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贫困治理路径研究

2018-08-23张丽芳谭建平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8年17期
关键词:乡村振兴

张丽芳 谭建平

[提要] 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指导思想,而乡村振兴实现的起点和前提是解决农村贫困问题。农村贫困治理的效率和质量影响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落实。因此,我国农村贫困治理选择哪种路径,对于提高农村贫困治理效率和质量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在乡村振兴战略视角下,详细阐述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村贫困治理的内在契合,分析当前农村贫困治理现状,从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方面提出有效治理农村贫困的路径,为落实乡村振兴战略进行探索。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村贫困治理;路径

中图分类号:C913.7 文献标识码:A

一、农村贫困治理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在契合

党的十九大将精准脱贫列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三大攻坚战之一,面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新机遇,农村的贫困治理必须以乡村振兴战略为指导。

(一)农村贫困治理的质量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提供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各项事业迅速发展,农村贫困现状得到很大的改善。目前,农村贫困治理必须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特色农产品深加工,形成了极具特色的农村产业结构;着力实施健康扶贫、教育扶贫、异地搬迁等,致力农村生态发展、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动着农村政治、文化的综合发展。这些贫困治理措施取得很大成效,截至2017年底,我国农村6,000多万贫困人口摆脱贫困,这为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打下了基础。

(二)乡村振兴战略为农村贫困治理提供指导。乡村振兴战略对乡村发展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即“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乡村振兴战略主要想在推进工农现代化建设的同时,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推动城乡同步迈向现代化。构建良好的城乡关系,建设美丽乡村,是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也为农村贫困治理提供了指导和方向。

(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村贫困治理相融相促。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农村贫困治理取得决定性进展。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未来贫困治理将更加注重提升贫困治理的质量和效率,首次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四个“优先”,印证了乡村振兴战略是从根本上解决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重要举措。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村贫困治理相辅相成,前者重在设计规划层面,后者重在具体施策层面,两者相融相促。

二、乡村振兴战略下我国农村贫困治理现状

十八大以来,我国农村贫困人口规模不断减少,但在我国农村贫困治理实践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相对贫困问题依然存在。截至2017年末,全国农村贫困人口从2015年5,575万人减少至3,046万人,累计减少2,000多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2.6个百分点。农村绝对贫困人口数量大幅度下降,然而各种生产生活消费支出也随之增长,特别是教育和医疗费用。城乡收入差距大,农村贫困更多地表现为农民增收放缓和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所带来的相对贫困。第一,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加大;第二,农村内部贫富差距逐步拉大。此外,随着我国农村贫困问题的改善,我国农村呈现出新的贫困问题,包括生态、教育、医疗等不断增长的需求无法被满足。

(二)脱贫人口返贫现象依然无法避免。十八大以来,我国农村贫困人口虽然暂时脱离了绝对贫困,但由于贫困人口大部分处于位于经济落后的偏远地区,交通设施落后、医疗和保障体系不完善,脱贫人口返贫现象依然无法避免。贫困群体的教育文化程度与脱贫致富能力是一种正比例关系,虽然目前我国通过一系列的优惠政策提高了农村贫困人口的整体教育水平,但我国农村贫困人口的教育文化程度依然偏低。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贫困农户参与市场竞争和自我发展的能力,返贫现象对于贫困人口来说,不仅是经济打击,而且是精神上的挫伤,湮灭了贫困人口的脱贫意志和自信。

(三)部分贫困户思想转变难度较大。目前,部分贫困户脱贫难度较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部分群众的脱贫积极性不高,甚至有的贫困户不愿意脱贫。其中不愿意脱贫的主要有三个原因:自身脱贫致富能力不足,思想不积极,会出现一些“扶不起”现象。特别是部分年龄较大的、文化素质偏低、生产能力偏弱的贫困人口,存在“等、靠、要”的错误思想;第二,剩下的未脱贫群众大都位于经济落后的偏远地区,客观环境在一定程度上给部分贫困户的思想转变带来了阻碍。

