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绚丽多姿的济宁传统舞蹈

2018-08-22李争艳

科学与财富 2018年21期
关键词:祭孔秧歌舞蹈

李争艳

济宁的舞蹈艺术历史悠久,早在四千年前,居住在这块土地上的先民们就创造出了多姿多彩的传统舞蹈文化。远古文化、儒家文化、运河文化以及道教和佛教文化等在济宁大地上相互交融,伴随着人民的生产劳动而存在,并以多功能、多形式、多风格、多角度等构成传统舞蹈的艺术体系而经久不衰,形成了“秧歌”“秧歌戏”“鼓”“灯”“征象”“祭祀”等舞蹈文化的多元类别。

秧歌是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中最广泛、最丰富、最杰出的表演形式之一。不同地域秧歌的产生发展是由各地传统文化、地理环境、民风民俗、欣赏习惯及审美意识决定的。秧歌作为百戏之源,为不同的艺术形式提供了汲取的养分。

秧歌戏是在秧歌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在边歌边舞中,或带有一定的故事情节,或表现某种信仰,或阐述某些人生哲理,这些简单的故事情节和人物,真切生动的表现了劳动人民丰富的思想感情。秧歌戏具有很强的兼容性,独特性和群众参与性。

济宁泗水的大头和尚逗柳翠是一种小品类有简单情节的民间舞蹈,并有一定的人物和人物关系。大头和尚逗柳翠是由表演者头戴大头面具进行表演的幽默小品,它是表演时随整个队伍演出,不受约束、不受限制,可任意发挥的节目之一,起到活跃演出气氛、吸引观众的作用。表演中的角色为一个“胖和尚”和一个“村姑”,均着花花绿绿的服装,头戴各自的面具。和尚手持甩子或蒲扇,柳翠捏彩绢,随演出队伍扭摆,位置或前或后、或左或右的变化,扭动着追逐着打闹。和尚的步伐跳跃性很强,扭起来连蹦带跳,多做“跨步跳”,柳翠是缠足,身体重心始终在脚后跟上,走起来左右送跨,腰肢划圈。表演中用打击乐伴奏。

早在原始社会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在劳动过程中,发现枯树干和实木能发出完全不同的声响,并且发现中空物体有将音量增大增强的作用,他们用空心树干加兽皮或蟒皮做成了最早的木鼓。到汉代,不仅已有大小、形状、质地、装饰不同的鼓,而且还出现了鼓舞。

数百年川流不息的舟船,使得运河两岸经济繁荣、手工业发达,也使得多元文化之间得以碰撞交流,不同区域民俗民情得以融汇贯通,由运河而产生的民间技艺,至今仍在当地人们的生活中延续着、传承着,微山端鼓即是其中的代表之一。端鼓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包含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武术、杂技、绘画、剪纸等表现形式。端鼓表演中所用的鼓是用铁条弯成的一个直径25厘米的铁圈,上蒙羊皮做成的,称羊皮鼓。鼓下有铁把,铁把下端套有九个小铁环,成“九连环”状,或叫“三环九扣”。表演时,表演者左手持鼓,右手持一弯竹条,击打鼓心,使其发出咚咚鼓声,夹杂着铁环的沙沙声。羊皮鼓既是舞蹈表演的道具,又是演唱的伴奏乐器。表演多在船上进行,演员用羊皮鼓、手绢、彩扇等道具边舞边唱,表演语言通俗,舞蹈特色浓郁。其中比较有特色的动作有“对角”“三打三”“打秋千”“摇橹”“挽臂旋转”“跑九莲灯”等。端鼓的地方风格较浓,唱腔特色突出,在角色上根据不同类型人物的特点分为生、旦、净、丑,在情感上分为喜、怒、恐、思、忧、悲、哀等不同的情绪。湖区渔民生活的漂流性使端鼓得以传播,并逐渐形成了统一的风格,促使这一独具水乡特色的民间艺术走向成熟。

“月有阴晴圆缺”,古时灯节燃灯都是选在月亮最亮最圆时进行。天上的月亮与地上的灯交相生辉,使黑夜变得如同白昼。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灯始终照耀着历史前进的步伐,抚慰着人们的心灵,也承载着人们的寄托和期望。

火烧葡萄架是流传于济宁市中区的一种古老的传统花灯。它是借鉴编花炮的原理和制作工艺而形成的。在“葡萄架”下,有男女青年、老翁渔婆、公子小姐、憨婆傻小等舞者和演唱者若干,或为男女青年对舞、老翁渔婆追闹嬉戏,或为憨婆傻小幽默逗趣,在“葡萄架”上的花灯照耀下,一派欢乐祥和、热闹火爆的歌舞场景。火烧葡萄架以灯为依托,以歌舞为伴,以戏为基础,形成了灯与戏、戏与舞、舞与影的完美结合,独创性地突破了一般的“扮灯”“观灯”的舞蹈文化空间,提供了新的具有发展力的灯舞的文化信息。

