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大学图书馆学科馆员服务探析
2018-08-22刘彦尊
张 波 刘彦尊
(1.长春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吉林 长春 130032;2.海南师范大学图书馆,海南 海口 571158)
信息传播方式的革命性发展,特别是信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促使传统图书馆及其学科馆员服务模式发生重大变革。美国Ithaka S+R科研支持服务项目组的研究报告《发挥学科馆员服务模式效能》认为,图书馆学科馆员发展模式已从传统上的全职参与馆藏建设和参考服务,转型为了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增值和组合的延伸服务,从关注图书馆员的工作转变为了关注学者的工作,要求基于学者的需求和成果指标制定图书馆参与的战略[1]。在新的信息环境下,美国大学图书馆学科馆员服务究竟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和实践实现学科馆员服务模式的转型?带着这一疑问,笔者采用网络调查法和文献分析法,在对2017年《美国新闻与世界报导》(U.S.News&World Report)世界大学综合排名前50名的一些美国知名大学图书馆,如麻省理工学院图书馆、杜克大学图书馆、肯塔基大学图书馆、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图书馆、莱斯大学图书馆网站等进行调查的基础上,结合文献研究,对美国大学图书馆学科馆员服务的举措和实践进行了归纳、总结和分析,这对于丰富和改善我国大学图书馆学科馆员服务理论与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1 学科馆员与学科服务
1.1 学科馆员概念的界定
学科馆员的概念源于文艺复兴时期。英国图书馆学家克罗斯利(Stephanie Crossley)认为:“传统意义上的大学图书馆学科馆员是学科专家馆员,追溯到文艺复兴时期,大学就有学识渊博的图书馆员,他们是法学、文学或神学的专家。”[2]
在美国,学科馆员的概念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根据《军人权利法案》,大量退伍军人进入高校学习,美国高校快速发展,学科呈现多元化。随后,美国联邦政府通过拨款支持高校优先发展区域学和科学项目,这直接刺激了图书馆馆藏发展。随着美国图书馆在全球各地收集各种关于当地的专门资料,迫切需要一批具备各国历史文化知识、外语能力和了解当地出版流通业务的新型图书馆人才,在这种背景下学科馆员应运而生[3]。1950年美国建立了学科馆员制度,其中带有历史性标志性事件的是内布拉加斯大学图书馆分馆中设立了学科馆员[4]。学科馆员常见的称谓主要有:学科专家馆员(subject specialist librari⁃an)、学科馆员(subject Librarian)、学科书目员(sub⁃ject bibliographer)、学科联络员(subject liaison)、区域研究专家(area specialist)、专业专家(professional specialist)等。
学科馆员是具有特定学科领域专门知识或特殊语言专长,且具有丰富学科领域信息服务经验的大学或研究图书馆员[5]。学科馆员的任职资格,一般是必须具备美国图书馆协会认可的图书资料相关系所授予的硕士学位或同等资历,以及具有学科领域硕士以上的学历[7]。
学科馆员的工作任务涵盖馆藏发展、参考服务、担任教职员与学科联络人、分类与编目以及数据管理[6]。美国图书馆学著名学者希拉(Shera)认为,学科馆员不仅要具备丰富的相关文献知识,而且也深入体会“人文”(Humanity)的真谛,即在面对不同用户及其不同信息需求时,要一视同仁地给予其关怀、同情、协助、了解和指导,使每位走进图书馆的用户,在经过学科馆员的帮助后能达成自己的目标[8]。
由此可以发现,学科馆员概念的内涵主要强调学科馆员是图书馆特定学科的专家,了解特定学科学术领域文化,具有丰富的学科隐性知识、沟通、分析、管理和创意思考能力、相关信息服务实践经验、并具备一定的人文特质等。
1.2 信息环境下的学科服务
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学科馆员的角色及其服务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罗德韦尔(Rodwell)在《恐龙还是帮手?学科馆员的未来》一文中认为,新时代的学科馆员有可能像恐龙一样消失,也有可能转型成精力充沛的新型学科馆员,其中关键因素在于学科馆员能否了解及掌握专门学科信息产品,以及是否具备获取新信息和传播信息的能力[9]。布特勒(Buttlar)、费尔德曼(Feldmann)认为,信息环境下的学科馆员可以利用新型技术和媒体向用户提供快速解答和指导服务;学科馆员以原来特定的工作性质为基础不断向外延伸服务,扮演着更加多元的角色和提供更多元的服务[10-11]。卡斯内尔与亚当斯(Cassner&Adams)探讨了学科馆员在其服务中为用户提供远程学习发挥作用的问题[12]。在加斯顿(Gaston)看来,学科馆员与用户应该结成“研究、教学和学习功能的平等伙伴关系”[13]。
