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善老城区“城市双修”路径探析
2018-08-23徐天真
■ 徐天真
嘉善老城区是江南水乡区域内最早推进“城市双修”工作的城市之一。文章对嘉善老城区“城市双修”工作的背景、契机、任务分解、现实困境作了详尽的阐释,从而对江南水乡地区“双修”工作的路径设计提出了设想,并在实施管理层面给出具体建议。
2016年4月,嘉善县人民政府发布的嘉善县“十三五”规划,特别提出对城市整体形象的改造提升;对老城区老工业改造、城市公共设施设施完善、环境的综合改造、生态绿化提升、棚户区改造等十大工程。2016年10月,为贯彻落实浙江省委省政府《浙江省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行动实施方案》要求,全面实施以“一加强三整治”为主要内容的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行动,浙江省加快推进“两美”浙江建设,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行动。
一、嘉善老城区现实困境
(一)文化影响力弱
嘉善老城区是历史古迹资源点非常集中的地区,约2个平方公里的空间里,分布着42个有案可查的历史文化遗存。从历史文物的质量上来看,文化价值、美学价值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但是嘉善的历史古迹保护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1.历史文化资源湮灭现象严重
根据史料记载,老城区内公有42处文物古迹。但目前有迹可循的历史文化资源仅20处,文化凋零现象突出。特别是大量记载嘉善县城发展轨迹的古城、衙门、古桥古居在城镇建设过程中纷纷消失。
2.文物古迹可闻但不可见
由于文物古迹周边建筑未能合理控制,部分文物古迹隐藏在居住区、学校内部。如慈山、金氏后厅、嘉善城址,均淹藏于居住区或单位内。目前尚存的20处历史遗迹中,有20%属于私人所有,文化共享性差,人文感知不佳。
3.文化资源周边欠缺风貌协调
周边环境建筑在外观、造型、体量、色彩上都未与保护对象相协调,未能满足高度控制和消防要求。
图1 老城风貌现状分析图
(二)生态承载力低
1.内涝风险高
老城区河道属运河水系,河道整治还未全部到位,河床淤积,排水不畅,水体面积被侵占、缩小,排涝能力不足,且还存在不少断头河;现状河道排涝能力偏低,尤其是老城区北部河道。
随着近年来极端天气的频繁出现,城区内涝点主要集中在铁路以北地块。经调查,规划范围内48%的用地存在内涝高风险。
2.水质提升空间大
经实地调查,发现水质情况普遍不理想,其中22%的水域面积水质有较大提升空间。
3.硬质河道驳岸比率高
经实地踏勘,发现铁路以南区域内河道大多为人工式驳岸,占总水域面积的53%;半人工半自然式占比40%,自然驳岸较少,且缺乏合理维护。
(三)场所亲和力不够
1.公园绿地总量不足,不成体系
总量不足:部分区域公园广场缺失严重。现状嘉善中心城区绿地总面积90.13公顷,仅占中心城区城镇用地的7.28%。
分布不均:公园绿地全部集中于中部及南部,老城片区公园绿地基本维持现有规模和格局,空间分布不均。
图2 老城场所空间现状分析图
可入性差:游览性公园为主、缺失符合现代城市居民休闲、体育健身和参与性的活动场地。
滨水公共空间不连续:沿河步道被居住区、单位等用地的围墙所阻挡,市民无法连续地享受游憩和体验过程。
2.人水关系疏远
现状调研发现,21%河道的滨水空间被民居与工厂占据无法进入,37%的河道在居民区内部共享性差,33%开放的滨河空间也未合理利用,周边为农田或杂草丛生。
(四)交通疏解力差
1.断头路多、堵点多
受铁路等分隔影响,南北向联系道路偏少,平均2公里有一条联系通道,各联系通道的交通压力较大。受河流历史建筑影响,不少低等级道路存在断头现象。
2.道路等级与通行能力不匹配
环北东路、体育路(人民大道以北)等道路规划为主干路。但从车道规模、断面形式等要素来衡量,以上道路达不到主干路的功能。
3.停车供需矛盾突出
(1)停车总量不足
老城区建设时机动车停车泊位配建标准较低,甚至没有配建,如老校区、旧市场等,导致停车泊位总量不足;户均车位约为0.6左右,低于合理供应水平。
(2)管理有待加强
