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生课余体育锻炼共同体构建的实践与研究

2018-08-23王世华

东方教育 2018年15期
关键词:初中生

王世华

摘要:本文对如何利用学生的课余体育锻炼,解决学生体质下降,提高锻炼实效等问题进行了实践研究。研究表明,在初中阶段构建课余体育锻炼共同体,能有效地保证学生参与锻炼的时间,发展学生的锻炼动机,对提高学生大课间活动、活动课、课余训练、校外体育锻炼等方面锻炼效果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初中生;课余体育锻炼;锻炼共同体

近几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学校体育事业也得到了飞速发展,其教育地位也日益突现。但当前学生的体质健康现状却不容乐观,据调查中学生的体质状况在近15年来一直处于下降水平。国家体育总局公布的2005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结果显示:学生的身高、体重、胸围等身体形态指标尽管有些增长,但肺活量水平、速度、力量、耐力等体能素质持续下降。[1]

一、研究方法与过程

1.研究方法

1.1文献资料法:查阅近几年有关课余体育锻炼和学习共同体构建方面的许多篇文献资料。

1.2问卷调查法:对随机抽取的学生100名发放问卷200份,第一次回收198份,有效问卷196份,有效率98%。第二次回收197份,有效问卷197份,有效率98.5%。

1.3访谈法:在课题研究启动初期抽取部分学生参加座谈,并进行跟踪访谈。

1.4数理统计法:根据需要对问卷和测试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2.研究过程

课余体育锻炼是指学生除在体育课以外的时间进行的身体练习活动。它主要包括大课间活动、活动课、课余训练、校外体育锻炼等各种组织形式和内容。

我们以更有利于学生愉快、有效地进行合作为前提。在学生自由组合和班主任与体育教师干预下构建学生课余体育锻炼共同体,根据学生性别、体育运动能力、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差异进行组合,每组 6——8名学生,使各锻炼共同体水平大体均衡。并明确本锻炼共同体的主要活动项目2——3个,标注该锻炼共同体的体育尖子和差生的特点,锻炼共同体内的师徒结对情况。课余体育锻炼共同体的确定以1个学期为准,这些成员在大课间、活动课(课外活动)及课余锻炼要在本组长组织下进行一些必要的身体锻炼与体育活动。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历经一年多的实践研究,学生的课余体育锻炼,特别是校外的体育锻炼,无论是参与时间、兴趣、参与率,还是锻炼效果均有较大改观。

2.1课余体育锻炼共同体有效地保证了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

2006年,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推行的阳光体育运动的核心就是保障每天的锻炼时间,时间保障是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首要前提。这些锻炼时间的保障使学生脸上露出了笑容,使学生体质的提高成为可能。经调查,在课余体育锻炼共同体形式下,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爱好、兴趣,有意识地参加不同的体育运动项目,[5]学生参与课余锻炼的动机向良性方向发展(见表1),“应付中考”而参与锻炼的比例较原来降低了近20个百分点,课余体育锻炼的动机逐渐转向“增强体质”和“获得技能”方向。学生的锻炼时间明显增多,锻炼1小时以上的比重由原来的47.96%上升至74.75%,而且在周末和放学后参加锻炼的学生比例明显提高,我校学生每天锻炼时间大多数大于1小时。

2.2课余体育锻炼共同体有利于系统整合学校体育工作的各因素。

课余体育锻炼共同体的实施,把我们与初中生有关的体育内容,如体育课、大课间活动、活动课和课余体育活动等等,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各个部分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大课间活动时间短,人数较多,组织难度相对大,而且锻炼效果不明显。课余体育锻炼共同体的开展,学生的自主性强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高了,使学生体育锻炼兴趣发展,使学生在大课间活动和活动课中有事可做,以小组为单位的小组活动,最大程度的避免了“出工不出力”的现象,同时组织起来比原来要容易的多,学生体质的提高成为必然。

课余体育锻炼是学校体育工作不可或缺的部分,也是课堂体育锻炼的延续和补充,是提高学生体能,培养学生思想、行为、道德、体育意识和兴趣的第二课堂。课余体育锻炼共同体把学生的课余体育锻炼的参与率提高到85%以上,这相比原来周末学生普遍睡懒觉、看电视要和谐多了,健康多了。

2.3提高了学校体育锻炼的实效性

通过课余体育锻炼共同体在我校的推进,一年来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有了较大提高。课题组在2013年9月对学生上报国家数据库体质健康部分数据进行统计,并于2014年6月对同样的体质数据进行测试统计,按统一的标准处理,结果表明各项指标均有较大提升3.4课余体育锻炼共同体使学生合作能力得到了的提高

通过共同锻炼,学生能进行有效的沟通,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使学生积极自觉地参加体育锻炼,以达到预期的研究目标。合作锻炼在处理优差生之间的关系上有其特殊的作用,为了使锻炼共同体取得好成绩,他们必须合作才能取得成功,因此,他们就和睦相处、相互帮助,为争取好成绩而共同努力,从而也提高了学生的集体意识与协作精神。我们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通过课余体育锻炼共同体的建设,各成員间产生了良性的心理干预,再加上教师对小组的合理要求,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培养了学生协作与正确对待对竞争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强化学生体育认识,形成自觉锻炼的习惯。

通过加强学生的体育锻炼,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起到积极作用,提高运动能力和认知水平,培养良好的情绪和意志品质,形成优良个性。

3、结论与思考

课余课余体育锻炼共同体的核心是学生自主学习与锻炼、它把与学生体育锻炼有关的各个环节结合成为一个有机整体。最终目标是实现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的自动化和健康水平的切实提高。课余课余体育锻炼共同体虽然在提高学生体质健康、优化学生参与锻炼的结构、学生合作能力养成等方面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但是教育组织形式是一个内涵丰富的专业术语,学术界对其实效性的认知往往不尽相同,特别是课余体育锻炼共同体各成员,在此组织形式下的有效参与锻炼的量化评估仍是一个难题;此外小组长的任务比较重,需要记录许多内容。这些都是我们需要继续探索的课题。

参考文献:

[1]孙林凤 浅析影响学生体质健康的因素及对策研究[J].才智. 20011.6

[2]刘光明等. 课堂学习共同体的构建[J]. 中国教育学刊. 2009.4

[3]周登嵩. 学校体育学[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

[4]肖钦广. 对广东省城镇中学女生课余体育锻炼状况的调查分析[J].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2005.6

[5]于鹤.李政. 初中生课余体育活动组织模式的研究[J].体育世界. 2014.2

猜你喜欢

初中生
基于微课初中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
巧设体验活动,助力大孩初中生成长
“三层七法”:提高初中生三级蛙跳能力的实践研究
巧借数学思想提升初中生解题能力
省考背景下初中生地理识记能力提高的策略探讨
巧用地图培养初中生史料实证意识——以《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为例
省考背景下初中生地理识记能力提高的策略探讨
“一例多境”培育初中生法治意识
初中生阅读能力的培养途径
浅谈如何有效地学习初中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