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告设计课程中的“无为而治”

2018-08-22李康乐

科学与财富 2018年20期
关键词:无为而治广告设计创造性思维

李康乐

摘 要: 广告设计专业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课程。在培养学生思维的过程中有许多教学方法,但有时某种方法会制约学生的这种思维。道家有“无为而治”的修身思想,把它运用在广告课程当中,可以把“无为”、“有为”、“无为向有为的转化”融合到广告设计专业课程中去,这便是艺术教学的最高境界。

关键词: 广告设计;课程教学;无为而治;创造性思维

一、无为而治的概念

“无为而治”是道家哲学的核心内容。按照老子的观点:“道常无为,而无不为。”[1](《老子·三十七章》)“道”即天道,它是以自然为法则,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2]。也就是说,“道”只有顺应自然,以至于“无为”,才能达到“无不为”的境界。根据这个前提,老子认为治国也要遵循“道”,即“为无为,则无不治”(《老子·三章》)[3]。所以,“无为而治”的思想就要求治国要遵循事情自身发展的规律,尽量避免人为的因素,最终达到天下大治的局面。这种政治哲学思想致使统治者一方面要顺应社会自身的发展规律,另一方面还要顺应人性的发展,尊重人民的权利。在当代社会,按照这个原则,我们也可以使“无为而治”思想运用到广告设计课程中去,从而为这一课程的教学带来新的发展契机。

二、广告课程出现的问题

广告设计课程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以及艺术修养,最终使学生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完成广告作品的创意与设计。一般而言,对于广告专业的学生来说,创意的培养应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之中,体现于整个教学实践当中。但是,如此一来,这种“有为”的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会约束学生的创造性,从而僵化他们的思维方式。与此同时,他们的专业知识问题也不能突显出来,更不能得到某种程度的纠正。道家有“无为而治”的人治和修身思想,师法自然,顺应客观。“无为而治”的实质是大有为而小不为,看似无为实则有为,眼下无为而长远有为的一种模式。“无为”教学模式则试图要突破这种限制,它不被任何东西所束缚,体现出一种自由的风格。所以,这种教学模式能让学生在接受问题后,自行思考,开拓思路,从而显示出最真实的结果。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干涉了学生思维的发展进程,并按照某种主观愿望去干涉或改变学生思维的自然状态,那么其结果只会揠苗助长,自取其败。据此,明智的老师应该采取无为之道来启发教学,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三、解决办法

无为:自然;治:治理。顺应自然变化不妄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原指舜当政的时候,沿袭尧的主张,不做丝毫改变。后泛指以德化民。作为中国道家文化核心思想有三层重要哲学意义。

第一层意义:遵循事物的自然趋势而为,不争,即是无为。

从教学的情况来看,广告设计课程所需要的创造性思维在教学中已通过系统的培养和训练。显然,种种的训练方法和体系都有一定的局限性,甚至会出现负面作用。如果学生对创意方法和技巧进行过多地重复,势必会对创造性思维形成新的束缚甚至禁锢。长此以往,这些条条框框反而会成为广告专业学生头脑中挥之不去的枷锁。教师要想突破这些条条框框,使学生打破陈规,达到从“有法到无法”的境界,就必须在教学方式上进行转变。

第二层意义:无为就是能放得下,有所不为。

道家有“无为而治”的人治和修身思想,师法自然,顺应客观。“无为而治”的实质是大有为而小不为,看似无为实则有为,眼下无为而长远有为的一种模式。无为而治用在教育领域,要求老师和家长一定要尊重孩子的天性,充分信赖孩子的能力和发展潜力(即道家的自化能力),放手让孩子自己去试、去学习、去探索、去发现,甚至去破坏,哪怕他会失败会犯错误也不要紧,因为他会从这些失败和错误中学到很多东西,老师和家长要做的,就是给孩子创造必要条件,并做必要的辅助工作。

第三层意义:要人们学而知其乐,指快乐的学习研究。

司马谈在《论六家要旨》当中说过:“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即顺着学生的天性去创造去发展的一种“无为”。道家“无为”的思想运用到廣告专业的教学上,最终目的还是要教师与学生都得以解放各自不同的智慧。教师不必再事必躬亲、臣细皆涉,具体事情分摊给学生去做。如果这样,便可以省去许多“操劳”,不仅不会忽略对教学本质的筹划和把握,而且让教师真正享受无为而治的快乐。与此同时,学生可以最大程度地发挥其主动性与能动性,极大地激发出自身的创造力。这种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实质上渗透了一种“无为”的思想。

四、具体案例

在道家看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老子·二章》)[4]。这就是说,圣人治国要知道有所为与有所不为,有所教与有所不教。这样,万事万物就会按照各自的本性与规律来发展。所以,国家要想大治就必须“无为”,做到顺其自然,自然而然。当然,“无为而治”的修身思想,运用到广告教学当中有两个阶段:1、有所为有所不为2、无为而无所不为。

1、有所为有所不为

“有所为”比较容易,可要“有所不为”,就需要胆量和智慧了。从“有所为”过渡到“有所不为”,这一种教学模式的转变,需要具备深刻的教学功底和教师魅力,它必须具备完善的教学基础,教师必须具备高超的教学艺术,否则很难成功。

