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随新时代的坚定脚步
2018-08-23刘秋泉陈文静吴秀娟钟武伟
刘秋泉 陈文静 吴秀娟 钟武伟
门临湘水千帆过,窗启麓山万木荣。山水洲城的钟灵毓秀,孕育了这颗三湘基础教育的璀璨明珠———长沙麓山国际实验学校(以下简称“麓山国际”)。
日前,记者慕名到麓山国际采访。
“一串串前行的足印,是一页页教育的传奇。”学校校长邓智刚饱含深情地说,短短25年,麓山国际从借址办校到填湖建校,从“国有民办”到完全“公办”,从252名小学生到近万名中小学生,以自身波澜壮阔的鲜活实践,为基础教育的改革、创新与发展,提供了一份很有价值的参考与借鉴样本。
一直以来,麓山国际保持着与时代同行的昂扬姿势。进入新时代,“麓山”人又会交上一份怎样的历史答卷呢?
“追随新时代的坚定脚步。”邓智刚神态坚毅地表示。
时代成就了新"麓山","麓山"必不负于新时代
围绕麓山国际何以能“破茧成蝶”,记者开始了深入探访。
“乘时而起,顺势而上。”邓智刚一语道出了其中的奥秘。
他说,学校的创办直接得益于教育体制改革的春风:1993年2月,《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颁布后,长沙市委、市政府决定由市教育局负责筹办一所与国际教育接轨的实验性新型学校。10月2日,以小學为起点,麓山国际正式开学。校名镶嵌“国际”、体制“国有民办”,办学的理念和模式都很超前,放眼全国,算得上第一个“吃螃蟹”的。
“学校的发展壮大,更是受惠于改革征程中的各项政策。”2001年,长沙市政府、市教育局实行“名校带民校”的办学方略,将长郡中学与麓山国际组建成我省第一个基础教育集团———长郡教育集团,更是让学校发展进入快车道。2015年9月,麓山国际完全转型为公办学校,学校已成为集小学、初中与高中于一体的寄宿制学校,是长沙市办学规模最大的公办学校,整体实力和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
赶上了一个好时代,这是“麓山”人的共识。共识的背后,是他们对峥嵘岁月的感慨和对这个时代的感恩。
“正因为如此,麓山国际不能负于时代。”2015年7月,当邓智刚接过麓山国际校长的重担,提出了“省内领先、全国一流、世界知名”的办学目标。
“省内领先可以,全国一流可争取,但是,世界知名我们能达到吗?”当时就有老师提出疑惑,邓校长是不是在“夸海口”啊?
“为什么不可以?”邓智刚反问道,“这应是国际实验学校的应有之义,我们可以努力达到,这并不遥远。知名,就是声名为世所知。只要我们首先实现了前面两个目标,就可以再进一步,成为世界知名。例如,麓山国际的校园足球连续两年获得全国季军,已是全国一流。如果我们的足球队今后夺得全国亚军,甚至冠军,代表国家参加世界级比赛,不就是世界知名了吗?”
其实,邓智刚也深知,自己当校长是在一个特殊的历史阶段,学校完全转型为公办后,原来的特殊政策不复存在,生源优势、经费优势也不复存在,加之有“最严”招生令,实行微机派位,如何保证发展?只有内涵式发展!只有面向每一个学生发展!
一切事在人为。时至今日,麓山国际创立了以“服务+质量”为主体的一系列特色鲜明的教育品牌:“三元”课程、EEPO有效教育、教学一体化、MIFE高效课堂、德育主题系列化、“五彩麓山枫”社会实践活动、六大校园文化节、足球、篮球、武术、定向越野、国际象棋、合唱团、民乐团,等等。这些教育品牌中的许多引领省市,不少影响全国,有的走向了世界。
“世界的变化从未像现在这样快,教育不再是一时一地的事,而是必须置身于时代背景中。也正因为这样,‘社会责任应成为我们学校首要的品质和不懈追求的目标。”邓智刚和他的搭档们的想法在不断延伸。
教育均衡发展是我们这个时代教育的主旋律,那么,他们会有所作为吗?
