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例谈上好一节初中信息技术课的关键要素

2018-08-23周玉娟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8年13期
关键词:目标教学策略信息技术

周玉娟

如何上好初中信息技术课?如何使信息技术课堂变得生动有趣,让学生爱上信息技术课呢?这是每一位初中信息技术教师都要面对和思考的问题。要上好一节初中信息技术课,需要教师把枯燥的知识、技能有效地融入到快乐的活动中,使学生由消极被动的学习转为积极主动的学习。下面,我就结合具体实际案例谈谈上好一节初中信息技术课的关键要素。

● 心中有方向:目标要具体

要上好一节课首先一定要解决“教什么”的问题,将教什么具体化就变为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设计教学过程的依据,是上课的出发点,也是进行课堂教学的终极归宿。从学情分析到教学内容分析,都是为产生教学目标而做的。教学策略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而采取的方法和策略,教学评价是考查教学目标实现的程度。因此,教学目标是上好一节课的灵魂,统领教学设计的全过程。但许多初中信息技术教师恰恰忽略了教学目标的设计,而直接关注具体教学内容,结果导致教学活动盲动和无效。

教学目标通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展现:(1)“知识与技能”目标一般用学会、了解、理解、掌握、认识、初步形成等词语来描述,内容大多是学科知识、经验和技能等。(2)“过程与方法”目标中的“过程”是指学生探究、实践、思考等的过程,“方法”是指能运用已有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及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过程与方法”目标带有很强的课堂生成性。教师要对实施教学的整个进程做好构想和设计,要动态地去思考课堂上预期的教学对象的活动、教师主导的思维取向、学生要建构的能力分类,以及对课堂上涉及的具体过程与结果的逻辑表象进行精确的描述。例如,在某个信息技术课中有一个目标设定得比较好:“体验设计的过程,学会选择不同的方法和材料并做出符合技术要求和性能规格的设计方案,提高实践和创造能力。”从这个目标的描述中可以看出其中的三个动态内容:一是参与设计,二是根据要求运用和学会运用方法完成方案,三是达到实践力和创造力的提高。(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重在体验与感受,在过程中体验,在体验中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只有当“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得到实现时,才能更好地促进整个目标的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相互作用,它们是紧密联系、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的。

● 脑中有方法:策略要有效

有了方向,就要想出办法来达成目标。我们可以采取多样化的教学策略来达成教学目标。信息技术学科大部分教学内容都是针对技术的学习。很多信息技术教师采取的教学策略仍是单一的讲授式,学生的学习更像是软件产品说明书式的学习,课堂过于呆板,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同的教学策略有不同的优势,但也各有缺陷,信息技术教师运用时要尽量利用优势,克服劣势,充分发挥其教育教学的积极功能。

我以两个例子来谈谈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策略的有效选取:(1)《动画信息的简单加工》教学策略。本节课采用抛锚式教学策略,运用任务驱动、自主探究、小组合作、评价反馈及总结的方式完成教学目标。为了让学生在一个课时中学会使用一个新的软件来制作动画,教师运用先行组织者策略,通过插入知识引导,把技术先期移植进学生的认知结构中,这样有利于学生进行自主创作。(2)《信息价值的判断》教学策略。本节课是一节理论学习课。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设计了“信息鉴宝”活动,以情境设置和主题任务组织教学,让学生在活动中开展合作及探究式学习。教师用源于学生生活的实际情境,使原本抽象的理论知识变为学生易于接受的内容,让学生在活动中实现知识内化。同时,教师通过组内分工及组间竞赛活动的开展,实现学生交流能力和合作能力的提高。两个教学策略都可以看出,所有的计划都是为实现目标而做的。第一个策略借鉴了前人总结的策略,第二个策略完全是教师自己的安排。通过对两个课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一堂课中可以运用多个不同的教学策略来实现教学目标。

