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独居老人养老模式的困境及解决对策

2018-08-22冯雁

中国集体经济 2018年25期
关键词:养老农村

冯雁

摘要:文章通过对家庭自助养老、社会购买养老、村民互助养老三种现有养老模式的困境进行分析,认为中国农村独居老人养老应该是一種良性循环的自然发展模式,是一种逐渐减少政府资金依赖而提高社会自我依赖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并提出构建从低级的村民互助发展到建立初级的更具地域适应性的幸福院,再到建立新型的农村地域性养老中心,最后根据未来中国养老现实需求构想出更高层次的农村独居老人养老的可持续性模式。

关键词:农村独居老人;养老模式

一、研究的缘起

国务院近日公布《“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与养老体系建设规划》,规划提出,预计到2020年,全国60岁以上人口将增加到2.25亿左右,占总人口比重提升到17.8%左右;高龄老人将增加到2900万,独居和空巢老年人将增加到1.18亿左右,老年抚养比将提高到28%左右。社会保障制度作为一项社会性安全制度,在我国发展的历史较短,但现实的老年化危机需要我们必须重视作为其中重要组成部分的养老问题。尤其在现阶段中国经济发展相对较快但又没有足够强大的经济实力建立起覆盖全体国民的普遍性社会养老体系时,更是需要我们去思考与探讨中国社会养老体系的务实模式。中国农村地区独居老人的养老问题一直处于发展滞后的困境,在具体实行的政策中只有之前各省各自开展的个人缴费性养老制度和2009年开始试点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辅助一些针对农村贫困群体的各类补助津贴等,这些政策更多是从经济方面向农村独居老人提供保障,并且政策的实际执行缺失、经济补助较低,无法有效的解决农村独居老人的养老问题。作者认为中国社会养老体系建设应该是建立一种家庭自助与国家资助,体现更多社会公平与良性代际循环的模式。

之前关于农村独居老人养老模式的理论研究基于以下一些视角,封婷,郑真真通过定量分析的方法,进行的老年人养老负担和家庭承载力指数研究,戴卫东关于家庭养老的可持续性分析,余飞跃从孝与不孝的理性角度来分析家庭养老的困境与出路等为我们分析农村独居老人家庭自助养老问题提供不同视角;关于社会购买养老服务的理论研究有:地方政府购买养老服务的现状与对策研究,满足城市居民不同养老需求等。以上关于养老模式的研究为我们接下来关于农村独居老人养老的困境及其对策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二、现有农村独居老人养老模式的困境分析

(一)农村独居老人家庭自助养老模式的困境

本文中家庭自助养老在当前中国养老体系中任然是占较大比例的养老方式,相比较于城镇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老人可以应用相关优惠政策、好的经济基础而入住各类养老机构、福利中心等,农村独居老人更多的是依赖土地而生活。当年龄不断增大,身体的劳动能力不断下降时,农村独居老人更多只能选择家庭养老。家庭养老固然能够减轻政府财政压力,修复家庭关系,形成温馨、甜蜜的亲情氛围,但它却与子孙后代的生存发展利益相悖。

当前农村独居老人养老面临以下困境:其一、工业文明的直接冲击让传统家庭养老向社会养老转变,在广大农村地区,由于经济条件落后,地域差异较大,这种转变的进程缓慢,家庭养老仍然是主流,现实的状况又不能满足农村独居老人养老的需求,尤其是照料服务、精神慰藉方面远远不足。其二、由于农业经济与家庭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式,农村的生产力水平低,没有储备养老的剩余。独居老人更多的是依靠子女接济、国家补助而生活,并且日常起居只能依靠自己。其三、由于计划生育、城市化和现代化带来的子女数量减少,家庭规模、结构和功能变化,流动人口增加,人们思想价值观念变化等影响,当前中国农村家庭养老面临困境,农村家庭养老功能正在弱化。

(二)农村独居老人社会购买养老模式的困境

社会购买养老模式包含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和老人家庭出资入住福利院、福利中心和养老院这种经济支出较大的养老方式。