记者欣喜地看到,踩着时代的鼓点,麓山国际在帮扶薄弱学校上,留下了坚实而大写的一行行答卷。
他们是从“规定动作”开始的———从2012年起,麓山国际参与了市教育局组织的支教炎陵活动;此后,又大力帮扶龙山县第一中学;再后来,他们结对帮扶芷江县第一中学……
帮扶长沙市第二十中学(后更名为“长沙市麓山滨江实验学校”),则完全是麓山国际的“自选动作”。当时长沙市第二十中学的教风、学风较差,校长杨万维找到了麓山国际。慈利县第四中学也是类似的情况,质量弱、声誉差,校长改变现状的愿望很强烈。
其实,麓山国际当时也不是那么强得不得了,“自己都需要休养生息,喘口气。但作为一所名校,帮扶薄弱学校是一种责任与担当。”主管教学的副校长向雄海对记者说,“帮扶无疑对师资是一种稀释,至少整个学校的工作量陡然增大了。但是,我们一旦承诺了就会认真去做,不断派出骨干教师,不断创办麓山实验班,包括大量的资源共享,真是不惜付出巨大代价。”
值得浓墨重彩一提的是,许多名校热衷于合作办学挂名一所新学校,而麓山国际帮扶的几乎都是薄弱学校。新学校一张白纸,自然好画最美、最新的图画,但帮扶薄弱学校的难度就不可同日而语了,意义自然也就更大。
这些薄弱学校为什么要找麓山国际呢?是因为他们看到麓山国际在很短的时间得到了快速发展,认可这所学校的办学模式,觉得其办学经验接地气。
如何让自己的办学经验成功“嫁接”,避免橘生淮北为枳的现象,麓山国际费尽了心思———
一是设立“麓山班”引领课堂。“麓山班”如同设在帮扶学校的“试验田”与“样板班”,班主任由麓山国际的老师担任,任课教师由两校老师共同担任,教学理念与班级管理完全采用麓山国际的模式。至今已建立了三十多个“麓山班”,推动了帮扶学校教学质量的快速提升。
二是实行“菜单式”精准帮扶。根据帮扶学校所处地域以及实际校情,由帮扶学校列出“菜单式”具体需求。例如,按照长沙麓山国际实验小学与麓山兰亭实验小学需求,对两校的校园足球进行精心指导,两校现在都成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在龙山县第一中学设立“麓山奖教助学基金”,用于奖教助学和改善办学条件。按照长沙县开慧中学的要求,两校教师开展师徒结对,引领该校青年教师专业成长。
“要干好这些,真不容易啊!关键看是不是用心在做这件事,挂羊头卖狗肉,或者只挂名不做事,肯定不行。”向雄海说。
对长沙市第二十八中学即麓山外国语实验中学的帮扶,更是麓山国际帮扶的“大手笔”。改造一个旧世界,谈何容易!曾有人断言,像长沙市第二十八中学这样的学校,“咸鱼翻身”很难。
但通过对前面几所学校的帮扶,麓山国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帮扶二十八中也就更有厚度。首先是争取政策的全面支持,协调政府两年共投入9200多万元。其次是资源共享上的“五统一”,完全按麓山国际的来。经过这样的帮扶,硬是把一所令人“嫌弃”的学校,办得异军突起、一座难求。
这一次,对麓山外国语实验中学的托管,是麓山国际理念和文化的全面输出,实行管委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麓山国际一次性派出了16位骨干教师,担任校长、副校长以及班主任、任课老师,撑起了麓山外国语实验中学的一片天。
校长张辉,人称“辉哥”,是麓山国际中学部的“元老级人物”,也是“传奇性人物”。他在长郡双语学校和麓山国际担任年级组长时,曾两度创造长沙市初中升学率6A人数的最高纪录。2016年5月,他被“外放”到麓山外国语实验中学当校长。这么一个牛人,学校毫不吝啬地“奉献”出来,展现的就是胸怀。“辉哥”果然不负众望。一整套体现麓山国际的顶层文化设计,一系列符合麓山外国语实验中学的接地气的理念文化,让这所学校焕然一新。
过去,学生一出校门就脱下自己的校服,做操退场要十多分钟。现在,“辉哥”提出把学生放在学校的正中央,帮助他们树立自信,跑步上坡。同时,结合学校的地理优势,创建了山水洲城校本课程。眼界开了,学校就活了,变化就跟着来了,学生和家长成了最好的口碑,学校正朝着三年成为岳麓区名校、六年成为长沙市名校的目标迈进。
