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税实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2018-08-22原文娟何成兵
原文娟 何成兵
摘要:我国税收制度体制的不断改革与完善,并随着市场化水平的逐步提高,《纳税实务》课程在高校经管类教学体系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但从目前高职院校开设的《纳税实务》课程来看,普遍存在课程涉及知识面广且内容繁杂,但课时分配不足,造成了重理论,轻实践,而在教学方法上又比较单调,通常采取单一考核方式等问题。针对上诉存在的问题,本文将尝试对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进行一些改革,将职业能力融入到纳税实务课程的讲授中,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纳税实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改革
根据《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和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具体要求下我国不断推进税制体制的改革。随着税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大环境的不断变化下,如何正确的运用现有的税收政策为企业服务,完成企业的申报税业务,成为纳税实务的学习要点和难点。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校作为人才的主要培养基地,应当高度重视纳税实务的教学。如何通过课堂教学与专业实践,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是纳税实务教学的重要任务。
一、《纳税实务》课程现状
从《纳税实务》选用教材的知识结构上看,本课程是以税法知识作为基础框架,因此教材本身会偏重对税法条文的理解和一些计算公式的运用。对于高职学生来说税法发条内容枯燥繁琐,理解较为困难。例如:增值税中有关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凭票抵扣”的具体规定和计算,增值税进出口“免、抵、退”的计算等。从教学角度看,税收是一门较为综合的课程,其中包括经济学、会计学、财经法规、法律等于一体。所以要想学好税法相关的课程也必须有良好的基础作为支撑。从课程的内容上看,税法涉及的税种繁多,行业范围广。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税法也处在不断修改和完善的阶段,因此,该门课程税法知识更新较快,具有较强的实效性,而教材内容往往具有滞后性。
二、纳税实务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时安排不合理
在教学大纲上纳税实务的课时一般安排在50个课时左右,但由于该课程的理论知识较多且较为繁琐,因此需要较多的练习时间,再加上实训的内容是在充分理解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展开的,因此在没有课时量作为前提保障的条件下,开展教学活动,效果不理想。
(二)重理论,轻实践
纳税实务课程目标是在学生掌握一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重点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现实条件的制约,难免存在讲授过程中对理论知识的深入解读和剖析,没能真正做到“理论够用即可”,导致实训教学环节的教学效果不佳。
(三)教学方法单一,课程考核方式无创新
从纳税实务的教学来看,大部分高校多采取以教师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即使将多媒体运用在教学过程中,但由于课程内容多以法条、规定为主,造成课程难以呈现直观、生动的教学课件;在期末采取考试的形式,通过学生做的一份卷子来判定本学期实训情况,以试卷是无法检测学生的实训情况,只能看出学生在期末死记硬背的效果。
三、纳税实务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
(一)教学内容方面
首先,明确纳税实务课程的教学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会计核算能力和税务处理能力,特别是加强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其次,增加本学期的课时量。传统课时量一般为50左右,本学期增加到68课时,增加实践教学的训练时间。最后,以“理论够用即可”为标准和尺度,根据纳税实务课程培养人才的目标为准,将难,怪,偏的知识点放弃,抓住学生实习实训的培养。
(二)教学方法方面
首先,对于“纳税实务”课程的讲授应形成“教、学、做”一体化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如:情景式教学法,主要是模拟真实的场景,在讲到第七章个人所得税时对于工资薪金所得应纳税额的计算时,可要求学生模拟操作;案例式教学法:对于有些理论偏深,不好理解的知识点,可采用此教学法还可以采取角色扮演法,在申报增值税时,要求学生以一个纳税人的身份来完成整个纳税流程。其次,在实训教学方面,要重点突出学生实践技能、加强动手操作能力的训练,实现学校所学能运用到之后的相关会计、税务工作中。目前,学校的实训室引进了“国泰安”的实训模拟软件,虽然引进了软件操作,但是由于软件操作毕竟是在设计好情景的前提下操作,因此还学要将学生的实训操作与企业实际岗位对接,若将这二者完美对接,将大大提升学生的竞争力。
最后,纳税实务课程考核应改变传统“一卷式”,注重过程性评价。一张简单的试卷无法考核学生本学期的学习情况,因此要将平时学习过程的点滴进行记录,除了出勤,作业和课堂表现,还应将学生实训上机操作软件,编制分录,填制申报表等实训过程全部纳入考核环节。
参考文献:
[1]周艳,石旭斋,李育泽.税收学课程SPOC教学探索与实践[J].财会月刊,2016(33).
[2]王琦.高職院校“纳税实务”课程教学的实施[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