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与话语权的重塑
2018-08-23赵倩雯
赵倩雯
摘要:“互联网+”时代,随着媒介信息技术的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权在话语主体、话语内容、话语媒介等方面产生巨大的变化,生发出一系列新挑战、新变化、新情况,逐渐演变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亟待解决的新问题。
关键词: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困境;话语权重塑
2016年12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当前,各行各业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进行深度融合,催生出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互联网+”的模式提升了全社會的创新力和生产力,也改变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舆论场域,其构建的不同以往的知识环境和思想环境,一方面拓宽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让师生间的沟通交流、信息共享变得更加便捷,另一方面却也在冲击着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在新形势下做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权成为教育工作者们亟待思考与解决的问题。
一、“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变迁
“互联网+”背景下,新媒体技术迅猛发展,其开放的、及时的、便捷的特点,在某种程度上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资源和范式,延伸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边界,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产生了某些变迁表征。
(一)去中心化传播的话语主体变迁
所谓的去中心化传播,从字面意思不难看出,“互联网+”时代内容不再由特定的某个人或者某个群体产生,而是通过技术赋权将话语权从原先的精英阶级手中下放到了所有的草根阶级,新型的网络内容成为权级平等的所有网民共同参与、共同创造的结果。这一迅猛的发展对于传统媒体以及其背后所代表的的精英阶级而言可以说是冲击巨大,通过特朗普的美国总统竞选之路便可见端倪。在我国,高校作为新时期意识形态建设的前沿阵地,肩负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置身“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新媒体的去中心化传播激活了大学生话语权意识,网络平台平等自由的双向互动模式调动了大学生的积极性,一时间“众声喧哗”。
(二)海量共享传播的话语内容变迁
所谓的海量共享传播,从字面意思不难看出,“互联网+”时代信息的传播通过新型的技术手段达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开放性与交互性,一方面各类信息通过网络呈现出井喷的态势向受众“奔涌”而来,另一方面由于人人都是传声筒,因此信息会在各传播主体之间分享传播。这一特点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海量共享传播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传统教育的“传道受业解惑”模式,大学生们利用网络也可以接收某种程度的教育资讯并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内容由原先单一的、传统的转变为了现如今“互联网+”时代的多元的、新型的模式。
(三)多点互动传播的话语媒介变迁
所谓的多点互动传播,从字面意思不难看出,“互联网+”时代的传播不再局限于某个单一的传播接触点,而是利用现代通讯技术转变成了多点对多点的传播。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普及,融媒体平台将电脑、电视、电话、游戏机等媒介性能进行整合,对受众信息获取习惯与其关注的内容进行大数据分析,特定的信息针对特定的用户,形成一种双向的个人化传播。对于高校而言,传播的技术的更新换代,为大学生们打破了时空的限制,拓展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渠道,不断提高表达的自由度,促进双向的交流。
二、“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困境
正如前文所提到的那样,“互联网+”时代所产生的这种平等共生的话语关系与交流范式,推动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但毋庸置疑的是网络传播的扩散性、隐匿性、便携性、及时性等特点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建构带来了不同以往的困境。
(一)传统话语主体地位消解
长久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作为教育主体,凭借自身的优势牢牢掌握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话语权,而大学生作为受教育者,单纯地接收着各种来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传授的知识和信息。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这种“自上而下”的灌输方式很显然受到了强烈的冲击,传统话语主体地位在大学生们与新媒体的各种双向互动中被逐渐消解。
(二)传统话语内容吸引力削弱
长久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浓厚的政治色彩与意识形态性,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话语内容的刻板性、教条性和政治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作为传播过程中的“把关人”,严格过滤大学生获取知识的信息资源,将符合价值标准与导向的内容输送给大学生。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这种把关方式在海量多元的信息面前显得捉襟见肘,同时网络传播中针对性强、感染力强、形式丰富、教育效果好的内容严重削弱传统话语内容的吸引力。
(三)传统话语媒介无法满足需求
长久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场域较为局限在课堂上、书本里,在一定程度上无法满足大学生旺盛的好奇心与求知欲。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技术和移动终端的迅猛发展,使得拥有快速接收新鲜事物能力的大学生成为新媒体的爱好者和追随者。事实上,近年来高校的新媒体平台层出不穷,通过QQ、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极大便利了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需求在网络的隐匿性、自由化以及监管难度大的现在面前面前还是显得极具挑战。
三、“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重塑的路径探析
面对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新变化、新情况、新问题,教育工作者们应该掌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新思路、新规律、新方法,通过与时俱进的改革,重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发展。
(一)重塑思想政治教育育人角色,实现话语权平等
在当前“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建立起传统话语权主客体即教师与学生之间平等的话语权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新形势下应该秉持的基本理念。具体说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首先要完成自身观念的转变,即由原先的传授主导者变为如今的讨论参与者。在保证基本教学任务正常完成的前提下,积极鼓励学生提出质疑,更多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积极性,通过从旁的引导在师生间形成讨论。总而言之,“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通过重塑思想政治教育育人角色,在师生之间形成平等的对话氛围,切实保证所有人都具有平等的话语权。
(二)重塑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结构,增强话语吸引力
在当前“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陈规刻板的话语体系很显然已经无法适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发展。正确把握时代脉搏,积极革新课堂内外话语形式与内容,尊重学生的心理需求,理解学生的思想变化,才是重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基本落脚点。具体说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首先是要和学生一起感受时代的变化以及从中衍生出来的新鲜事物,在共情中,不断提升自己学习网络文化的能力,然后积极利用网络用语等一系列年轻人感兴趣的话题,带领他们深刻领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引导他们在海量多元的网络信息面前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提高网络文化素养。总而言之,“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通过重塑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结构,用学生能够接受的方式阐释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观念,不断增强话语内容的吸引力与影响力。
(三)重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平台,占领话语新高地
在当前“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充分认识到新媒体已经在课堂内外搭建了巨大的舆论战场,严重冲击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话语平台,因此重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平台,利用网络媒体提升教学效果,占领话语新高地,成为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力手段。具体来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首先要增强自身利用网络技术的能力,通过新颖的多媒体形式为学生打造新的互动交流平台,在课堂内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引导正确的舆论导向,实现虚拟空间的“全员育人”。其次要在课堂外构建全新的信息交流共享平台,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通过开通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等社交媒体,重视学生虚拟化生存,运用互联网思维打破师生之前的沟通交流阻碍,结合网络热点设置讨论议程,真正实现师生双向互动零障碍。
伴随着“互联网+”的时代背景,全新的媒体信息技术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焕然一新的发展,同时也使其面临着纷繁复杂的新问题,教学話语权的变化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传统的主体地位与优势受到很大冲击。因此,为了进一步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质量,对于新形势下的话语权研究还需要继续深入与加强。
参考文献:
[1]骆郁廷,史姗姗.“三喻文化”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多维透视[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
[2]胡玮,马静.“微时代”对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负面影响及对策研究 [J].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4(5).
[3]杨永志,吴佩芬.互联网条件下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研究[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