“几板斧”下去,牛奶没有被“稀释”,麓山国际发展得更好、更大、更强,几所被帮扶学校也都脱胎换骨了。麓山滨江实验学校副校长李衍宏告诉记者,学校去年高考成绩跃居长沙市前列,教学经验被作为先进典型在全市高三教学工作会议上推介。慈利县第四中学也“下不得地”,一本率已经走在慈利县的前列。“三年,就成了当地名校。”刚从慈利县第四中学支教回来的高一化学教师朱旭自豪地说。
五年间,麓山国际的优质教育资源惠及了8所学校、2万名学生、1万多个家庭。
“时代成就了新‘麓山,‘麓山必不负于新时代。”邓智刚深情的话语,道出了全体“麓山”人的心声。
强基、壮骨、通络,让教师实现自我超越
今年,麓山国际地理老师贺新谱上了全国各大媒体的“头条”,一下子成了一名“网红教师”:从教36年,她一直坚持手写教案,现在已经制作了1000多个课件,件件都似艺术品。
“写教案、制作课件,要将自己的思考融入其中,让它们会讲故事。”翻开贺新谱的教案,记者发现她的教案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图文并茂,而且很多图案都是自己构思、设计并手绘而成。
“一个快要退休的教师,对工作仍然保持饱满的热情,以‘工匠精神锻造专业发展,实属难能可贵。”向雄海认为,学校短短的二十多年,成长为饮誉三湘的名校,正是因为有一大批像贺新谱这样适应时代需要的“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教师———
青年语文教师张曲,从2008年开始,通过一份班刊、一项公益阅读活动,并借助家长微信群、微信朋友圈等互联网平台,唤醒了潜藏在数以万计的学生、家长及社会人士心灵深处的中华传统文化基因。2017年,张曲荣获“2017年度湖南教育新闻十大新闻人物”。
已经拥有中学高级职称的唐军吾本不需要支教,但他却以“我要帮助大山里的学子实现他们的梦想”为信念,自告奋勇成为慈利县第四中学的一名支教教师,一待就是三年。三年后,慈利县第四中学这所农村学校脱胎换骨,他也因此被媒体誉为“大山孩子的筑梦家”。
在长沙麓山国际实验学校,这样的教师已不是一个两个。这些故事看似是一个人的前行,其实是一种集体的行走。在每一位教师成长的背后,是麓山国际通过长期的探索与实践,形成的一套富有时代特色且行之有效的教师成长策略。
“入模、出模、超模”,是邓智刚眼里教师成长的三重境界。
麓山国际这套教师成长策略的核心,就是尊重教师成长规律,为不同阶段教师制定成长规划和培养策略,通过“强基、壮骨、通络”三大工程,让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年轻教师迅速“入模”,让处于分化期的骨干教师成功“出模、超模”。
“麓山国际是一所年轻的学校,有青年教师87人,占学校教师总人数的18%。”学校教科室副主任李梅芳告诉记者,在麓山国际,一位青年教师要真正站稳讲台,必须经过“六重修炼”———
第一重修煉是“岗前培训明规矩”。每位青年教师入职后,第一堂课就是岗前培训。培训内容大到学校教育教学科研制度,小到教案本、听课本书写要求及课件制作、试题命制字体要求。
第二重修炼是“集体备课保质量”。为了守住底线,确保教学质量,学校通过集体备课,将教学进度、教学重难点、教学资料实现统一,让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得到根本保障。
第三重修炼是“师傅领航知方向”。学校实施“青蓝结对”工程,为每位青年教师配备一个或多个德育及教学师傅。德育师傅指导青年教师建立课堂规矩、树立个人威信、处理师生关系等,教学师傅则会指导教案书写、课堂教学组织、知识点落实、课后辅导、作业批改等。
第四重修炼是“专业测试促成长”。为了帮助青年教师夯实专业功底,学校每学期组织30岁以下及入校未满三年的新教师进行专业测试。在长沙市一年一度的青年教师解题能力比赛中,麓山国际的青年教师总能拔得头筹。
第五重修炼是“青蓝学堂精技艺”。学校成立了“青蓝学堂”专题研究项目组。“青蓝学堂”定期聘请专家或本校教师为青年教师开展专题讲座或业务培训,帮助青年教师提高业务能力、更新教育理念。
第六重修炼是“研赛结合强内功”。学校一是推行周研课制度,每位青年教师每个学期至少上一节公开课;二是每学期组织青年教师开展教学比武,促进教师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课堂教学水平。
经过了“六重修炼”的青年教师到底有多厉害?
