的教学能力提高了呢?还是学生在这套系统下的表现更自觉了呢?如果是后者,这样的系统对教师教学改进的正面意义又何在呢?
其实,在几年前,就有类似工具应用于课堂的报道。一些学生的日记披露出了孩子们的心态:“我在教室里写日记要先确认一下,摄像头有没有对着自己。”“平时课外活动时间会和小伙伴在班级里聊天,现在不敢大声说话了……那种感觉就像聊天时旁边有个打小报告的同学,摄像头就充当了这个角色。”就如同这次有不少网友发出的感慨:“幸亏自己早就毕业了,否则赶上如此智慧系统,真不知该如何是好。”
智慧教育当然是未来教育的重要方向,但鉴于智慧教育的科学严密性和极端复杂性,在发展、实践智慧教育的过程中,必须研究为先,循序渐进。而这个“序”就是要遵循先易后难的应用原则。在智慧教育的基础研究中,认知领域显然要易于情感领域。基于此,我们的智慧教育实践不妨先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入手,让人工智能首先在教学领域大展拳脚。正如《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中提及的若干智慧教育实践方向:在线智能教室、智能实验室、智能教学助手、教育机器人、智能学伴等,不难看出,它们所指向的都是与教学相关的领域,而回避了更为敏感的针对人的管理。在人工智能、人工情感的相关理论研究尚未取得学术界共识的情况下,我们对涉及学生心理、生理、情绪、情感的任何技术应用都要持慎之又慎的态度,切莫让智慧教育还未大放光彩就广受非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