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可持续的”财务管理框架

2018-08-22韩洁

财会学习 2018年22期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

韩洁

摘要:当绿色与可持续发展逐渐成为世界趋势,我们越来越重视可持续的发展,同样这也渗入了生活和研究的各个领域。但是,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破坏严重、生态日益恶化的现状,我们不得不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去建立财务管理框架来指导实践活动。鉴于此,本文站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视角,创新地融入环境、生态要素,从财务管理的本质、目标、逻辑起点、假设和财务管理内容方面,并对未来财务管理的发展趋势进行了理性的预测。

关键词:财务管理基本内涵;可持续发展;财务管理框架

一、文獻综述回顾

张兆国教授在1999年提出以本质为建立财务管理概念框架的起点。认为本质是“把抽象上升为具体的过程,是从事物最基本、最抽象、最简单的角度出发,达到统一性的认识,是事物内在的联系,其规定了事物的性能和发展的方向”[1]。陆建桥教授在1995年提出假设起点论,提出五个假设:(1)财务主体假设;(2)理性财务行为假设;(3)不确定性假设;(4)财务预期假设;(5)财务信息可靠性假设[2]。郭复初教授在1997年提出本金起点论,并从经济角度开始着手研究财务管理的概念框架[3]。王化成教授在1994年提出以目标为起点,其认为任何管理都是有目的的。其认为财务管理框架应以环境为起点,以假设为前提,由目标为导向,包括基本理论、通用业务理论、特殊业务理论和其他领域理论构成[4]。王庆成教授认为我国的财务管理的目标应该是权益资本利润率的最大化(1999),即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也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最终达到企业的资本利润率的满意。现代企业的财务本质是财权流,即从产权角度分析现代财务的本质,实现了价值和权利的结合[5]。基于此,财务职能无论是二职能说、三职能说甚至是五职能说,都应遵从财务本质的出发点,从财务组织、财务监督的角度来进行探讨。而财务管理的目标问题,鉴于目前普遍接受的企业价值最大化和相关利益者最大化,作者认为都没有解决财务上的两难局面,即“现实的不理想,理想的不现实”的问题,因此需要继续进行探讨。

二、可持续发展与财务管理理论

(一)可持续发展观的形成

1.可持续经济的提出

可持续经济的提出背景是19世纪以后西方资本主义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并且伴随着严重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1962年,美国女生物学家蕾切尔·卡森所著的一本《寂静的春天》,作者在书中描绘了杀虫剂对鸟类的危害,唤醒公众保护环境的意识。1972年《只有一个地球》这本书问世,标志着人们对环境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同年,“罗马俱乐部”成立,在《增长的极限》这本书提出“持续增长”和“合理的持久的均衡增长”。1980年国际自然保护同盟的《世界自然资源保护大纲》:“必须研究自然的、社会的、生态的、经济的以及利用自然资源过程中的基本关系,以确保全球的可持续发展。”鉴于此,1987年,挪威前首相布伦特兰夫人主持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基于对全球经济形势研究的基础上,提交了《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6]。

2.可持续经济的含义

最初,可持续经济的含义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产生威胁的发展。后来随着人们认识的加深,对于其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可持续发展观从自然属性上强调生态的可持续性,即人类生存环境的可持续性;从科技属性上强调通过技术创新科技进步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从经济属性上强调经济的增长要实现有质量的增长;从社会属性上强调改善人类生存环境、提高人类的健康水平。

(二)目前我国所面临的困境

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是不可否认的,GDP指数的不断上升,但其伴随的却是资源的巨大耗费:耕地面积大量缩减、地面淡水长期污染严重、矿产资源对外的依赖程度不断上升等。资源对经济的贡献是震惊的,正是过度依靠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经济不断发展,正是由于代理加工的繁荣使经济走向了一个不可复制之路,而这种处于产业链最低端的生产方式带来的却是严重的环境污染与不可再生性,正是由于资源利用效率的低下,增加了资源的浪费,我国经济的发展遭遇资源约束的制约。

(三)可持续发展观对财务管理框架的启示——突破资源的范围

可持续经济的提出,冲击了目前大多数学者对于财务管理框架的认识。在对财务管理框架探讨的同时,我们更多是把注意力集中在单纯的理论方面,对于自然的客观环境方面很少将其作为关键因素研究。

在可持续经济学中,资源即指自然资源。自然资源分为耗竭性资源和非耗竭性资源。耗竭性资源是可持续经济学研究的重点。耗竭性资源又可分为可再生与不可再生资源和可持续与不可持续资源两个方面。