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在中国很多地方有实践的例子,不同区域特点各不相同,例如上海自2003年开始为居家养老提供经济补贴;广州市开展以政府购买服务为导向的居家养老服务等。但无一例外这一种模式主要是在经济发达的城市作为试点推行,服务对象是城市贫困老人,需要依靠地方政府提供数额较大的经济补助,并且能够享受服务的人数也是有限制。农村独居老人在中国社会是一个庞大群体,现实农村中卫生医疗、照料服务资源缺乏,地域经济条件落后,同时在具体实施上需要依靠地方政府的较大数额的财政补贴,实际可行度差不是一种可持续性的养老模式。

截至2014年年底,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1242万人,占总人口的15.5%,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13755万人,占总人口的10.1%。2014年全国各类养老机构94110个,其中:养老服务机构33043个,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18927个。各类养老床位577.8万张,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床位27.2张,其中社区留宿和日间照料床位187.5万张。从数据中看出第二种模式的现实困境:第一、中国老龄人口的体量巨大,并且今后的人口老龄化趋势不断加剧。第二、地域条件限制。这一类养老机构大多设立在经济发达和地方城镇地区,对于农村地区独居老人而言,能够享受的资源有限,并且区域经济的差异性也使得这种模式的推广困难。第三、老人的经济压力和生活适应差。这种模式虽然可以为进入服务机构的老人提供完善的养老服务,但是费用较高、入住老人不习惯等问题突出,在现实中也只能解决少量农村独居老人的养老问题。

因此,社会购买养老服务这种模式需要考虑地域经济条件、依靠政府财政补贴、老人的自身意愿等因素,可以作为一种辅助式的养老体系补充,不能在整体上解决农村独居老人的养老问题。

(三)农村独居老人村民互助养老模式的困境

村民互助养老模式是在农村社区以集中居住和老人互助为基本方式,由家庭提供经济供养资源与入住老人互助提供照护与精神慰藉资源的养老方式与养老制度。这一定义指明了村民互助养老模式的社会功能,并明确作为一种养老模式而存在,农村独居老人可以通过借助这种养老模式,来弥补单独居住的家庭养老、社会购买养老中经济能力与精神慰藉缺乏的不足。

低层次的邻里互助最开始并不能作为一种养老模式,更多是出于老人之间的一种相互帮助的传统,这一层次的互助从古至今就一直延续着。而建立独立性的农村互助幸福院作为一种较高层次养老方式,从河北邯郸市肥乡县前屯村开始实践。2008年,邯郸市肥乡县前屯村创造性的建立了农村互助幸福院,主要特征是“集体建院、集中居住、自我保障、互助服务”。2010年,河北省决定在全省推广农村养老“幸福工程”活动,明确用5年时间,即到2015年实现全省农村互助幸福院的全覆盖。同时在湖北枝江市、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隆福乡隆帮等地也开展了农村互助养老的试点模式。尽管在全国很多地方开始试点这种比较高层次的养老模式,在具体的实践中也会不断完善成熟,并最终可能会成为农村独居老人养老的一种制度性安排。

但是这一模式也存在很多现实的问题:其一、依赖资金投入,超越现实经济条件。建设一家农村幸福院需要最低数万元,以河北省为例,一家幸福院投资3万元,每年还需要不菲的运营成本。对于那些经济落后、地域偏远的贫困山区,这种模式需要大量的财政资金补贴,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将会面临越来越大的财政压力,实践推广性差。其二、建设供给主体责任缺失和乡村信任危机。由于农村养老的情况千差万别,农村养老互助模式与乡村干部的观念以及农村实际养老需求存在着落差,导致相当的农村互助养老幸福院徒有数字和建筑物,没有实际形成养老供给。这种情况在河北全省推广农村互助养老模式时成为比较突出的问题。第三、村民互助养老需要因地制宜的发展模式。对于农村独居老人而言,他们需要的养老方式是每天的衣食住行有保障,可以及时就医,可以与年龄相仿的老人一起沟通寻求精神慰藉。村民互助养老,并不一定需要建设全新的养老院,只要创造老人需要的生活条件,利用现有的资源,如农村闲置的学校、村民活动室等,就可以构建一种简单节约的养老模式。