一组数据可以说明:在2017年教育部举行的“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中,麓山国际共推荐了6堂课,6堂课均获市级优课,5堂获省级优课,1堂获部级优课,其中部级优课获奖者张春雪老师正是一名工作不到三年的青年教师。
“六重修炼”的“强基”工程让青年教师成功“入模”,而“名师工作室”“专题研究项目组”和“教师专业发展论坛”三大“壮骨”工程则让骨干教师成功度过成长高原期,实现职业生涯的第二次成长。
刘清峨是麓山国际的一名美术教师,也是该校“刘清峨美术名师工作室”的首席名师。
其实,在名师工作室申报之初,刘清峨有些顾虑:在很多人眼中,美术学科对一所中学来说是“副科”,成立名师工作室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正在我犹豫的时候,与邓智刚校长的一次交谈给了我很大的信心。”刘清峨说。
“在我的心中,美术学科绝对不是‘副科。在我们学校,任何学科都不是‘副科。如果你有能力、有信心把名师工作室做好,请大胆申报!”邓智刚的一席话给了刘清峨莫大的鼓励。
几天后,刘清峨果然在个人竞演和学校综合考评中脱颖而出,成功申报了美术学科的名师工作室。
就像迎来了第二次新生,刘清峨以名师工作室为依托,从一名美术骨干教师成长为专家型教师:她不仅是湖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教育学会会员,还成为教育部新课程试验高中美术远程研修特约评论员、美术国家培训专家,并出版个人专著《中小学美术教育案例·快乐的心》,主编了高师教材《美术基础教程》《美术教学策略》《新课程中学案例评析》。
如今,一大批骨干教师都通过学校搭建的特色化平台找到了适合自己的个性化发展道路:政治教师梁勋组建了“思品大课堂”专题研究项目组,开展了以孝心、责任感、法制、网络安全等为主题的活动,成为浏阳永和中学名师工作站驻站名师。
体育教师吴朝晖则组建了“艺体双效”专题研究项目组,让艺体教育完美结合,促进学生艺体全面发展。以此为理念,长沙麓山国际实验学校的艺体教育蓬勃发展,其中学校男子足球队两次荣获全国冠军,并代表中国赴伊朗、澳大利亚参加国际中学生足球系列赛事;武术队、定向越野队、民乐队、合唱团已纷纷跻身全省前列。
历史教师李明星则因為喜好书法,在学校“教师专业发展论坛”的一次讲座中一炮而红。现在,他不仅在学校开设了书法拓展课程、自编了书法校本教材,还经常被邀请至其他兄弟学校作专题讲座,分享校本课程教学及校本教材开发的经验。
“一个没有个性的教师,很难培养出有个性的学生;一个无法创造自己教育教学精彩人生的教师,很难引领学生创造性地生活与生长;一个不能回应时代变化的教师,又如何能培养实现中国梦的新一代青年?”邓智刚说,麓山国际之所以花大力气为教师搭建各种各样的平台,初心只有一个,那就是让每一位教师超越经验,超越学科,最后超越自己。
如何让每位教师实现自我超越,从优秀走向卓越?麓山国际把落脚点放在了教育科研上。
“问题即课题,经验即成果”,秉承这样的科研理念,麓山国际的教师每学期都会对教育教学问题进行一次归总,选取关键问题确立教育科研的课题。通过专家引领、同行互助及个人自主探究,大部分问题最终都能通过课题研究迎刃而解。如今,学校教师的微型课题研究参与率达90%以上,结题率高达50%。
向雄海介绍,2017年,学校的教育科研工作的主题是“聚焦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构建MIFE(迈孚)高效课堂”。为了做好这个课题,学校各个教研组围绕“MIFE高效课堂”展开研讨400余次,并重点打造了104堂“MIFE高效课堂”研究课,还举行青年教师“MIFE高效课堂”片段教学比赛活动。就此主题,学校全年开发教师微型课题309个,结题108个,评优52个。依托课题研究,教师们撰写了大量教育教学论文,其中发表在省级及以上刊物的有60多篇;获省一等奖及以上奖励的有20多篇,获市一等奖的有30多篇。
“这好比一个练武之人,要成为武林高手,最终要打通‘任督二脉。”语文教师李四梅是学校教育科研的实践者和受益者。她打了一个非常有趣的比方:“教育科研,打通的就是教师成长的‘任督二脉,是教师从优秀走向卓越的终极密码。”
是的,在无数个教师的自我超越中,麓山国际也能纵身一跃,挺进新时代!