征--体征,象--模仿。“征象”即模仿某一事物外部体征和形态而产生发展并流传于人民群众之间的传统舞蹈。它源于原始社会中人们的图腾信仰和狩猎生活,依据某些动植物的外部形态,而制作成“征象性”的道具,或展现氏族的图腾崇拜,或复述某种道理,或传授某种知识。

传统舞蹈二鬼摔又叫“二人争太极”“二人斗”“金童玉女”等。长沟镇回林村为省级中心镇,位处嘉祥、汶上、中区、任城四县交汇处,民俗文化、历史文化、运河文化相互交织,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回林村就处于古老的京杭大运河之滨。传统的“二鬼摔”从明代起就流传和延续在此,至今不衰。二鬼摔道具用硬质槐木或枣木制作,形状如倒放的长方形板凳,用几个横木形成架体。架子两端安装两个用白布包裹稻草充芯而成的“鬼头”,架子外用布匹做成服装,再用稻草两只胳膊,手与手用手套相连,做扭摔状。另做两只假鞋,由舞者双手持握。表演时锣鼓齐鸣,表演者随着锣鼓节拍采用腾、挪、跌、侧翻、后转、仰俯、横卧、勾腿等动作,从不同角度展现出两个小鬼打斗的各种姿势形态,节奏感极强。

在我国,最早从事占卜活动的人被称为“巫”。巫在进行巫术活动时,“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人们认为巫能通神,是神的化身和代言人。正如《说文解字》中释:“巫……以舞降神者也。”久而久之,巫术活动逐渐发展成为一种以敬神、娱神、谢神为目的的祭祀类舞蹈。

曲阜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诞生的地方。历代帝王先后追封孔子为“先师尼父”“先圣”“太师”“文宣王”“至圣文宣王”“大成至圣文宣王”等。因而祭孔便成为历史统治者在祭天、祭地、祭日月、祭山川、祭鬼神之外又一项最隆重的祭祀。祭孔乐舞别名“羽舞”,可概括为“乐源《韶》,舞因《夏》,诗隋牛蔡”。所谓乐源《韶》,即祭孔的音乐源于被孔子生前称赞为“尽善尽美”的《韶》乐;所谓舞因《夏》,是指祭孔乐舞的舞蹈袭于《夏》之舞;所谓“诗隋牛蔡”,是指祭孔的專用歌诗是由隋文帝杨坚的制乐宫于仁寿元年创作而成。此后,历代帝王虽然“礼不相沿”“乐不相袭”,但祭孔乐舞就其乐体、舞容而言,没有大的改变。其乐体属大雅之乐,八音齐全。雅乐八音是指金、石、丝、竹、土、革、匏、木八种音器。用的乐器有编钟、特钟、编磬、古琴、古瑟、箫、笛、笙、竽等。舞者左手执“龠”,右手执“翟”。舞者左手执“龠”横于胸前,右手执“翟”竖于胸前成“十字”,做执、举、衡、落、拱、呈、开、合、垂、交等舞势。祭孔乐舞,舞容端庄,古朴典雅,舞姿别致,肃穆大方。整个祭孔乐舞由歌生、舞生和乐生三种角色共同完成,舞随歌动,歌为舞容。歌沉舞慢,声高舞昂,舞动中的俯、仰、展、转等动作刚柔有度,尽显儒雅之风。

阴阳板流传于山东省邹城市八里沟一带。邹城市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孟子的诞生地,素有“孔孟桑梓之邦,文化发祥之地”的美誉。八里沟位于邹城市东北的丘陵地带。因多旱天,故求雨祭祀活动频繁,阴阳板即产生于此,自明代万历年间至今已传承了四百余年。阴阳板由柳木制成,表演时要求男女对半,参演者均手持“阴阳板”进行表演。表演中动作粗狂奔放,又不乏细腻灵活。表演者挥板在身体前后、左右、上下击打,令人眼花缭乱。常有的队形有“双环阵”“双扣花”“降祥云”“龙展目”“打四方”“龙卷风”“龙吐须”“喜迎雨”“天地合”等。表演指挥者为黑虎旗旗手,他根据需要指挥乐队和表演者,并负责“叫阵”。阴阳板表演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带有民间宗教信仰的印记,表演中出现佛教、道教、民间传说中的人物,在祭祀求雨中被融合,体现了当地人民信仰的多元化特点。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多姿多彩的济宁传统舞蹈在历史的发展中,既保持着原貌,又相互影响,相互交流,相互交融,形成更多种类的传统舞蹈。传统舞蹈既来自民间又活跃于民间,为济宁的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了精神寄托和心灵家园,是民风民俗活动的真实写照。

猜你喜欢

祭孔秧歌舞蹈
金湖秧歌的传承和发展
富平村里唱秧歌
学舞蹈的男孩子
冰上舞蹈搭档
舞蹈课
昌黎地秧歌
《太谷县志》音乐文献浅析
祭孔礼乐之民族文化价值探析
20世纪50年代以来有关“清代祭孔释奠礼乐研究”的述评
我和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