互助养老模式在现实各地还只是作为试点尝试,不同地域的经济、地理、传统习惯等差异使得这一模式在全国大范围的推广还不现实,同时在具体建设、村民管理、独居老人的认同感上还需要不断改进。单纯的依靠建筑的数量而缺乏实际的养老成效,实际是一种激进的行为,单个地方村民自助养老模式可以取得成功,并不意味着适合全国推广,还需要因地制宜,合理发展。

三、构建农村独居老人可持续性养老模式的对策

农村独居老人养老问题,不仅是一个现在进行时的问题,更是一个未来持续性的问题,单纯依靠国家财政来承担社会养老不是一种可持续发展模式。中国社会特殊的人口体量决定了需要我们探讨适合中国国情、因地制宜的良性循环模式。之前国家巨大的人口红利、经济高速增长的优势在不断下降,未来大量人口的养老问题是政府需要面临的困境之一。虽然现实社会的养老服务体系也在不断发展,各类养老机构数量不断增多,但是这种模式的养老是一种被动提供的模式,缺乏整个社会的统一规划,区域之间各自为战,养老问题在地方政府之间不受关注,它们更多考虑的是经济发展问题,而忽视中国经济转型中巨量老龄人养老问题的急迫性。

农村独居老人作为中国老龄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依靠农村地区已经形成的传统习惯、人口城镇化转移的资源闲置等现实因素发展一种可持续性的养老模式。这种模式应该具备以下特征:其一、主动满足农村独居老人养老需求。现有的几种养老模式突出的问题是一种社会的被动提供,面对人口老龄化危机,被动提供老人的养老需求,缺乏前瞻性的社会规划。其二、新的养老模式的建立要有良好的代际循环性。农村独居老人养老不是一代或者几代人的养老,更多的是一种合理的体系构建,考虑的是中国未来社会的养老问题。第三、这一模式可以成为以后城市养老的潜在选择。中国未来经济的发展,城市化水平越来越高,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不断建设,城市的养老功能将不断弱化,未来城市养老向乡村养老转移成为潜在可能。

基于以上特征,农村独居老人的养老模式在结合现有的家庭养老、社会购买养老、村民互助养老三种模式下,有一个不断进步改进发展的過程,主要是要因地制宜,根据各个地域的经济条件实现从低级的邻里互助过渡到中级乡村改造建立模式再到建立全新规划的高级模式,同时根据未来社会功能变化不断调整,逐步建立起社会依赖而降低政府财政依赖的持续性模式。

(一)构建农村独居老人邻里互助养老

这一模式主要是同村几户相邻的老人因为地理位置相邻而自发选择相互帮助,在食品、照料、沟通上互相供给,一起参加一些老年活动等,单独个体遇到危险时其他老人可以向外界寻求帮助,前提是各位老人身体状况良好,可以自食其力,不需要专人照看。这种互助以一种极低的经济成本满足农村独居老人的日常基本需求,并且是一种老人们自发性行为。但是,尽管老人们可以这样选择,在以后年龄增大,身体物理机能下降,老年疾病增多的情景下,并不能适应老人的养老需求了,因此农村独居老人养老就需要向更高层次的养老模式发展了。

(二)构建农村初级养老幸福院

图2这种简单的农村初级养老幸福院的设想主要是利用农村闲置的房间资源,例如空置学校、闲置民房等,通过村委会出资,花费较小的经济成本,改建成适宜老人活动生活的初级农村养老互助场所。同时考虑空闲房间的不充足慢慢扩建引进本村的卫生室、商店、村民活动室等集体性需求功能区,为老人的生活提供基本的保障。

这种初级模式的养老场所在功能上需要不断完善,首先、需要独居老人不断适应接受。农村独居老人都会有自己的生活习惯、固定的活动区间,应当慢慢引导号召同村的独居老人到这个场所进行日常的锻炼活动,培养他们集体生活的习惯。其次、慢慢引进独居老人的集体食堂,可以由身体状况较好的老人轮流做饭,各位老人各自提供生活物品,解决日间饮食问题。第三、将部分闲置房间改造成住宿区,可以为老人提供白天休息场所,同时根据老人的意愿选择日间照料、夜宿照料方式。第四、当同村独居老人养老的人数增多时,可以由村委会商议花费一定的金钱雇佣同村的留守妇女为老人提供服务,负责日常的饮食、照料等问题。

