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创造性思维培养

2018-08-22古艳霞

东方教育 2018年21期
关键词:研究性创造性教材

古艳霞

新课程改革要求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关键在于改革创新方法,这就要求教师要具备创新意识,提高业务水平,改变教学方法,小学语文是人们学习和掌握各门知识的基础学科,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对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下面就结合我多年的教学经验

一、创造性使用教材

教材是课程实施的基本依据,是上好一堂课的重要载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指教师在把握新课标的教学理念的基础上,将新课标的思想融于教材,是教师对教材进行的再创造。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可以弥补教材中的不足,补充教材中没有涉及到或者涉及不充分的部分,充分挖掘教材的内容,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1、实现课内外之间的相互沟通

小学语文学习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应该走进生活,使生活成为语文学习的养料。尤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必须开阔他们的视野,拓展他们的知识面,实现课内外之间的相互沟通。

2、因人而异地使用教材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确定不同类型的教学目标,因人而异的使用教材。例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让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现有基础的练习进行思维训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发展,这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深入培养思维品质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是创造性思维培养的重要阵地。因此,语文课堂应该注重教学策略的运用,让学生在语文学习的无限空间中,实现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1、激发兴趣,培养思维的主动性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才能以饱满的热情进行主动积极的学习、思考和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主要办法是创设情境,即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动人的画面、动听的歌曲、美丽的图片等,使学生融入到教师为课文创设的特定氛围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注意,要使学生保持持久的学习兴趣,还要让学生对学习本身产生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平时多注意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使学习内容尽可能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2、鼓励质疑,培养思维的探索性

质疑是人类思维的精华,拥有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人必然具备敢于质疑的思维品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努力营造出适合学生质疑的轻松和谐的环境,激发学生的质疑的兴趣,让学生敢于思考、敢于提问,乐于探究。其次,要指导学生质疑的方法。指导学生怎样质疑,在哪里质疑。在具体课堂教学中可以分为:在课前质疑:在上课教学之前,让学生自主学习,将不明白的问题记下来,做到课前质疑;在课题上质疑:课题是整篇课文的核心,它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在出示课题后,语文教师可让学生说说从课题中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通过类似这样的提问,既理解了课题,又为接下来的学习设置了悬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文理解中质疑:对课文的理解是引导学生质疑问难的好机会。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抓住一切机会进行质疑,从而更深入地理解课文,进而启迪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在课后质疑:学习完课文后,教师要联系现实生活引导学生对全篇课文进行回顾,此时学生就会产生新的疑问,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质疑。总之,学生主动的质疑问难是学生探究学生内容的开端,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一个重要途径。

3、打破定势,培养思维的变通性

还有一种比较重要的方法就是思维的变通性,是指思维能随机应变,不局限一方面,敢提出不同于一般思维的新思路、新想法。在我国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思维定势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始终存在,它一方面可利于学生学习,但从另一方面看,习惯从固定的角度去分析、思考和解决问题是创造性思维培养的一个重要障碍。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克服思维定势在学生学习过程中产生的消极作用,帮助学生突破思维定势的束缚,拓宽思维领域,并在学习过程中进行交流分享,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三、引用研究性学习方式

研究性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获得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活动,即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主动的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从而增进思考力和创造力。通过这种研究性学习方式,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另一方面,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也可以通过与他人的合作学习,分享成功的经验,有更多的机会展示自我,增进自身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基于时代对人才的需求以及语文教学对创造性思维培养的需要,语文教学中采取研究性学习方式已是大势所趋。教师在运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实现师生角色的转变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要实现师生之间的角色转换,改变以往教师满堂灌的学习模式,教师就要作为课堂教学中的引导者、合作者、参与者,而研究性学习就要求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之间能够确立一种新的关系。在这种关系里,教师不再作为知识传播的主导者,而是要与学生在一种和谐的、宽松的、民主的气氛中共同探究知识。学生不再消极地作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成为学习的主人,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学习语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让他们在自由的环境中发展自己的潜能,培养自身的创造性思维。

2、注重学习情境的创设

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现代的学校教育可以通过创设一种情境来加强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深刻理解,进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的答案不是教师讲的或书本上说的,而是通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因此,教师在运用研究性学习方式时,要注重学习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主动探求精神。

3、构建教学系统的开放

我国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一直是以班级授课制为主要形式来组织教学的,学生的学习方式基本上是固定不变的,而研究性学习方式就要求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在一个开放、主动的语文学习环境中学习,打破传统教学的封闭模式。在这种开放式的语文学习中,学生能够广泛的汲取多种学科的知识。例如,我们可以通过街头标语、广告、影视传播等丰富多彩的社会化活动,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到实地观察某一景物进行作文描写或者可以到图书馆、上网查阅资料,研究自己喜欢的问题,学习课本以外的知识。通过这种类型的研究性学习,不仅可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还可以与多种学科知识相结合,在这样一种学习方式下,学生的学习热情必会高涨,进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但要注意的是,进行研究性学习是为了让学生通过这种学习方式改变传统学习单一的、接受式的學习方式,并不是排挤接受性学习,在语文教学中只有通过二者的有机结合,才能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提高小学语文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途径和方法很多,作为一线小学语文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因人而异的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无论采取什么方式,最终目的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研究性创造性教材
教材精读
浅谈研究性学习在数列学习中的应用探究
关于“微型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初探
利用体育活动,开展数学研究性学习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保持创造性的29个方法,每天看一遍
研究性学习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