财务管理中资源应采纳泛财务资源的涵义,即由物质资源、人力资源和顾客资源构成。不难看出,泛财务资源是对财务资源的一大超越,将人力资本考虑进来,但是对于生态环境的考虑还比较欠缺。这里我认为,财务管理中的资源是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或者没有拥有或控制但是对于企业的价值创造产生影响的要素。基于此,财务资源可分为:(1)物质资源,即最原始的财务资源,是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能够构成企业生产经营的要素,包括物质实体、厂房技术等方面;(2)人力资源,人力资源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是企业的员工,其次是与企业有联系的外部人员;(3)生态环境资源,究其根本而言并非是企业控制或拥有的,但是其却是能够对企业的价值创造产生很大影响的资源。这里的生态资源不仅包括狭义的自然资源,还包括由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破坏资源而造成的与相关人员的关系。

三、财务管理框架的修正与超越

纵观我国最近财务管理理论的发展,有不少的学者从可持续的角度对财务管理理念进行了丰富与拓展,但是从现有的文献资料来看,大部分资料都是从财务管理融入可持续发展观的必要性、财务管理的内容等角度进行了探究。根本上来说我国财务管理的理论结构并没有真正与可持续发展观相结合,笔者试图从整体层次给出在可持续发展观下的财务管理理论结构。

(一)财务管理的本质

从货币收支活动论、货币关系论等到契约关系论,财务管理的本质总表现为一定的资金运动以及其形成的关系。其存在以下弊端:首先,企业的发展是对财务资源不断开发、积累、整合和运用的过程,正是企业所有的资源才构成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故这里将财务本质认为是对于资源的配置与利用。而且这些对于本质阐述的词汇,笔者认为或多或少的都让人觉得深不可测。其次,从资源的角度对财务管理的本质进行研究,能够更加直观的同可持续观结合起来,使可持续发展观融入财务管理理念更加容易为人们接受。最后,从宏观角度而言,企业仅是社会的一个细胞,企业的发展受制于社会环境的影响,社会中资源是稀缺的,如果忽視资源的这一关键而大肆谈论利润无疑是画饼充饥[6]。

(二)财务管理的目标

当财务管理的目标更多被定义为追求价值的最大化,我们不免颤栗。在资源越来越稀缺的社会,在仅有的资源的前提下,各个企业都在追求着如何做大自己,而忽视了我们的协同作用,即如何“1+1>2”的理念。在同自然竞争的过程中,我们必然完败。毫无疑问,单纯的追求自己利益的最大化也会损害企业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综上所述,结合可持续发展观的理念,我认为,财务管理的目标是: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最优化的协调统一,即将可持续财务管理理念融入企业财务管理的融资、投资和资金分配的活动中,以资源的稀缺性为前提条件,在企业生产经营实现价值增值的过程中,最大限度的做到企业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协调。

(三)财务管理的逻辑起点

逻辑起点是一门学科赖以发展的前提条件,是学科理论体系中最基本、最抽象、最简单的理论范畴,它对于该学科其他理论要素的建立乃至整个学科的发展都具有统领全局的作用。

鉴于此,我认为财务管理的逻辑起点是:资源起点论。

这是因为:(1)理性人的假设。企业本身是由一系列的投资者进行投资而组建的,在运营中,是各方利益的博弈、是为了争得自己最大利益而进行的搏斗,这符合货币的资源配置,即从利润率低的企业流向利润率高的企业。因此,各方势必会为了自己的利益去损害别人的利益,当各方利益都在进行维护时,他们只能选择去伤害公众的利益,比如提供不合格的产品、损害环境等行为。所以,在资源的市场价格失灵的前提下,我们应从资源开始,着重研究其如何进行高效的配置,如何制定相应的政策来维护社会、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资源的绝对稀缺性理论。由于企业所进行生产利用的资源不是像空气、大气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而且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土地也存在着使用的极限,马尔萨斯的资源稀缺理论虽然表面上论述人口与生活资料生产之间的关系,但实则是论述人口增长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故这里引用马尔萨斯的“绝对资源稀缺理论”来进行分析。正是由于资源的稀缺性,决定了企业要实现高质量的生产,企业的长期生存和发展严重依赖环境和资源,即资源对于经济发展的作用已不能再忽视[7]。