着眼全人生,实现学生的个性发展
自制酸奶、酱油、葡萄酒、永州茶油腐乳、浏阳豆豉、长沙臭豆腐……不要以为这是走进了琳琅满目的“美食一条街”。置身于麓山国际的课堂,你也能体验到美食制作的精彩。
原来,这是生物教师樊珊的一堂选修课《舌尖上的生物》。每周一的第七、八节课,20个来自不同班级的学生因为共同的爱好走到了一起,动手制作美味佳肴,探究舌尖上的美食里藏着的奥妙。
“将酵母倒入容器中,加入面粉、盐;用手揉面团;将包好的包子排列好,盖上锅盖,放置20分钟,二次发酵……”一堂课下来,学生们分组合作,一笼笼热气腾腾的包子就这样新鲜出炉。于樊珊而言,每一次的选修课就如同一次奇妙的美食之旅。孩子们化身为小小美食家,零距离感受美食制作过程中所蕴藏的生物原理。这样的课程,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与团队合作能力,又让美食分享成为一种快乐。
《舌尖上的生物》只是麓山国际国家课程校本化实践的一个缩影。据教科室副主任胡云介绍,自2015年以来,学校踏上了一条课程改革与发展的探索之路,现已构建包括学科型课程、拓展丰富型课程和活动实践型课程在内的“三元”课程体系。
“美”的历程、3D打印、戏曲表演、爵士舞、影视人生、未来设计师……目前,学校面向初一、高一年级开设选修课,涵盖各学科门类,学生可在近50门校本课程中自主选择感兴趣的课程。孩子们从这里出发,打开一扇了解世界的窗口,真正拥有了属于自己的“课程菜单”。
有些同学特别喜欢某些学科,为了满足他们的爱好,学校成立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等学科兴趣课程,并为这些学生配备专门的指导老师。G1501班学生廖子豪一直喜欢数学,学校于是安排肖瑶老师专门指导他课外拓展数学的学习空间。这更激发了他学习数学的兴趣与信心,2017年他获得了数学奥赛湖南省一等奖。
“要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搭建平台!”作为学校的“掌舵人”,邓智刚深知个性发展之于学生成长的意义,“教育从来不是千篇一律、整齐划一的模样,只有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才能成就更好的未来。”
如果说“课程超市”的创设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更多的选择空间,那么,“五彩麓山枫”社会实践活动则鼓励学生走出校园,拥抱脚下的土地,让世界成为孩子的教科书,让个性在青春岁月里闪光。
2015年暑假,G1301班学生刘耀阳和他的同学们做了一件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却得到了社会的关注与回应。原来,在参与“五彩麓山枫”社会实践过程中,校团委组织青年党校学员开展“保卫母亲河———探访上游一公里”湘江水质检测活动。同学们顶着烈日,走访湘江一级水源保护地,在裕湘纱厂、徐家湖坝、龙王港三处湘江排水口进行水质采样,并详细记录了含氧量等各项指标。
经过一番实地走访,同学们撰写了专门的调研报告,并给时任长沙市市长胡衡华寄出一封信,提出保护湘江水质的建议。没承想,这封信得到长沙市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在胡衡华的倡导下,长沙市环保局、水务局和教育局联合举办湘江水质调查反馈活动和记者听证会,长沙麓山国际实验学校刘耀阳、姜羽洋与刘文娟3名同学作为学生志愿者代表受邀参加。
“常言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作为一名中学生,作为一名志愿者,我深切地感受到奉献和责任所带来的满满正能量。我想,这份奉献与责任,便是对当代青年社会担当和责任意识的最好诠释。”刘耀阳坦言,正是这一场特别的邀请,让志愿服务工作实现了从学校到社区再到社会的层级突破。2015年,刘耀阳获评“全国最美中学生”,从一己小我到服务社会,他以心中的这份家国情怀,践行当代青年的时代使命,将志愿者精神传递给身边的人。
据该校团委书记余理介绍,学校的假期社会实践活动分为红、绿、蓝、橙、粉五大板块,涵盖爱国主义教育、志愿者服务、课外阅读、勤工助学和特长展示领域,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从2013年至今,已有3万余人次参与其中。