这种初级的养老场所通过合理利用现有资源、因地制宜、主体功能不断完善来构建一种农村独居老人养老的务实模式。在建设过程中产生的经济问题可以通过村民自筹和国家补贴来解决;照料服务人员可以利用本村的留守妇女;生活用品可以村民自给和在同区域商店购买;村级卫生室可以解决基本的卫生医疗问题。

(三)构建村民互助养老服务中心

这一模式在图2模式基础上,考虑现实中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农村经济不断发展、村集体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的基础上参照现实养老需求,合理区域规划,建设新型的养老服务中心,如图3所示。

中国老龄人口不断增多,老人生命周期更长,农村经济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城市老龄人口向农村转移,农村独居老人数量增多是必然的趋势。图2简单的村民养老幸福院无论在现实条件还是在人口容量上都不能满足人口老龄化的现实需求,建设新的农村幸福院成为可能,它应该具备以下特征:第一、养老范围涵盖附近村庄。通过上级部门实地调研,协调各村关系,建设具备现代功能的养老服务中心。第二、养老功能更加健全。新的服务中心的建设应该包含适应未来独居老人养老的新需求,从单纯的养老功能发展到老人养老、疾病医治等一系列新的功能。

这一设想的养老模式是在充分考虑现实养老需求、农村经济实力增强、未来养老新趋势等因素下提出,同时这一模式与我们现实养老现状也是相符的,它更多的是在现有的村民互助养老模式的养老功能上不断改进强化而来,具有更多的现实适用性、未来前瞻性的一种持续性养老模式。

(四)未来更高层次养老模式的构想

未来社会养老将会发展成为一种大规模的社会产业,养老的人口界定也在划分上更加模糊,不存在农村独居老人这一群体,而是统一成为养老老人。城乡经济一体化、农村建设的城市化、主体城区养老功能的弱化、各类养老机构从城市退出、国民普遍性的国家养老成为可能。因此,未来的养老模式也将会从现有的单独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发展成为更大行政区域的养老基地,建设养老小区,老人入住作为一种福利。

这种更高层次的养老设想模式具备以下特征:第一、老人入住成为一种普遍的福利。国家与地方政府出资规划建设养老小区,国民养老依靠国家强大经济实力建设的普遍性社会保障体系福利,老人养老更加趋向社会公平,成为公民的权利,老人入住的成本很小。第二、养老区域功能划分更加科学。根据老人的身体状况,划分成不同类型的养老区,配置不同的服务设施,使得不同类型的老人可以获取不同的养老需求。第三、社会服务将发展成另一大產业。养老人口增多、养老需求的差异化、未来养老科技的不断发展,使得各种类型的养老服务人员成为一种职业,社会养老服务将成为社会就业的重要去处,与国家财政形成良好的循环。

基于中国农村独居老人养老的现状和作者对未来农村养老模式的设想,将农村独居老人的养老模式发展成为一种不断向前推进的良性发展模式,从低级的简单村民互助发展到建立初级的更具地域适应性的幸福院,再到依靠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而建立新型的农村地域性养老中心,最后根据未来中国养老现实需求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构想出更高层次的养老模式。这些模式可以在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地域根据不同的养老现实需求而选择合适的模式,为农村独居老人的养老提供一种可供选择可能,其最大的特征就是因地制宜、经济节约。

参考文献:

[1]封婷,郑真真.老年人养老负担和家庭承载力指数研究[J].人口研究,2015(01).

[2]戴卫东.家庭养老的可持续性分析[J].现代经济探讨,2010(02).

[3]余飞跃.家庭养老的困境与出路——兼论孝与不孝的理性[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5).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猜你喜欢

养老农村
养老生活
漫 画
注册养老机构已超2.8万家
养老更无忧了
十八大以来每年超千万人脱贫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大连:打造全国最大养老产业基地
新农村 新一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