● 手上有任务:动机要驱动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策略是任务驱动教学法。长期的教学实践证明,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适合信息技术学科特点的教学策略。任务驱动教学法将任务作为明线,将对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作为暗线,将最终的信息素养养成当成最终的目的。任务驱动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获得清晰的思路和方法,掌握知识的脉络,从而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运用信息技术处理信息的能力。那么,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到底应该如何设置“任务”呢?我认为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任务的设计要明确、合理、科学,将所要传授的各个知识点蕴含于各个任务中,将每一个学习模块的内容分解为一个个容易掌握的“任务”,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去探索和学习,从而让学生拥有真正的学习主动权。(2)“任务”的设计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能力、操作基础等,要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地进行。(3)任务要有层次,要考虑学生之间操作能力的差异。

下面,我以三个具体案例说明如何设置任务。(1)在学习电子信箱的使用时,教师对电子信箱的工作原理做了简单的介绍,告诉学生哪些网站提供免费电子信箱,告诉学生教师的电子信箱地址。然后要求学生用自己的信箱给教师发一封电子邮件。学生根据教师给他们提供的支持材料,经过阅读教材、互相讨论等,圆满地完成了任务。(2)在讲授“在Word中插入图片,对图片进行设置”时,教师给出几個关键字——插入、图片、剪贴画、图片格式、版式,要求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进行操作,看谁最早完成。然后,学生就开始自己上机操作。当有某位学生成功插入图片后教师就不止一遍地大声喊某某已经成功地插入了图片,这样不断刺激后面还没有成功的学生,“驱使”他们去通过各种方法来完成这个“任务”。最后,一节课下来全班90%的学生都能够成功地插入图片并设置好图片格式。(3)在学习《制作小海报》时,教师先向学生展示几个制作好的海报——“任务”,然后把这个“综合性”任务分解为几个小任务,把涉及到的知识点(如文字的修饰,文本框、图片和自选图形的使用等知识、方法及技能)蕴含到各个小任务中,在完成自己的主题任务中达到学习的目的。

● 眼中有学生:主体要尊重

上好一节信息技术课,不能仅仅关注技术操作,而是要眼中有学生,充分地尊重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信息技术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状态、发展规律等调节教学顺序,并做出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要给学生创造一个相对自由的学习情境。教师把着眼点放在学生身上,先布局安排学生在这节课的时间序列中应有的多个活动环节,如阅读教材、操作、讨论、倾听、汇报、展示作品、小组活动、交流辩论等,同时确定好每个环节需要的时间周期。然后,教师以学生活动环节为纲,从环节的需要出发来科学合理地充实教学的各种要素,如教师的活动、媒体的介入、情境创设的设计与安排、评价反馈的设计与安排等,这样做的好处是不仅容易实现过程的设计,而且主体意识更容易得到体现。

眼中有学生就要时刻关注课堂上的动态生成。因为,无论教学设计多么完美,无论课前准备多么充分,都可能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情况。例如,有的学生会提出不同的疑问,操作出现不同的结果等,这时教师是对学生的疑问和操作结果置之不理还是直接给予说明,或是引导学生一同将这种情况解决,最终引领回课堂的教学内容中来?我认为,学生提出疑问或出现不同的操作结果都是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的结果,教师应给予鼓励,这正是所谓的课堂动态生成。课堂动态生成越多,说明学生主动思考的问题越多。只要教师能够及时抓住,恰当地引导和处理动态生成问题,就能够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使他们能更有效地投入到主动学习的过程中。真正的课堂是属于学生的,是学生主动思考与发现、探究与反思的场所,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思维波动,捕捉学生出现的问题,分析问题的实质,引导学生思考的方向。

教学是一门艺术,课堂教学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而重视反思、及时反思、深入反思、有效反思,是教师成长的不竭动力,是教师不断超越自我、提升自我的必由之路,更是上好一节信息技术课的根本保证。

猜你喜欢

目标教学策略信息技术
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思考
巧学信息技术课程
浅谈初中信息技术项目式学习教改实践
高中化学反应原理学习难点及教学策略研究
巧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效率
统编本初中文言文选文变化及教学策略
初中数学绝对值概念教学策略
关于提高小学生识字实效的教学策略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