路内乱停车影响城市交通运行效率。大量随意停放车辆占据非机动车道、人行道,迫使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混行、行人与非机动车混行,对道路交通的运行效率造成了较大影响。
4.共享汽车覆盖不全
现状共享汽车网点不多,服务范围覆盖不全面,部分电动汽车分时租赁专用车位被私家车占据,造成租还不便,管理有待提高。
(五)风貌展示混乱
1.街道店招混乱
现状广告牌匾单幅广告设置基本满足技术管理规定,但总体缺乏与城市空间环境的协调,与场所氛围格格不入,重要城市空间周边布局凌乱,难以凸显环境品质。
2.空中蜘蛛网现象严重
现状架空管线较多,架空管线架设比较随意,局部区域严重影响城镇景观风貌。
(六)县域旅游中心的地位不突出
虽然“北有西塘,南有大云”的空间格局已初步形成,但主城区作为县域旅游中心的地位不突出,缺少集散功能强大的旅游综合体、休闲街区等旅游业态,“吃、行、游、购、娱”旅游五要素的功能不够完善。
二、“双修”路径设计
(一)嘉善老城区城市框架
1.水网
老城区范围内,水网体系可以总结为“一横三纵一环”的河网水系结构。一横:嘉善塘;三纵:小寺桥港、日晖桥港、孙家桥港;一环:南城河、北城河、柳洲桥港。
2.绿网
根据嘉善老城区的自然格局及空间发展形态,形成“一环两带多园”的绿地系统结构。老城区的绿地建设应强化滨水绿带建设,使绿地系统与河道景观体系紧密结合,通过蓝脉绿网将绿色充分渗透到城市内部空间,形成富有江南水乡特色的绿地系统。
3.文脉与城脉
(1)文化之邦,历代人才辈出
志载:明清两代,嘉善共有巍科人物11人次,占同时期嘉兴府所属7县40名巍科人物27.5%,为全国出巍科人物最多的26个县之一。明清历代《县志》收录历代文苑人物788人,记载《四库全书》收录和存目嘉善籍人士著作达70余种。
图3 魏塘城市建设轨迹分析图
(2)地域文化和人文精神影响深刻
嘉善人文价值取向是忠与义;众多名门大户闲居乡野,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反清复明斗争以后嘉善就不再涌现有历史影响的政界人物;淞沪开埠是促进嘉善近代工业发展的主要原因;清末移民又是一次吴越文化的融合。
(3)悠久的建城历史
魏塘是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典型。元画家吴镇是“梅花道人”又是“梅花和尚”。说明对于普通信众而言,佛、道是不分的,都是传播善念,劝善、行善的。从春秋吴越之争,到宋室南渡,再到明亡清兴,江南文化早已接纳、消融、包含了诸多外来文化,文化基因也变得开放和包容。
(二)定位与目标
总体定位:“人文和谐”嘉善城;“国际品质”水乡城。
运用“生态修复,城市修补”的理念。延续历史文化、重塑旅游核心、恢复品质水乡、疏通蓝绿网络、完善设施配套、营造美丽街景。
(三)行动纲领
补出一片古城客厅—功能修补、文脉显现;补出一个文化之城—重拾老城记忆;补出一片美丽街景—景观美化、品质提升;补出一个畅通网络—交通修补、出行通畅;补出一批旅游设施—设施完善、人气吸引;修复一批生态绿道—滨水空间还于市民;修复一批河道水岸—水质改善、水岸改造;修复一系列公园绿地—见缝插绿、见绿造园;修复一批市政管网—消除水体污染源头。
(四)“双修”格局
1.城市修补格局
一环两带品历史。一环:基于老城历史肌理,挖掘老城址及护城河记忆;两带:水乡文化带、时光漫步带。
图4 “双修”格局示意图
2.生态修复格局
蓝绿交织觅水乡。蓝:河网水系修复。修复一批河道水岸,着力改善水质、美化水岸。做到可近水、亲水、吸水。绿:绿地公园修复。修复一系列公园绿地,通过见缝插绿使城市有绿;通过见绿造园使城市有品。修复一批生态绿道,将滨水空间还于市民,将公园、资源点与居住片区联通。
三、实施管理
(一)项目计划
嘉善城市修补、生态修复工作重点围绕九个一工作开展。即补出一片城市客厅,补出一个文化之城,补出一片美丽街景,补出一个畅通网络,补出一批旅游设施,修复一批生态绿道,修复一批河道水岸,修复一系列公园绿地,修复一批市政管网。共梳理出140个双修项目。包括91个城市修补项目,49个生态修复项目。
(二)机制保障
各部门规划高效有序实施。实现四个协同:城市发展与建设协同、经济与社会发展协同、城市各专业部门协同、建设与技术支撑协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