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传人竟是嘻哈少女,她的时光“有戏”
2018-08-23陈全忠
陈全忠
说起戏曲,总让人觉得“遥远”。它在剧院里灯光如昼的舞台上,在小时候外婆爱听的收音机里,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单上,就是不在我们的日常生活里。90后女孩黄亚男创办的“有戏”戏曲生活体验馆,正是为了打破这样的僵局而来。作为昆曲的第五代传人,她要把戏曲从高高在上的位置,拉回年轻人的身边。
90后昆曲传人
黄亚男1992年出生,5岁开始学习戏曲。当时父母给她报兴趣班的时候,她其实是想学舞蹈的。但因为舞蹈班报满了,就被教戏曲的老师“连哄带骗”地拉进了戏曲班,从此走上了戏曲这条道路。
2003年上海戏剧学院附属戏曲学校全国招生,从2万人中海选6000人,最后选出了60个人进行系统性培养。当时,她被学校推荐来上海参加考试,成为了昆曲的第五代传人,师承“武旦皇后”王芝泉。
在上海戏剧学院进行了长达10年的一贯制培养,能留下来的都是佼佼者。除了上课,学校还会搭建很多平台让学生参加演出。老师对他们也很关心,但是当黄亚男和同学们得到了演出机会,站在舞台上唱戏的时候,下面几乎没有人看。但老师说,就算台下一个观众也没有,就算你们的家人那个时候去世了、出事了,你也要在台上认真演戏,该笑的时候你要笑,你也要乐,你要把它演完。这是老一辈戏曲人的职业精神。
很多朋友会问:“亚男,你到底有多爱昆曲?你到底爱它什么?”黄亚男说:“当我回想起这10年台上台下辛苦练功的场景,让我撇不开的其实就一个‘情字。师徒之情,同门之情。” 老师王芝泉65岁来带的黄亚男这批学生,老师曾情真意切地说:“为了培养第五代传人,从现在起我将不再登台演出。”这句话,直到现在仍让亚男肃然起敬。“老师这一代人,一辈子也只做了这一件事。现在上海仅留下了10位國宝级的昆曲艺术家。”
黄亚男很珍惜这样的演出机会,因为毕业后能够进入戏曲团工作的只有一半人,在严格的淘汰机制下,一旦有一次机会没有把握好,那么下一次舞台上的主角很可能就不是你了。但是昆曲的没落让她很是心酸,一大群人付出了数十年的心血,却只能收获寥寥的掌声,这是她以后想要的戏曲生活吗?她第一次对未来的路产生了怀疑。
2014年毕业的时候,黄亚男是作为优秀毕业生进入昆曲剧团的。很快,她成长为院团里最冒尖的优秀演员。她享受和热爱着昆曲,和朋友们出去玩,兴起的时候会唱一段《琵琶记·赏秋》:“一轮明月爱煞人也。万里长空见婵娟可爱,全无一点纤凝。”停顿下来,她一脸神往地说: “当我读到这样的词,就会想象当时的月亮是那么的纯净,那么的漂亮,那么的干净和通透。”所以她对朋友说,走进剧场,去看一出昆曲,就可以让你自己走入那样的一种佳境。然后你可以很缓慢地度过这几个小时,然后再去感受一回600年前人们的生活,再去听古老的唱腔,感受一下它的美。
但是能进剧场看昆曲的人依然是那么少。毕业进了剧团之后,黄亚男发现其实观众群比较固定,也都是冲着老一辈的艺术家去看戏的。年轻一代的演员演出质量虽然不差,但有时候台下观众还没有幕后的工作人员多。黄亚男也问过很多年轻人,都知道昆曲,但并不会买票去看。年轻人都觉得戏曲离自己太远了,也看不懂。
那时候,黄亚男就决定,从上海昆剧院辞职,去做昆曲推广的工作。谁说戏曲高高在上遥不可及?如果有一种方式,让平常人也能感受昆曲的魅力,那么自己所做的事情比在舞台上演绎昆曲,在这个时代更有意义。
嘻哈美少女推广昆曲
毕竟在昆曲表演这条路上按部就班地走了十多年,要打破自己的舒适圈,需要勇气。而黄亚男天性就喜欢交朋友,愿意做各种尝试。大学时代她就是一个不安分的人,参加学校里的各种艺术比赛和活动,拉着一群学戏曲的同学去唱歌跳舞,还拿了不少奖。因此离开剧团的一年,她尝试做了咖啡师,去学现代舞,也做了自己的昆曲工作室。
黄亚男的师哥张军是目前为止那批师兄弟中第一个离开上海昆剧院的,但他同样没有忘记昆曲,他和谭盾等音乐家进行合作,让戏曲的打开方式更加多样化,把昆曲做成演唱会。这给了黄亚男跨界推广昆曲的启发,她也是个喜欢搞事情的人,碰到新的流行的文化形式她都会去尝试一下。每次尝试的时候她就会思考:戏曲能不能也融合一下。能吸引别人来看,也能让别人感受到戏曲的魅力,把戏曲推广出去。
平日里,她也喜欢嘻哈,为了让更多年轻人接受昆曲,她尝试过将嘻哈和昆曲相结合的表现形式。《牡丹亭·游园》里一句“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紧接上一句RAP“谁说传统的戏曲一定单调乏味,那是你没见过它的无限趣味,谁说唱戏的人活在旧时代,百年后他的声音依然存在。”——这混搭的奇妙,让人目眩又惊叹。
齐耳短发,笑容阳光,唱嘻哈的时候活力四射,扮上花旦马上俏生生立于台上,黄亚男说:“我觉得我现在做的事儿很酷,比其他任何人做的东西都要潮。我是年轻的一代,我是90后,但是我从事的是非常古老的艺术。”
通过参加演出,黄亚男的工作室当时已经能够养活自己了。但她觉得远远没有实现自己的初衷,直到有一天,朋友邀请她去茶馆听相声,看到人头攒动的场景,她感叹起来:要是有一天昆曲也能这样就好了,为什么不去创办一个这样的体验空间呢?
