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索高中历史学科素养的培养方式

2018-08-23王秀英

东方教育 2018年22期
关键词:学科素养历史教学高中

王秀英

摘要:素质教育是时代发展的产物,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需要,也是基础教育的必由之路。新的历史时期,世界范围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竞争对历史教学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培养学生历史学科素养成为教育的重中之重。尤其对于高中历史教学而言,其作为一门人文性的学科,培养学生历史学科素养更为重要。为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不仅要注重学生历史知识的传授,而且还要给予学生有效的指导,帮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历史发展进程和发展规律,培养学生历史思维品质和能力,以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才能更加充分的体现高中历史的育人价值。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学科素养;培养

一、高中学生需要具备的历史学科素养

1.历史知识与历史思维

对于一般高中学生来讲,学习历史最重要的一项工具就是历史教材,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掌握基础性知识体系。在此基础上,适量阅读历史书籍,观看与历史有关的电视节目,拓宽历史视野。但是只是知道历史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更需要对历史的理解,将对史事的叙述提升为理解其意义的理性认识和情感取向。因此教师在进行教育的过程中,更应该注重对学生历史思维的培养和锻炼。

2.跨学科知识储备与运用能力

历史包罗万象,要想学好历史学科,不但要求学生掌握丰富的历史知识,更要具备跨学科学习的能力,比如文学、地理、科技、艺术等学科都要有所涉及。例如我们学习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就需要借助《论语》等著作了解孔子的思想主张。我们了解文学艺术的发展史,就需要一定的文学知识储备和艺术鉴赏能力。“腹有诗书气自华”,而不能“书到用时方恨少”。历史的考查已不再是知识为本,也越来越注重知识的理解和综合运用。

3.情感态度与历史价值观

我们为什么学习历史?这是每位国民,尤其是历史老师一直在思考和追问的难题。“人之初,性本善。”从人的发展角度来讲,追溯历史的过程也就是追求真、善、美的过程,我们能够从这个过程当中汲取智慧,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形成历史情怀和国家认同,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课改背景下,落实以德树人、形成合格公民应具备的核心素养是历史教育的根本任务。

二、培养高中学生历史学科素养的有效方式

1.丰富与夯实历史知识,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

教材作为学生学习历史最直接的方式,不仅是学生直接接触到历史资源的途径,同时由于历史教材掌握着丰富的历史史料,也能满足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基本需求。因此在这种前提下,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更应该将教学内容和教材中知识相连接,进行有效地整合,帮助学生夯实基础知识,并要求学生能够熟练地掌握并且运用。比如在讲述1937年抗日战争的时候,教师就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等教学方式,向学生展示一些真实的历史照片,引导学生更直观的感受抗日战争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带来的重要影响。

2.改革教学模式,拓展教学空间,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

历史是一部活生生的社会教科书,历史教学也应讲求灵活生动,而不该“教死书、死教书”;学习历史同样不能“学死书、死学书”。因此,教师应当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教学过程中的启发和引导,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不断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自觉探究的精神和能力。例如在教学“文化大革命”时,笔者改变传统讲法,在学生充分预习基础之上,精心设计了系列探究题:“文化大革命”发生的历史背景和原因是什么?它的导火线、标志、纲领及领导机构是什么?发展中的标志性事件有哪些?一月革命、二月抗争体现了什么?知青上山下乡和革命干部下放形成了什么样的后果?通过链条式的问题牵引,引导学生的思维逐层深入,自觉主动地参与到探究活动之中,并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文化大革命”不是偶然发生的事件,而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这场史无前例的十年浩劫对我国后来很长一段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极大破坏,对我党、国家和人民帶来的教训也是无比深刻的。在此基础上,笔者还注重对其中思维难点的适当点拨,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持续发展。

3联系实际,感悟历史,使学科素养得以升华

“历史是凝固的现实,现实是流动的历史”。历史学科学习的最高素养是以史为鉴、学以致用。而新课程改革的重大进步就是强调了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这是认知的人格目标,即学生的有效发展是历史教学根本的宗旨。因此,对历史的感悟应是学生在汲取历史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从内心达到“知、行、意”的完美结合。如在教学《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时,在介绍完儒家、道家、法家和墨家相关知识后,我设置了时空转换环节:春秋战国时期的这些学说还有没有现实意义?学生众说纷纭,大致分为正反两方,并各自积极寻找证据,如正方提出,诸子百家的思想在今天大放异彩:儒家的“仁政”--以德治国、以人为本;法家的法治思想--依法治国(师指出春秋时期的法治与今天有所不同,今天的依法治国是强调法律的权威性,而法家鼓吹的法治实质是人治,这与其阶级属性有关);孔子的教育思想--全民教育、素质教育、职业教育等;墨家的兼爱、非攻、节俭--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反对战争、艰苦朴素……所以我们要大力发扬这些学说。反方则提出,这些思想都已经过去了2000多年,已经和现实脱轨,如儒家--恢复周礼,强调下级对上级的绝对服从;法家--强调君主集权,夸大法律作用,轻罪重罚;道家--过于消极,忽视主观能动性作用等。在引导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我又问:这两方是不是完全对立的呢?我们应该如何对待这些思想学说呢?又准备怎样付诸行动呢?学生在讨论后逐步提出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如积极加强个人道德修养,注重社会责任,响应国家的低碳号召,节约每一滴水、每一度电、每一张纸,积极维护国家利益,坚决与社会不良习气作斗争等等。

这样,通过正反双方的辩论强化了学生对本课内容的理解,并使本课的内容得以升华,而这一过程也使学生真正做到理论与实际相联系,从而使学科素养得以升华。

参考文献:

[1]王磊.学科能力构成及其表现研究[J].教育研究,2016(9).

[2]马秀谊.基于普通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考试研究[J].历史教学,2017(05).

猜你喜欢

学科素养历史教学高中
从历史文物古迹到架构学科活动的探讨
教师学科素养及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养探究
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论历史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理念的应用
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
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高中政治课中的分层导学探讨
理顺高中政治课堂问题教学流程研究
高中学校“三心素养特色德育”实施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