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海上丝绸之路”视角的东盟跨境电商发展研究
2018-08-22王运昌杨柳
王运昌 杨柳
摘要:在“一带一路”战略下,中国—东盟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面临极大的挑战。文章将着重从“海上丝绸之路”的视角分析双方目前在跨境电商平台、物流、支付体系等多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尝试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以期推动中国—东盟跨境电商的发展。
关键词:海上丝绸之路;東盟;跨境电子商务
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经历了2000多年的历史,至今仍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枢纽,而东南亚地区由于其独特的地缘优势,更是海上丝绸之路的核心要塞。在共建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中,东盟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随着中国—东盟双边在金融、文化、物流等多方面合作需求的增加,中国—东盟跨境电子商务也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
一、中国—东盟跨境电商发展的现状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13年10月访问东盟成员国时,提出了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2015年3月,为推进实施“一带一路”,中国政府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2016年7月,中国《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中更是进一步明确了“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信息化发展,打造网上丝绸之路”的指导思想。截至2017年,中国—东盟电子商务峰会已连续举办了14届,随着双边在跨境电子商务合作领域的不断扩大,阿里巴巴、苏宁、京东等电商巨头也纷纷加入,共同推进中国—东盟跨境电商的快速增长。当前,东盟已成为中国第三大跨境电子商务出口市场,仅次于美国和欧盟。中国—东盟的跨境电子商务迎来发展的黄金时期,未来的市场潜力巨大。
二、中国—东盟跨境电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东盟国家信息通讯基础设施相对落后
虽然电子商务已经对东盟国家的商务形态产生冲击,但通讯基础设施的相对落后,导致其电商发展的环境尚未成熟,具体体现于网络硬件、交易机制、整体网络服务水平等诸多方面。IBM公司《关于e-ASEAN进展情况的报告》称,在东盟各国当中,唯有新加坡在电子商务领域具备了国际竞争力,越南、柬埔寨、缅甸、老挝等国尚不具备开展电子商务的环境,马来西亚、泰国、文莱、印度尼西亚等国则处于中间的位置。信息基础设施的落后,不仅影响了物流、资金流,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消费市场对跨境电商经营模式的认同,进而限制了中国—东盟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
(二)物流标准体系不一致,企业物流成本与服务质量的矛盾突出
由于中国与东盟国家间没有统一的物流标准体系,造成大量劳动力花费在重复工作上,既增加了企业成本,也影响了物流效率,企业的跨境物流成本与服务质量的矛盾十分突出。一方面,如果单纯以提高服务质量为宗旨,注重物流速度以及消费者的体验,则较高的物流成本可能让企业望而却步;另一方面,如果盲目追求低成本,则可能造成跨境物流速度过慢,从而降低顾客满意度,失去潜在的客户。当下虽然有一些企业开始尝试海外仓等物流仓储形式,以期利用大规模效应来降低单位物流成本,但由于跨境电商具有订单小、批次多和采购周期短等特点,对于经营分散、规模较小的中小企业来说并不完全适用。
(三)传统通关程序制约了物流速度的提升
中国与东盟国家跨境电商的货物通关模式没有实现接轨,一个至关重要的原因就是双边在通关制度上存在很大的差异。目前,中国与东盟国家跨境电子商务的货物通关仍以传统模式为主,这给现行的海关监管带来很大的挑战。一方面,企业要求海关进一步提高通关效率,特别是一些电商企业的跨境贸易在快速通关、规范结汇以及出口退税方面有更高的诉求;另一方面,进口货物通过快件渠道或邮递渠道进境,传统的商品通关模式效率不高,势必给海关带来货物监管与征税方面的挑战。
(四)跨币种电子支付体系不健全