说做就做,她和几个朋友在上海徐汇区找了一个创意空间,创办“有戏1961”,这是国内首家戏曲体验生活馆。这里绝不是你想象中那种幽静的传统茶室,相反,这里是一片属于年轻人的舞台。
吧台敞亮,白色、金属色的搭配,极具现代感;精致的玻璃器皿,亦古亦今。座位都是少女们最爱的马卡龙色,连墙壁都是超粉嫩的薄荷绿。生旦净丑四个抽象化的戏曲形象,被画师绘在墙上,不失传统韵味,又极富现代质感。舞台四四方方,配有整面墙大的落地镜,平日可作授课、演出使用。
这里的空间按照功能划分:外边的公共休闲区域可以喝茶、看戏、会晤社交,有舞台空间,也有展览空间。目前的首展,正是亚男的老师——中国武旦皇后王芝泉的艺术生涯回顾展。
在这里,活动类型没有边界,肢体Workshop,戏曲身段,自己的剧目,戏曲演员与道具的对话,与独立音乐家的活动,与中国的独立设计师如服装设计师、插画设计师、花道老师等进行跨界合作的戏曲新玩法无所不包。黄亚男说:“传统的东西留给剧团去传承,我们进行引导和开拓,让人们能够通过不同的方式打开戏曲,我会把门开得很多,以前就只有看戏这一条道路,而现在的打开方式可能有无数条通道。”
“有戏”坐馆人
能用自己的方式对国粹进行文化传承,也不失为“曲线救国”。黄亚男说:“虽然没有办法依老师的心愿,在舞台上传承昆曲,但是我并不认为只有站在舞台上唱戏,才是一种传承。传承有很多种方式,比如这个空间,对我来说,也是一种传承和传播。”
“有戏1961”,有戏——这里有一尺舞台,地方不大,但来的都是专业戏曲演员,他们卸下浓妆,脱下戏服,以轻松有趣的方式,例如玩混搭嘻哈,向你呈现戏曲本真的模样;有茶——这里有创意饮品,调制出戏曲脸谱或者戏服造型的饮品,让你品尝到健康又不失新意的味道;有故事——还有一位表达欲很强的坐馆人,时不时找你唠唠嗑,和你分享她学戏曲那些年遇见的人和事儿。这个坐馆人,正是90后妹子黄亚男。
“有戏”汇聚殿堂级戏曲艺术家资源,定期开办戏曲彩妆沙龙,戏曲赏听活动,至今已积累有近600多个非专业戏曲愛好学员,弘扬传统戏曲艺术。
除了坐馆,黄亚男还经常被邀请到高校演讲。2018年初,黄亚男带领的“有戏1961”团队走进世界联合学院(UWC)常熟分院,为在校就读的中外学生进行了昆曲知识讲座和昆曲表演体验。
对于“有戏”,黄亚男感觉目前这个空间的格局还是有点小,希望先在上海开一间更大的旗舰店,空间的区域划分和格局更为明晰一些,承载的内容更丰富,让客人来到这里的体验感更强。紧接着,在一些有着戏曲底蕴的城市,开线下体验馆。如果在成都的话,可能就是以川剧为主,在北京可能做京剧。不同地域好的作品,都可以放到其他城市的“有戏”体验馆里演出,目的就是让更多人走进剧场看戏。她说:“这是所有昆曲人共同的目标:培养更多年轻的戏曲观众走进剧场,爱上中国传统戏曲。未来,戏曲才能有更好的传承。”
责编/毕春晖
E-mail: bchaa@163.com
微博网址: http://weibo.com/bcha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