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京都寻香记

2018-08-22欧阳文俊

看世界 2018年16期
关键词:香囊京都香气

欧阳文俊

落笔时,江南正是梅雨季。

大概已经两周了,暴雨、小雨接踵而至,即便是不下雨的时候,也总有一层雾气弥漫在空气中,走在路上总觉得身上黏黏糊糊,衣服湿哒哒的;穿梭在申城的大街小巷之间,不由得心生一阵快快回家冲个凉水澡的渴望。

从淅淅沥沥下着雨的街道走进静安寺的地铁通道,走着走着,有一阵淡淡的白兰香味传来。循着香气走近,才发现是位老婆婆坐在通道边,卖白兰和茉莉串成的手链。

雨中的这股暗香,把我的思绪拉回到今年5月的京都之旅。

产宁坂上的松荣堂

就在3个多月前,我去了一趟京都。

说来惭愧,虽然本科毕业后曾经作为学生在日本居住过半年的时间,大学时代也已参加过学校活动访问过京都,但作为游客,真正花时间细细游览、慢慢品味京都这座文化古都,却还是第一次。

5月中旬,晚春初夏,京都的气温不高,每天都是不绝的雾气和雨水。

这样的天气固然让摄影爱好者们扫兴不已,却很好地烘托出了整座城市细腻、阴柔、不显山露水的独特古都韵味。

日语中有句谚语叫“从清水寺的舞台跳下去”,意思是毅然决然地去做一件事情。雨水同样无法浇灭我这趟探索古都的决心。到达京都的第二天早晨,我便启程重游了清水寺,准备顺路去高台寺游览,然后一路步行至祗园。

沿着清水坂的下坡路走一会儿,路的右手边便是产宁坂。再接着走一段路,便到了二年坂,丰臣秀吉的正室“北政所”宁宁,在丈夫死后为其所建的高台寺就在不远处。两坂之上,穿着浴衣的游人络绎不绝,搭配着古色古香的街道,倒是也让人赏心悦目。

漫步其间,七味铺、茶具铺、陶器铺、渍物铺里的货物琳琅满目,既是店铺,也是一幅了解京都人生活趣味的浮世绘。

走着走着,香气涌动。随着香气寻去,一家京都有名的香铺映入眼帘—松荣堂。

松荣堂之所以有名,固然离不开其300多年的悠久制香历史。不可不提的是,1893年松荣堂通过在芝加哥世界博览会上参展一举成名,成为日本最早出口的商品之一。

探入店内,可见各个架子上陈列的各种香和香具,线香、锥香、香囊、香炉、盘香、香粉、香膏、香木等一应俱全,而不同系列的香被不同样式的包装、以不同系列的命名给区分开来。

“金阁、京樱、白云、清风、五山、京松叶”,不同的香以京都季节和文化中的重要意象命名,既让人羡慕京都人细腻的季节感知,也让人感叹店家对延续香道和香文化的满满诚意。

机缘巧合,在店里转悠了半个多小时,闻了几十种香之后,发现当时最喜欢的是一种名叫“芳轮白川”的白檀线香。购置了两盒以及一些香具以后走出店面,恍然发现当日在店外燃烧的正是同种的“白川”线香。

也不知道是心理暗示,还是某种奇妙的缘分了。

不识不香,不时不香

谈起日本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要说有什么特别突出的文化特点,大概不可不提对于季节变化的敏感,以及我们说起日本文化气质时,老生常谈的“物哀”两字。

“物哀”来源于佛教中的“无常”,正因为世界上没有什么是恒定的,就像樱花短暂绽放而又迅速凋落,让人感叹美好事物的珍贵而短暂,才会让人产生“珍惜当下”的怜惜之情。夏天的烟火亦然,秋天的枫叶亦然,冬天的雪花亦然。

换句话说,风物诗之所以美,大概因为它完全符合了日本文化中“活在当下,同时为当下有感而发”这一审美特质。

这样看来,比起茶道、花道、书道,香道无疑无限接近日本人的审美理念。

无论是线香、锥香还是盘香,经点燃以后,让人遐想万千的,除了那源源不绝的香气,更有那缭绕升起的青烟。缭绕的青煙随着空气的流动不断地扭动,让人想起灵动自如的草书,洒脱飘逸,却又永无定型。

