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功能单位在职人员饮食行为对血脂异常的影响研究
2018-08-22张静波武志远刘相佟赵湛邹德春邹小平牟永敏刘峰陈硕郭秀花
张静波,武志远,刘相佟,赵湛,邹德春,邹小平,牟永敏,刘峰,陈硕,郭秀花*
近年来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逐年增多[1]。有研究表明血脂异常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关键因素[2]。因此研究血脂异常发生的危险因素对于心血管疾病的有效预防非常重要。相关研究表明年龄、性别、吸烟、饮酒、红肉高摄入及谷物低摄入是血脂异常的危险因素[3-4],但对于饮食习惯及行为与血脂异常的相关研究少有报道[5-6]。由于工作时间紧迫,不良饮食行为的问题在功能单位(事业单位)职业人群中更加明显,本研究旨在探讨北京市功能单位在职人员饮食行为对血脂异常的影响,为职业人群建立良好的饮食行为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选择2014年4月—2015年4月在北京市体检中心参加体检的功能单位在职人员14 448人为调查对象。纳入标准:(1)自愿进行调查并签署知情同意书;(2)企、事业单位在职人员;(3)年龄18~60岁。排除标准:(1)京外挂职者;(2)患有其他血脂异常相关慢性病者。
1.2 知情同意 告知调查对象相关事宜,并取得调查对象单位的支持,对于调查对象的相关信息做到绝对保密。
1.3 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一般情况调查表》收集调查对象的一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饮食行为、血脂异常发生情况。(1)饮食行为包括饮食习惯(全部肉食、肉食为主、全部素食、素食为主、荤素各半)、粗细粮比例(粗粮较多、细粮较多、粗细粮各半)、饮食口味(偏咸、偏甜、偏油、适中)、饮用牛奶频率(<1次/周、1~2次/周、3~5次/周、6~7次/周、>7次/周)、食用早餐情况(<1次/周、2~3次/周、4~5次/周、>6次/周)、进食速度(细嚼慢咽、适中、较快、很快);(2)血脂异常:主要包括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三酰甘油升高和/或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等,本研究规定为有明确医院诊断并服用降脂药物者。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EpiData 3.1软件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 24.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饮食行为对血脂异常的影响。统计分析均采用双侧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本研究调查对象共14 448人,其中男7 273人(50.3%)、女7 175人(49.7%);年龄18~60岁,平均年龄(41.0±10.1)岁。其中18~29岁2 530人(17.5%),30~39岁4 409人(30.5%),40~49岁4 663人(32.3%),50~60岁2 846人(19.7%)。血脂异常1 399人(9.7%)。男性调查对象血脂异常发生率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不同年龄调查对象血脂异常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见表1)。
本文创新点:
对于血脂异常的防控和影响因素分析,大多研究集中在营养学视角,对于饮食行为的关注较少。本研究关注饮食习惯、粗细粮比例、饮食口味、饮用牛奶频率、食用早餐情况、进食速度等因素对血脂异常的影响,研究发现不规律早餐、进食速度快是其危险因素,其中与细嚼慢咽相比,进食速度很快人群患血脂异常的风险是其1.899倍,提示饮食行为在血脂异常防控中的重要性。
表1 不同性别、年龄调查对象血脂异常发生率比较Table1 Prevalence of dyslipidemia among full-time employees of functional institutions in Beijing by sex and age group