由此可见,在信息环境下,学科馆员不仅发挥传统馆员的角色,还扩展并增加了新的内容,即新时代学科馆员的角色和作用更具多元化,这体现在他们不仅作为信息检索中介、终端用户培训师、教学和科研的助推器、网站建立者或出版者、研究人员、网站界面设计者、知识管理者和专家,还作为信息资源转换器等等,他们通过其学科服务创新活动展现其专业价值,彰显了图书馆的服务理念和精神。
2 美国大学图书馆学科馆员服务的举措和实践
2.1 在发挥学科馆员多种角色的基础上,组建功能型团队
迪伦(Jennifer Church-Duran)在其《独特的角色:参与、创新和学科馆员模式》一文中,对美国4所大学图书馆的学科馆员核心责任进行了比较(参见表1)。由表1可以看出,在学科馆员服务活动中学科馆员发挥着重要作用,如参与战略规划、学术传播、课程发展、研究服务、募捐、社区服务等。学科馆员将自己独有的专业能力投入到图书馆相关服务活动中,展现了自己的特殊价值。
表1 美国四所大学图书馆学科馆员核心责任比较[14]
然而,面对用户的多元化需求,学科馆员个人不可能精通所有领域的专门知识。因此,学科馆员通过和其他专家构建功能型团队的方式开展图书馆服务,即有不同学科背景和具有各种专业技能的功能专家组建功能型团队,为学科领域提供服务,例如安德拉德与扎格卢勒(Andrade and Zaghloul)在《2007-2009亚利桑那大学图书馆重组学科馆员团队》一文中,对亚利桑那大学图书馆学科馆员和功能专家组建的研究支持服务(RSS)团队情况进行了研究,在RSS团队中,利用功能专家支持和补充学科馆员服务,集学科馆员和功能专家的知识与技能为一体,为用户提供全方位服务。研究结果认为,采用RSS团队方式更能提高学科馆员服务效率和发挥其对学科领域的作用[15]。
2.2 学科馆员与教师合作,开发用户信息素养教育课程
指导用户更具信息素养成为美国大学学科馆员服务的任务及目标之一。丘奇(Church)认为,大学图书馆学科馆员除了协助师生学习研究,还应寻求与大学教师合作的机会,帮助教师设计带有研究成分的课程,提高用户信息素养,使他们更能适应信息时代[16]。汤普森(Thompson)在《信息素养认证授权之于教师和图书馆员的意义》中提出,信息素养教育是为了帮助用户在信息社会中具备批判思考、终身学习、生涯规划及专业发展的能力做准备。与图书馆传统开展教育有所不同,信息素养教育致力于将图书馆开展的教育课程更多、更广地嵌入各系科的教学之中,并不断地用更有效的方法来评估这些工作的实效,两者具体内涵比较参见表2。
表2 传统图书馆利用教育与信息素养教育比较[17]
以俄克拉荷马大学(University of Oklahoma)图书馆学科馆员与微生物学教授合作开展用户信息素养教育实践为例[18],学科馆员与教师在授课前、授课中与课程结束前分别对地质微生物课程学生的信息需求、评价与利用能力进行评估。该实践课在授课前以美国大学和研究图书馆协会(ACRL)所提出的《美国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能力标准》(Informa⁃tion Literacy Competency Standards for Higher Educa⁃tion)为指南,设计出测量学生信息素养层级的调查表。在授课中和课程结束时教师的任务是让学生阅读期刊论文,提出问题并对论文内容加以评论,还要求学生进行相关文献检索,拓展知识能力;学科馆员则帮助学生从研究思路、数据库选择、检索策略的制定等方面进行梳理,解构和描述研究问题,使学生掌握信息工具以及信息资源的利用方法,提高学生个人信息素养能力,然后再利用调查表评估学生检索和有效利用信息的能力。研究结果发现,学科馆员与教师针对主题开展合作教学,学生信息检索能力得以显著提升。
2.3 在数字学术等新型图书馆服务中,开展科研数据管理服务
数字学术是近年来美国大学图书馆为了配合大数据时代高校科研需要而开展的新型服务,包括学术交流、开放获取、数据管理、机构云存储、数字人文等内容。其中科研数据的收集、长期保存、共享和访问成为美国研究型大学图书馆的新任务,数据管理服务为学科馆员融入科研进程提供了契机。如麻省理工学院学科馆员所开展的数据管理服务包括:(1)制定计划:为什么要管理你的数据?编写数据管理计划、数据管理指南、满足资助者要求;(2)储存数据:组织文件、备份和保护数据、使用文档和元数据、为长期访问所采用的文件格式;(3)共享数据:寻找数据知识库、满足期刊要求、了解机密和知识产权等[19]。在普渡大学图书馆科研数据管理服务中,针对由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资助的一个本科生研究中心CASPiE(Center for Authentic Science Practice in Education)项目,化学学科馆员与数据专家共同设计了CASPiE项目管理模型,化学学科馆员确定所要利用的元数据标准,并在数据专家的帮助下提升数据管理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两者共同管理数据,实现数据管理和长期保存功能的元数据类型,并向CASPiE提出实施该模型的行动方向[20]。
2.4 针对数字化教学和服务环境,提供学科知识服务