(四)贫困人口完全脱贫动力不足。由于我国“救济式”扶贫模式的作用,使一部分贫困人口缺乏主动脱贫发展的积极性。后来,在扶贫开发式治贫模式的促进下,使得这种被动扶贫现象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部分地区的被动扶贫现象依然存在。在当前阶段,这种脱贫主动性不足现象,一方面是由于以政府为主导的扶贫模式,片面强调发挥政府的力量扶持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这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内生动力,使贫困人口对政府产生了很大的依赖性;另一方面由于贫困地区教育水平的落后,造成贫困人口观念的落后,缺乏知识、技能和自我发展能力,最终导致缺乏脱贫致富的主动性。

三、乡村振兴视角下我国农村贫困治理路径

按照国家战略要求,积极探索我国农村贫困治理的有效途径,从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方面提出农村贫困治理的路径,为农村摆脱贫困提供具体措施。

(一)注重发展特色产业,多种贫困治理方式并重。乡村振兴战略提出要夯實产业基础,这是农村贫困治理的治本之策。发展产业必须围绕当地特色产业,延长产业链,实现特色农产品深加工。发展特色产业,要在特色产业选择、经营销售方式以及贫困人口收益上做到精准,加快实现特色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和销售体系的一体化。因此,乡村贫困治理的重要方式之一就是注重发展特色产业,同时注重易地搬迁、生态保护、教育培训、社会保障兜底等政策保障。

(二)加大贫困地区教育力度,培养一批脱贫致富的优秀人才。人才是农村贫困治理的引领力量,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加强对贫困地区的教育和培训,提高农村贫困地区技术人才的综合素质。首先,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教育投入,重视对少数民族优秀人才的培养,提高当地整体教育文化水平;其次,推动人才本土化发展,优化本土人才培养结构,充分发挥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基础性作用,激发脱贫攻坚的人才动力;最后,制定人才回归本土的激励政策,优化生活环境,尽量扫除本土人才回归的障碍。

(三)振兴乡村文化,培育贫困治理的内生动能。先进的乡村文化包括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是乡村振兴战略实现的重要因素。因此,在乡村振兴战略下,我们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加强乡村思想道德建设和公共文化建设,通过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弘扬优良家风家教文化等,铸造贫困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意志。以文化建设增强主体性和责任感,形成邻里互帮互助的友好关系,提升乡村的凝聚力,为乡村贫困治理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和良好的文化氛围。

(四)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走生态优先的贫困治理道路。党的十八大提出要“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就是在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过程中,以发展成果共享为目标,兼顾公平、公正,突出发展的可持续性。这种可持续的发展理念对于我国农村贫困治理具有重要意义。在当前农村的贫困治理过程中,可以通过建设重大生态工程,加大生态补偿力度,创新生态扶贫方式,推动贫困地区贫困治理与生态保护相协调。使贫困人口在扶贫开发和生态保护中得到更多实惠,提升贫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五)完善组织建设,健全贫困治理体制。在乡村振兴战略下,不断完善组织建设,健全我国农村贫困治理体制,即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农村贫困治理体制。首先,政府必须转变观念,制定各类社会组织和企业参与贫困治理的优惠政策,积极鼓励社会组织和企业将履行社会责任与农村贫困治理的公益事业紧密结合;其次,要多开展企业帮扶、社会援助等多种社会力量参与扶贫;最后,加快贫困治理立法步骤,为贫困治理提供制度和法律的保障。

主要参考文献:

[1]李树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贫困问题及其治理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7.

[2]仇荀.马克思主义贫困理论及当代中国贫困治理实践研究[D].吉林大学,2016.

[3]刘振杰.以发展的新思维促进农村贫困治理[J].人口与发展,2014.20(2).

猜你喜欢

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安徽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探析
美丽乡村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乡村振兴:从衰落走向复兴的战略选择
乡村振兴战略的宏观思维
基层党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思考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抓手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