2.2 不同饮食行为调查对象血脂异常发生率比较 不同饮食习惯、饮食口味、饮用牛奶频率、食用早餐情况、进食速度调查对象血脂异常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不同粗细粮比例调查对象血脂异常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饮食行为对血脂异常影响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是否发生血脂异常为因变量(赋值:发生血脂异常=0,未发生血脂异常=1),饮食行为特征〔包括饮食习惯(赋值:全部肉食=0,肉食为主=1,全部素食=2,素食为主=3,荤素各半=4)、粗细粮比例(赋值:粗粮较多=0,细粮较多=1,粗细粮各半=2)、饮食口味(赋值:偏咸=0,偏甜=1,偏油=2,适中=3)、饮用牛奶频率(赋值:<1次/周=0,1~2次/周=1,3~5次/周=2,6~7次/周=3,>7次/周=4)、食用早餐情况(赋值:<1次/周=1,2~3次/周=1,4~5次/周=2,>6次/周=3)、进食速度(赋值:细嚼慢咽=0,适中=1,较快=2,很快=3)〕为自变量,校正性别、年龄后结果显示,调查对象饮食口味偏甜是血脂异常的保护因素(P=0.029),食用早餐<1次/周、吃早餐<1~3次/周、食用早餐4~5次/周、进食速度较快、进食速度很快是血脂异常的危险因素(P<0.001,见表3)。
表2 不同饮食行为调查对象血脂异常发生率比较Table 2 Prevalence of dyslipidemia among full-time employees of functional institutions in Beijing by dietary behavior
表3 饮食行为对调查对象血脂异常影响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Table 3 Multivariate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of diet behaviors and prevalence of dyslipidemia among full-time employees of functional institutions in Beijing
3 讨论
本研究发现,北京市功能单位人员中,进食速度快、早餐不规律的情况普遍存在,与血脂异常的发生发展存在关联。为更好地控制血脂水平,应加强规律早餐的意识,做到细嚼慢咽。本研究为良好饮食习惯的培养提供了科学依据。
3.1 不同性别、年龄血脂异常发生率 本研究显示男性血脂异常发生率高于女性,40~49岁、50~60岁的调查对象血脂异常发生率高于18~29岁、30~39岁,这与张晓蕾等[7]的研究结果一致。其原因分析如下:女性体内雌激素可以促进尿酸的排泄[8],而尿酸的降低有利于对血脂的控制[9],因此女性血脂异常发生率低于男性。随着年龄增长,人体功能衰退,体内脂类物质代谢水平降低[10-11],因而年龄越大越容易出现血脂异常。
3.2 饮食行为对血脂异常的影响
3.2.1 甜食摄入 本研究结果显示,以甜食为主可能是血脂异常的保护因素,口味偏甜者发生血脂异常的风险是口味适中人群的0.783倍。这与赵晓玲等[12]发现甜食是人群高血脂危险因素的结论不一致。其原因可能是本研究食用甜食人群不食用高盐高油食品,且问卷调查难以保证真实度,故得出此结论。
3.2.2 食用早餐情况 本研究表明每周食用早餐次数的减少可能为血脂异常的危险因素。这与张皎月等[13]研究表明食用早餐频率与高胆固醇血症相关的结论是一致的。早餐是能量和营养素的重要来源,所提供的能量应占全天总能量的25%~30%[14]。不吃早餐易造成消化系统功能紊乱,可能导致胆固醇升高,增加了血脂异常发生风险。成都市18岁以上常住居民慢性病患病率影响因素的Logistic分析显示,饮食不规律者慢性病患病率(20.9%)明显高于饮食规律者(15.0%)[15]。
3.2.3 进食速度 本研究显示北京市功能单位在职人员进食速度较快、进食速度很快是血脂异常的危险因素。这与南里等[16]研究发现进食速度快导致高血脂发生的结论是一致的。其原因可能是:细嚼慢咽能延长进食时间,促进肠道充分感知和接受大脑发出的饱足信号,有助于合理控制进食量,进食速度过快会导致进食量的增加,从而增加体质量,增加血脂异常的发生风险[17]。
综上,饮食行为对于北京市功能单位在职人员血脂异常的影响不容忽视,需要多部门的配合与努力,加强健康教育,注重饮食行为及相关行为因素,合理控制血脂水平,提高职业人群的整体健康水平。本研究属于病例对照研究,没有进行随访,对于因果联系推断的证据强度较低;同时本研究局限在北京市功能单位人员,研究对象代表性欠佳,应扩展到全国多中心进行研究。
作者贡献:张静波进行文章的构思和设计及文章的撰写;武志远和刘相佟进行数据的分析;赵湛进行论文的修订;邹德春负责英文的校对;邹小平和牟永敏负责数据和文章的质量控制;刘峰和陈硕负责数据的收集;郭秀花对文章整体负责,管理整个研究的进展。
本文无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