如果是短线香,一般15分钟左右便香烧殆尽,只留下香具里一条条的香灰以及空气中尚未散尽的香气。此时此刻,品香者的心中所想,要是借用浮士德临死前的那句话,大概就是:

“你真美呀,请停留一下。”

日本人的生活里面,也有能够留存更久的香物。

比如说,在围巾、手帕等衣物制作的染色过程中便添加香料,让其在出售时仍能带有阵阵淡淡的香气,使用者携带在身上的时候借着人体的体温使香气散发,让物品持有者在不知不觉中感到香气围绕,也起到安抚身心的效果。

而当你走访京都各地的老香铺,除了家庭日常使用的线香、盘香,总能找到各式造型精美的香囊。除了以各色“和纸”精美包裹的用于衣服内放置的香囊以外,还能看到根据季节的特色缝制的各色造型香囊。

作为夏季的特色,让人印象深刻而又常常能看到的,便是带着牵牛花图案,或是形状为牵牛花的香囊。牵牛花,日语中写作“夕颜”,在日本也被看作夏日风物诗的代表之一。名字来源于该花黄昏开花,凌晨凋谢的习性。

在日本经典名著《源氏物语》中,“夕颜”也是其中一名被光源氏钟情的女子,只可惜在19岁被六条御息所的生灵害死。这大概是日本文化中“美好事物总是不可常驻”这一理念的又一注脚。

传承的香道

一般认为,香道大约在6世纪,随着佛教一起传入东瀛。

根据《日本书纪》记载,在公元595年,一块沉香木漂流到淡路岛(今兵库县南部),岛上居民试着将其与柴火一起点燃,发现其烟雾能够飘到很远的地方,觉得不可思议之际便把它递交给朝廷。

而直至公元8世纪鉴真东渡日本,日本社会上层更多地接触到佛教的同时,学会以香配合礼佛,才逐渐让当时的日本贵族把“香”当作是唐朝文化教养的重要范式之一,不断钻研,使得香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也逐渐流行起来。

而“香道”与茶道、花道一样,作为一门艺术成立起来,则是在禅宗当道的镰仓室町时代。

如今作为艺术而存在的日本香道,大概就像香囊、线香之于现代中国一样,不是每个寻常百姓家都会有所关注或者有所使用。

日本香道仍然保留着浓厚的中国文化的影响痕迹。不论是香木、香料的选料,还是香具上的图案,甚至是压香灰时的手法,也仍与“阴阳五行”的理念相呼应。

香道在日本传承的历史,让我想起京都著名景点二条城内著名的二丸御殿。殿内无论是接待用的“远侍间”,还是将军与众大名、老中们会面时使用的“黑书院”,都是一派饰有金漆的日式狩野派绘画风格;只有位于殿内最深处将军起居用的“白书院”,才饰有以西湖为灵感的水墨画。

香道的内核虽然无疑来源于中国,然而却作为一种文化在日本独特美学情景的供养下发扬光大。这既让我感到些许自豪,同时也有欣赏和感激。

在日语中描述香道品香情景时,会有“香りを聞く”(这里的“聞く”在日常的语境中是“听”的意思)这一说法,翻译为中文,大概“品香”一词比较合适。

虽然我没能找到此说法的具体源头,但细细品味,就像花道以花,茶道以茶作为载体一样,香道以各色来自于中国、东南亚乃至世界各地的香木、香料为载体,而品香者需要五感通用,方能细细品味静好而易逝的自然之美和时间的白驹过隙。

日本人“听香”细品远方的自然,我闻白兰想起潮湿温润的故乡。

猜你喜欢

香囊京都香气
趣话香囊的文化意蕴
TREASURE TRAIL
京都古迹
香气实验室
春日香气
京都好咖啡
香气锁定狙击心中的他
与生活自然为伍的夏日香气
仲夏巧手做香囊
“微”生活 发现·秋韵京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