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几点尝试
2018-08-22刘殿文
刘殿文
摘 要 在应试教育下,家庭、学校教育几乎清一色地重才智而轻德育,不能很好地贯彻立德树人这一重要的教育思想。学生时期是人生良好品德形成的关键时期,是决定人生德操高下、品性优劣的特殊阶段。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是民族复兴伟业的肩负者,做好未成年人德育教育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关键词 教师;学科教学;德育;工作
中图分类号:G4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8)07-0087-01
一、学校教育德育的重要性
学生时期是人生良好品德形成的关键时期,是决定人生德操高下、品性优劣的特殊阶段。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是民族复兴伟业的肩负者。因此,必须做好未成年人德育教育工作。
德育对受教育者有目的地施以道德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精彩的课堂感动心灵,课堂应该从“一切来源于孩子的生活,再回归于孩子的生活”这一理念出发,珍视童心世界,各学科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其自身特点来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根据其真实体验来引导,让孩子们在这种看似寻常的“感动”中丰富情感、提升认识、超越自我,体验着生命的增值和律动,全面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
二、学科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方法
(一)用教师人格魅力感染学生。德育教育就是陶冶学生的情感,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教师的形象和精神面貌对学生的影响是直接的,也是深远的。其中教师的示范作用以及老师对学生的态度,是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主要方法。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能感染学生,我们要以严谨的教学风格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来影响学生。上课时,着装要朴素大方,讲普通话,语言要清楚、明白、有逻辑性。良好的语言表达、端庄的仪表可以无形中给学生美的感染,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学生感受了美的教育。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创设情境,将师生的感情、融于认知活动中,使学生在一个愉悦、轻松的氛围中学习,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
(二)精心设计教学,把握课堂中德育教育的最佳时机。德育教育要从教材的实际出发,必须遵循其在教材中所处的特定位置、层次、地位来具体安排,随着教学进度随机进行、因材施教。德育的特点是动情晓理,这就是说把握住时机有利于创造最佳的教育氛围。要寓德育教育于知识的讲授或训练之中,使科学性与思想性水乳交融,在教学中自然而然地进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由此可见,把握好教育的时机是为了获取最佳德育效果。只有精心设计教学,充分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与方法,方能达到事半功倍的育人目的。
(三)把握学科特点,增强德育教育的生动性。要把握本学科性质和特点,在进行德育教育时,充分发挥本学科优势,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如:语文学科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因此,我认为语文老师既要进行语文知识的传授,同时又要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在进行听说读写等基本训练的同时,可以结合教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日常行为教育等。在数学教学中,通过说明数学在日常生活、生产、科技方面的广泛应用,可以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深入浅出地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让学生把今天的学习同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逐步联系起来,从而不断激发学习兴趣,逐渐养成学好数学的信心和兴趣。也可以结合数学知识,介绍数学发展史和数学家的故事,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热爱祖国、热爱科学的思想感情。如结合数学《圆的周长》教学,介绍祖冲之关于圆周率的准确计算,对学生进行祖国灿烂文明史的教育。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而“思想品德”课是对学生系统地进行公民品德教育必修的课程,是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良好道德品质的主要途径,作为思想品德课的教师要有改革和创新意识,积极探索并构建新的教学模式,努力增强思想品德课德育的实效性。教师要以此进行爱祖国、爱生活、爱家乡的教育,促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良好的思想品质、健康的生活情趣,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各个任课教师都要细致挖掘教材内容,恰当找到德育的切入点,这样,伴随着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便能发挥育人的整体效应。
(四)寻求最佳结合点,增强德育教育的针对性。德育教育不仅要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相结合,还应选准结合点,才能增强教育的针对性,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面对当今社会独生子女家庭越来越多以及随之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如学生耐挫能力不強,以自我为中心,不愿吃苦,自理能力差,父母教育方式不当,道德观念、集体观念、节俭思想意识淡薄等,这就要求教师在认准学生精神需求的同时对症下药,对其进行相应的德育渗透。
总之,课堂教学是德育工作的主阵地,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是每个教师应该努力做到的。渗透只是手段,教育和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才是目的。作为一名教师,要真正使德育落到实处,使德育溶于教材,教师除了有极大的热情、广博的知识、高超的艺术、较强的德育能力,还要掌握一些方法和技巧。只要我们结合教学工作的实际特点,充分发挥德育工作的主观能动性,融德育教育于课堂教学之中,一定能够取得令人满意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朱桂霞.小学德育教育探讨[A].2018年“教育教学创新研究”高峰论坛论文集[C].2018.
[2]曾晓宁.让德育之花灿烂绽放[A].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科研成果2018(一)[C].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