值得一提的是,学校团委在社会实践活动的基础上,构建“五彩麓山枫”系列化团活动品牌,围绕社会实践、志愿服务、风华社团等板块,致力于打造立体化学生成长平台。每学期开学后,分支部、年级开展“我的一次志愿者经历”主题团日活动,并就活动完成情况进行量化积分评比;成立“五彩麓山枫”志愿者大队,分小组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内容包括拾捡校园落叶、清理卫生死角的“微志愿服务”,以及关爱残障儿童、岳麓山护绿、社区值周慰问、职业体验等活动。与此同时,街舞社、模拟联合国社、雅风社、商业模拟协会、心理社、韩语社等28个涉及艺术、竞技、能力拓展等门类的学生社团,成为丰富学生课余生活的重要精神给养。
从书本走向社会,鼓励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创新意识,是麓山国际一以贯之的育人目标。
“学生如果只知道埋头于题海之中,那么其爆发力、持续力、内驱力都很难得到提升。应多想想以后的事!”在向雄海的理解中,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习得,更要着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质疑精神,它是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G1502班的张铭晟就是这样捧回第32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二等獎的。“邵阳坛子菜不会致癌,大家完全可以放心吃!”原来,作为一名在长沙求学的邵阳伢子,坛子菜一直是张铭晟的最爱。网络上常有吃坛子菜会致癌的传言,这是否只是个别案例被媒体大肆炒作所致?有没有切实可信的科学依据?
张铭晟本着为家乡美食正名的初衷,踏上了他的求证之路———在老师的指导下,他借助所学的生物知识,通过变量实验的方法,确定亚硝酸盐、微生物、pH值、氨基酸态氮四个分析对象,探求邵阳坛子菜中挥发性物质对食物的影响。“从着手实验到参加比赛历时近一年,我不仅掌握了许多科学研究的方法,还为家乡的坛子菜正了名!”张铭晟说。
创新意识的培养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自由的心灵空间,体育精神的锻造则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谈及学生培养的“根基”,学校副校长彭云坦言,要想学生的精神变得文明,首先要让他们的身体更加强健。为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学校面向高中学段开设体育课选修,高一年级分男女教学,高二、高三年级分项目、分层次、分模块教学,学生可在篮球、足球、羽毛球、排球等项目中任选其一。此外,学校还将一周两次的课程调整为3个课时,充分保障学生的运动时间。
在这里,还有一支声名远播的校园足球队,两次走出国门———2017年7月,出访伊朗,作为牵头学校代表中国参加第45届亚洲中学生男子足球锦标赛,荣获第六名;同年12月,远征澳大利亚,参加泛太平洋中学生运动会。
作为足球队的一员,G1614班的冯锦豪依然记得当初代国出征的一幕幕。开幕式上,队员们身披国旗,列队进场,当国歌响起的一刹那,一种无以名状的自豪感涌上心头。在对战斯里兰卡的比赛中,双方展开了激烈的角逐。在对方持续领先的“战况”下,身为右前锋的冯锦豪鼓励队友不要焦躁,找准自己的节奏,打好配合。一个偶然的机会,球恰好落在脚下,冯锦豪带球一路奔跑,接连攻破对方4名队员的防守,将球传给了队友王健。王健临门一脚,将球射进了对方的球门。霎时间,欢呼声、雀跃声响彻全场,团队也因为这次进球而士气大振。
“虽然将球踢进球门的那个人不是我,但作为一名助攻手,为别人创造进球的机会也是职责所在。我们是一个团队,我们是一体的。”谈及足球赛场给自己带来的历练,冯锦豪表示,“团队成员的精诚合作才是致胜的法宝,我们一同分享这枚‘军功章里的喜悦。”
“做好人,读好书,最后才是踢好球。”校足球队总教练黄又青告诉记者,这是足球队的育人目标。足球比赛对抗激烈,情况多变,球员不仅要有高超的球技,更要有对整体局势的把握与研判,规则意识、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自在其中。“体育竞赛不仅仅是一种教育手段,更能让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培养健全的人格。作为全国首批中小学校园足球特色学校,我们培养的是热爱足球的青少年。也许,未来的他们不一定是专业的足球运动员,但这项运动所蕴含的精神必将伴随他们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