举例言之,如果在一个房间内,桌子上放有一个杯子,杯子里有看上去像水一样的毒药。几分钟后会有一个人进入房间去喝那杯水。而且这个人不懂英文,也不认识汉字和通用标识。要求:1、在那人进屋之前,短时间内想办法阻止他喝水,条件是不许碰杯子。2、每位参与者被给予一根铅笔和一张纸。目的:1、体会什么是创意2、理解创意的最终目的3、培养独立思考的精神。这个课题出来之后,学生就会按照自己的创意思维来解决这个问题。一般来说,学生思考的答案是:1、在纸上画一个喝水的小人,再在上面画个叉号;2、画一个骷髅,再画一个箭头指向杯子;3、画sos放到杯子前等等。上述答案基本上也能达到预期的目的,但是课题中的条件具有局限性。如果进屋的那个人不认识或者没有意识到这些提示性的标志,那么有可能就会产生不良的效果。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依然不能给出参考的答。借鉴“无为”的教学模式,进一步让学生自由地发挥。这样,学生会进一步思考更为理想的结论。

2、无为而无所不为

这是教学的最高的境界,有一些玄虚,不具备深厚的文化功底和教学实践,是很难领悟这句话的深刻含义的。

课题中,启发后的结果是同学的一切思维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在于最本质的问题——有效的信息传达和有力的说服,直接把要诉求的内容,也就是把信息“主题”(禁止外国然喝水)透过视觉“主体”(装了毒药的水杯)传递想要的目的和创造意图。启发前,学生不固定于形式,不拘泥于方法,不局限于经验,不定势于规则。先把自己原有的知识背景揉进创意中,经行设计的创作实现对广告本质和潜能的研究和探索。启发后,根据教师给予学生创意层面和思维的东西,学生取其精髓,让它作为你设计的最高意识。

比如,1、把铅笔掰断丢到杯子里;2、把纸撕碎放到杯中;3、把桌子掀翻。这样的答案无疑比前者一般性的答案更有创意,尤其它能用更直观的方式达到预期的目的。经行设计的创作实现对广告本质和潜能的研究和探索;另一方面又可启发自身的艺术创造性。由此来看,“丢铅笔、撕碎纸、掀桌子”,显然不能使创意达到一种艺术性。但是这样的答案似乎缺少了美感。現在老师鼓励大家之后,给出相对艺术性的结论:1、把纸折成鲜花放入水杯;3 、把纸折成灯罩套在水杯上再在上面画上装饰。这种结果肯定会让外国人更容易接受些。或者把纸折成船或青蛙等艺术品,这样一来,船和青蛙与水的联系,更显示出创意的巧思,不仅达到了阻止外国人喝水的目的,也巧妙的运用原材料和主体相关联的事物,组合成一场“小品”、一部“动画”。这样的结论更艺术性、创意性、生动性。教师先“无为”,再“有为”,是一个很好的“无为”向“有为”转化的课题。

老子曰:“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无为而治要建立在规范教学的基础上,领导者要具备高超的教学艺术,要平衡讲授与接受的度,有所为有所不为,无为而无所不为。情景靠有为,训练靠无为;启发靠有为,结论靠无为;讲解靠有为,结果靠无为。有为与无为的辨证关系,需要在实践中进行艺术化的处理,绝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1、老师引入课题是“有为”2、训练是“无为”,学生在教师还没讲解的情况下自己主动去做。学生在练习中,大部分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完成,有一少部分则不太理解,是根据照猫画虎做出来,还有个别学生可能不去想,不去做。3、启发是“有为”,启发前和启发后的比较本身就是一种思考,加深学生对课题的深度思索。4、结论是“无为”,学生经过思考,亲自去发现教材中那些隐含的知识,概括出结论,使这些新知识很快纳入自己的认识结构系统中去。5、讲解是“有为”,对于这个课题而言,没有唯一的答案,也没有标准答案,只有更好更有创意的答案。6、课题的结果是“无为”,学生主动去思考,这样出现问题再解决问题,必定会从书中和教师当中寻找答案,最后受益的还是学生。

四、结语

实际上,广告设计课程的目标就是培养头脑灵活、见解独到、富于创造的广告专业高级复合型人才。正如广告本身是多元化和丰富多彩的表现力一样,教育也应该是多样化的。教师需要打破陈规,打破以往的教学经验、方法、技巧,时而“有为”,时而“无为”,时而“有为”向“无为”之间的转化。对于我们这些刚走入学校的年轻教师而言,如何把握和运用“无为而治”是一门新的课题。■

参考文献

[1]老子.诸子集成[M].第4册.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1986.

[2]老子.诸子集成[M].第4册.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1986.

[3]老子.诸子集成[M].第4册.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1986.

[4]老子.诸子集成[M].第4册.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1986.

[5]老子.诸子集成[M].第4册.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1986.

猜你喜欢

无为而治广告设计创造性思维
基于视觉传达艺术的地铁站广告设计
传统水墨元素在现代广告设计中的应用
“无为而治”引领下的班级自主管理
论“清单式管理”:现代治理改革重要标志之一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数学教学中引发创造性思维的技能探究
基于高中语文诗词欣赏教学下的创造性思维培养
广告设计中的情感设计
装置艺术在广告设计中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