中国和东盟国家间没有健全的跨币种支付体系,使得双边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一方面,中国和东盟国家间现有多种货币流通,短时间内统一货币尚存在较多的困难和障碍;另一方面,不同货币之间的汇率变化频繁,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和个人跨境电商业务的开展。如果没有优良的电子商务服务器自动兑换货币,将难以实现区域性的电子商务处理服务、构建第三方支付体系以实现跨国电子支付和区域货币合作,中国与东盟各国之间的贸易便利化和利益共享将大打折扣。
(五)各国文化差异大,语言沟通不畅
中国与东盟各国现有多语种流通,包括汉语、英语、缅甸语、越南语以及印尼语等,双边在文化上的差异十分明显。据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家分析,现有的跨境电商网站,60%的关键字翻译都不准确,因为语言障碍造成信息失实或信息不对称进而影响双边贸易的案例不断增多。能否精准描述商品属性和翻译对应关键词,成为中国与东盟跨境电商能否成功的关键。跨文化的多语种贸易平台建设滞后,不仅会导致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的商业机会减少,还可能会产生贸易摩擦和纠纷。
三、中国—东盟跨境电商发展的对策
(一)推进中国—东盟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中国要充分发挥邻国地缘优势,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双边在网络硬件、交易机制、整体网络服务水平等诸多方面的提高,以实现共建、共享中国—东盟信息港的目标。加快推动网络互联、信息互通,把中国—东盟信息港建设成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信息枢纽,为中国—东盟跨境电子商务发展提供基础设施保障。
(二)统一物流标准,完善跨境电商市场规则
中国可以在国内现有的物流体系基础上,统一并不断完善与东盟国家之间的物流标准,以期提高物流速度,减少重复劳动,降低物流成本。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如果想与东盟国家在跨境电商方面进行长期的贸易合作,必须建立好市场规则。只有携手东盟国家完善跨境电商市场秩序体系,才能保障跨境电商贸易参与者的基本权益与隐私,合作才能走得长远。
(三)加快创新通关制度,提高物流速度
要突破中国—东盟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的物流瓶颈,需要加强多方协作,推动海关、国稅、检验检疫等多个部门在报检、报关等方面加快政策创新并尽快落地实施,通过现代化手段缩短监管周期和成本;加快成立与东盟国家之间方便跨境邮件出口的国际办事处,构建全方位一体化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真正实现中国与东盟跨境电子商务信息的互通互享,共同打造中国—东盟跨境电子商务绿色通道。
(四)加快跨币种电子支付平台的建设
积极建设跨币种的电子支付平台,大力发展第三方支付体系,通过跨境支付和结算等跨境人民币业务创新,加快建立一个功能全面的网上现金流解决方案,提供跨银行、跨币种结算的网上接口,以促进离岸人民币通过电子渠道支付。一方面,尽快和东盟各国合作建立电子商务认证中心,在区域范围内成立既有权威性又具独立性的非政府性认证机构;另一方面,应鼓励第三方支付企业为跨境支付领域设计更多操作性强、安全性高的产品,为跨境企业减少汇兑成本,降低汇率风险。
(五)建设多语种电商网络平台,加大专业人才培养力度
针对中国与东盟各国的语言差异,加快兼容多语种的跨境电商网络平台建设,不仅要在文字翻译的精确度上下功夫,还应注重对不同国家文化的解读,打造基于不同语言及地域商业文化的交流平台,以降低交流成本和门槛,实现在线交易零障碍。此外,通过高等教育,加快培养熟悉东盟市场消费习惯、了解跨境电商交易规则的专业人才。在学科定位、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中,紧密结合东盟国家跨境电商行业发展的需求,充分发挥云南、广西等省在小语种教育和人才储备上的优势,采取校企合作、订单培养等模式,为我国与东盟国家间的跨境电商发展培养和储备人才。
参考文献:
[1]韦大宇.浅谈如何开拓东盟电子商务市场[J].大陆桥视野,2010(01).
[2]方志玉.基于海上丝绸之路视角的福建与东盟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研究[J].对外经贸,2015(02).
[3]吴肖云.电子商务环境下中小企业开拓东盟市场的策略[J].商场现代化,2007(06).
[4]王玉玉.“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跨境电商发展相关问题研究[J].商业视角,2015(01).
[5]储殷,高远.中国“一带一路”战略定位的三个问题[J].国际经济评论,2015(01).
[6]李晋奇.中国电子商务将迎来加速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J].中国流通经济,2014(10).
(作者单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