(四)财务管理的假设

对于财务管理的假设,我认为应分为宏观假设和微观假设两个层次。王化成教授所提出的假设都是针对企业财务管理而言的,并不是从整个社会的角度给定的,即其并没有考虑资源的稀缺性、人力成本等角度,故属于偏微观角度的假设。而从整个宏观角度而言,财务管理假设应为:

1.自然资源约束假设。资源约束主要是指由于资源的供给紧缺而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这里的资源主要针对不可再生资源,如煤炭、石油、水资源等。《国务院关于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对资源型城市有明确定义:资源型城市(包括资源型地区)是以本地区矿产、森林等自然资源开采、加工为主导产业的城市类型。资源型城市所依赖的资源大多属于不可再生资源,随着资源的开采,此类资源的储量也随之递减,当资源的储量递减到一定程度,资源型城市便成为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发展受到资源的约束。资源的不可再生性与稀缺性表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实现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建立财务管理理论框架时,更应该从整个社会的角度出发,探讨其生存的土壤。

2.人力资源不可替代性假设。究其根本,人力资源是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是保障企业持续的创新能力的因素。从管理人员到最基层的劳动者,企业的发展是每个员工努力的结果。一个企业能否长青,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人力资源。但是,由于人力资源的计量复杂性,目前财务会计并没有将人力资本纳入产品的成本中。因此,在建立财务管理理论时应充分考虑人力资源这一因素。

3.社会经济生态人假设。现代企业已经逐渐从单一的“经济人”的角度逐渐向“社会经济生态人”转变。如果按照“经济人”假设,企业的唯一目的是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那是由于在雇佣关系中,企业货币与非货币的关系是以货币为中心的寄生关系。显而易见,现代社会中靠单纯的追求利润已经不能实现企业的长远发展。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经济人”假设的弊端已经逐渐暴露出来,转向货币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和生态资本的共生关系。

(五)财务管理的内容

对于财务管理内容的研究,从融资、投资和分配的角度进行探讨。

(1)实现可持续的融资。可持续性的融资要求企业在筹资时考虑环境保护问题,考虑特定的资金成本、筹资渠道和资本结构的问题。按照毕波(2013)的提法是融资实行3R原则,即减量化原则(Reduce)、再利用原则(Reuse)、再循环原则(Recycle)。(2)可持续的投资。可持续性投资要求企业在进行投资时要将资金投放到无环境污染的行业,实现经济和生态、社会的双赢。(3)可持续的分配。可持续的分配是关键步骤是:企业提取绿色积累,用于环保设备的置办更新,用于职工培训,提高职工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创新能力,从而更好的实现企业发展。(4)可持续的财务评价指标。可持续财务评价体系是根据可持续发展战略而建立的全新的财务评价体系,旨在对企业的经营业绩进行全面的评价与考核,将生态与环境因素纳入企业可考核的范围之内。

(六)财务管理的发展趋势

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创新必然成为未来财务管理发展的新趋势;伴随着资源约束的日益严重,可持续财务管理理念势必深入人心;随着“以人为本”的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人力资源的宝贵性会在财务管理中得到更多的重视;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发展,经济和贸易的全球化必然引起财务管理理念、评价指标等一些列全球化的浪潮……

四、总结

本文是在已经建立的财务管理理论结构的基础上进行的再探讨,是从现在我国面临的生态环境的实际状况出发,对财务管理理论结构的完善。将自然资源与财务资源区分开来,在“资源”这一视角下对财务管理的本质、假设、目标、逻辑起点以及财务管理活动的具体内容提出了新的看法,更加紧密的将财务管理框架与实际环境结合起来,融入了生态环境的要素,最终给出了在可持续观下的财务管理框架图。虽然在文章中提出了对于财务管理指标应建立相应的可持续的评价指标,但是由于能力有限,并没有给出深层次的探讨,也是本文的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1]张兆国.宋丽梦.试论构建财务管理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J].理论探讨,1999(11).

[2]陆建桥.试论财务假设[J].四川会计,1995(2).

[3]郭复初.现代财务理论研究[M]. 1999.

[4]王化成.再论财务管理目标[J].财务与会计,1999(3).

[5]王庆成.财务管理目标的思索[J].会计研究,1999(10).

[6]马晓惠.从《寂静的春天》到《我们共同的未来》[J].海洋世界,2012(6).

[7]温素彬.基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财务管理目标:理论框架与现实依据[J].管理学报,2010(12).

猜你喜欢

可持续发展
生态文明视角下中国光伏产业的发展研究
我国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研究
江苏省出口产品结构优化升级
中小家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
建筑节能新材料应用探究
全球资源治理中的中国角色与愿景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