信息技术和网络所创造的数字化图书馆新环境,为学科馆员融入教师的科研过程提供深层次的学科知识服务提供了机遇,学科馆员通过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共享,为用户提供深层次的学科知识服务。具体包括:跟踪院系的重大课题,为教师的各种具体研究项目提供深层次的咨询服务;定题情报服务;课题查新服务;专题知识数据库服务;预约服务;辅助学生研究;指导学生研究;指导论文写作;学科博客;特定课程研究指南;深度研究咨询;一对一咨询服务;私人馆员等。如康奈尔大学图书馆与社会经济研究所等校内机构合作,开展专业领域的研究咨询(地理信息系统GIS、数据分析、文献计量)等知识服务,向教职工和学生提供有关知识产权和版权问题的专业知识和指导。哈佛商学院学科馆员在一项为用户提供的主题为铁路的历史专题文献研究中拓展相关知识服务,多视角、多层次地提供研究指南,将他们的研究与服务融合在一起,使学科服务工作得到增值[21]。
3 对我国大学图书馆学科馆员服务的启示
信息环境下美国大学图书馆学科馆员在学科服务中,彰显了其关注用户需求、注重用户体验的服务理念。由于他们具备一定的专业素质和能力,能够将服务内容贯穿于教学和科研全过程,同时也展示了他们将服务视野放眼于全球、着眼于全人类信息服务的宏大价值观。对美国大学学科馆员服务推进措施和实践进行反思,可略得以下启示。
3.1 坚持“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关注用户需求、注重用户体验已成为美国大学图书馆学科馆员服务创新发展的原动力,这种以用户需求和体验为核心的思维得到了很多大学图书馆使命宣言的印证。例如,杜克大学图书馆在《投入、发现、转型:杜克大学图书馆2016-2021》战略计划中提出,包括图书馆学科馆员服务在内的图书馆服务要能够:改善用户体验;提供支持科研和教学的数字内容、工具和服务;发展一种新型研究和教学合作的关系;改善图书馆空间;支持大学优先发展[22]。华盛顿大学图书馆则提出要成为21世纪大学图书馆的领导者,学科馆员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要能够满足各种用户的信息需求,培养用户对信息的敏锐感。芝加哥大学图书馆提出学科馆员要确保馆藏的前瞻性、多样性、开放性和高质量,开展用户教育和创新服务。可以看出,无论是在美国大学图书馆战略规划或使命中,还是在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数据管理服务等各项学科馆员服务活动中,学科馆员都积极倡导和践行“以用户为中心”的理念。
3.2 学科馆员要具备主动服务意识,并拥有跨学科专业知识
学科馆员需要具备主动的服务意识。我国的大学图书馆学科馆员要发挥连结图书馆和用户服务的桥梁作用,在对自己所能提供的服务非常熟悉的条件下,告知用户其可能需要却并不了解的服务。学科馆员要拥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在与教授互动前,先要了解教学主题,这样才可能在教师中建立可信度。
学科馆员还要成功地履行其服务使命。我国的大学图书馆学科馆员需要从跨学科、跨专业的角度来解决问题。正如美国斯坦福大学图书馆馆长凯勒所言,“要想提供卓越的服务就要处处为用户着想,要打破传统图书馆中的‘碎片式服务’,提供一种‘服务台模式’的服务,这种‘服务台模式’的服务就像一个宾馆服务生站在服务台前直接面对用户,而他背后的墙上会挂着很多可以提供各种服务的钥匙。图书馆员也要学会用这些‘钥匙’去构建教学所需要的资源包。”[23]
3.3 围绕大学使命,为大学教学与研究提供信息服务
提供教学和研究支持服务是美国大学图书馆学科馆员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科馆员支持所有用户发现、利用和生产知识,为用户提供可持续、可扩展及独特的服务机会,使用户通过与大学图书馆独特的馆藏、服务和功能型团队深度接触来创造新的知识,支持、开拓和展示创新的教学和研究成果。例如哈佛大学图书馆在其发展战略中提出致力于知识创造、应用、保存和传播,促进大学教学。普林斯顿大学图书馆提出刺激知识分析,支持教学和科研需求。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图书馆的研究咨询项目为大学研究生命周期的所有阶段提供广泛的服务。所以,我国大学图书馆学科馆员可以通过与任课教师合作、构建学科馆员功能型团队等方式并利用新媒体技术开展多元化用户服务实践,藉此诠释和展示大学图书馆支持大学教学与研究的功能。
3.4 立足全球视野,为所有用户知识储备作贡献
在当今不断变化的信息环境中,美国大学图书馆学科馆员在服务过程中,不仅秉承“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还在行动上立足全球视野,促进社区发展。我国大学图书馆学科馆员也要超越传统图书馆员服务范畴,组成图书馆学科馆员服务圈、服务群及服务集成网络,不仅向用户开展信息素养教育,将信息检索技能应用于用户对教学、科研、创新和生活追求的努力中,教育和激励用户成为有效的研究者、批判信息的使用者,也要更深入地提供数据管理服务、知识咨询服务,实现知识消费与知识生产互动及互惠。只有这样,我们的大学图书馆学科馆员才能从博学之士真正成为知识提供者,发挥图书馆与研究者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成为大学研究者所在学科的知识咨询者,成为利用创意解决复杂问题的能手以及提升用户技能和理解力的培训师,让更多的用户在不断学习研究中实现知识创新,共创人类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