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兼覆无私谓之公
——说公德

2018-08-22

党员干部之友 2018年8期
关键词:晋平公公私分明为官者

公,是中国传统伦理的重要范畴,人们历来把公视为一种重要的美德,提出了“大公无私”“克己奉公”“公而忘私”“夙夜在公”等思想。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谈及“天下为公”,强调“作为党的干部,就是要讲大公无私、公私分明、先公后私、公而忘私,只有一心为公、事事出于公心,才能坦荡做人、谨慎用权,才能光明正大、堂堂正正。作风问题,很多是因公私关系没有摆正产生的。作风问题有的看起来不大,几顿饭,几杯酒,几张卡,但都与公私问题有联系,都与公款、公权有关系。公款姓公,一分一厘都不能乱花;公权为民,一丝一毫都不能私用。领导干部必须时刻清楚这一点,做到公私分明、克己奉公、严格自律”。可以说,涵养为公之德,应成为广大党员干部的必修课。

背私为公

关于公字,最早见于甲骨文。许慎的《说文解字》中言:“公,平分也。从八,从厶。八犹背也。”可以看出,公是由“八”和“厶”两字构成。“八”字两笔向着相反的方向,所以古人取相背之义。正如韩非子所说:“背私谓之公。”当然,为公思想的产生,要远远早于公字的出现。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语境中,公与私是相对的一个概念。公由“公正”“一心为公”引申为“共同”之意,进而引申为“公家”“公物”的意思。大致来说,中国传统文化中公的范畴包含着以下三重含义:一是与个人、私家相对,强调的是公共、公家等含义,如《诗经》中“雨我公田,遂及我私”,这里所言之公即为“公家”。二是与“私心”相对,指的是一个人的“公心”,突出强调公是一种崇高的道德修养,如《傅子·问政》中“政在去私,私不去则公道亡”,这里所说的公即为“公心”之意。三是指社会或为人应公平、公正、公道、公允等,如《吕氏春秋·重己》中说“昔先圣之治天下也,必先公也。公则天下平矣,平得于公”,圣王以公治理天下,才能实现天下太平。

公乃修身立国之本

宋代思想家朱熹说:“官无大小,凡事只是一个公。”在朱熹看来,公是官员在为官从政过程中必须要恪守的基本职业操守和道德规范。一个人如果能够做到以公立身处事,虽身为小官,别人对其也会敬重佩服;反之,若立身处事不公,即便有宰相之职,也是难以服众的。可见,为公之德对一个人修身做人、为官从政都具有重要意义。

对个人而言,公乃修身之本。在中国古代,公历来被贤能志士视为修身之本。《后汉书·祭遵传》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祭遵是一个非常讲原则的人,他为官清廉、处事公道,深受光武帝刘秀的赏识。刘秀曾因祭遵战功卓著而赏赐给他一些钱财,但他将其全部分给手下人,自己分文不留,过着极为简朴的生活。祭遵的行为令人肃然起敬,就在于他以公为修身立德之本,努力克制自己的私欲,积极维护公共利益。宋代《竹坡诗话》中记载了一位官员办公时收到一封家书,为查看信件,他专门灭掉公家的蜡烛,点燃了自己的蜡烛。“公烛”“私烛”之别,照见的是一个人公私分明的精神境界。古人讲,“身也者,为国之本也;公也者,为身之本也”。一个人只有做到“立公去私”“崇公抑私”,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

对国家而言,公为立国之基。《晋书·刘颂传》中说:“尽公者,政之本也;树私者,乱之源也。”北宋时期的程颢、程颐也说:“一心可以丧邦,一心可以兴邦,只在公私之间尔。”可见,能否正确地对待和处理公与私的问题,关系到国家的治乱存亡。中国历史上的那些清官循吏,大多能做到克己奉公、铁面无私。北宋时期的包拯,在庐州府做官时,有个亲戚犯了法,被人告到官府。包拯不徇私情,依法处理。后来,包拯调到京城为官,那里许多皇亲国戚、权贵大臣飞扬跋扈、无法无天。有个叫张尧佐的人,倚仗着他的侄女在宫内当贵妃,竟担任了三司使等多个重要官职。包拯认为,按照张尧佐的才能是不适合担任三司使的,更不适合同时担任几个重要官职。于是,他一连写了五道奏疏,弹劾这个既有后台,又有权势的“大人物”。在包拯的再三反对下,宋仁宗终于免去了张尧佐的两个官职。包拯的公忠为国、清廉刚直,不仅为其赢得了百姓的赞扬和敬仰,也为官员为官从政树立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所以,从国家层面上讲,每个人都应该把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上。为官者只有秉持公心,做到公正公平,才能胸怀坦荡、忠于职守,为国家鞠躬尽瘁,殚精竭虑。反之,若是“损公肥私”“假公济私”“以私废公”,最终带来的是身死国灭、家破人亡。

为官应克己奉公

公,是中国传统道德中一个重要的实践伦理,客观上要求为官者在为官从政的过程中,既要培育刚直不阿的优良品格,也要树立秉公去私的实践态度和拥有天下为公的家国情怀。

为官要刚直不阿。正直是一个人做人做事最珍贵、最基本的品格,也是为官者必须恪守的基本道德操守。宋代吕本中的《官箴》中说:“当官之法,直道为先。”一个拥有为公之德的人,往往会有“忠直”“直言”“直行”“正直”与之相伴。可以说,正直是一种高贵的人格,正直的人,心胸始终是坦荡的,所谓“身正不怕影子斜”。宋代名臣鲁宗道处事待人刚直不阿、诚实无欺,他做太子太师时,家住得离酒馆很近。有一次,他穿着便衣到酒馆中饮酒,恰巧真宗有事召他入宫,便派使者去他家。鲁宗道不在,过了很久才从酒馆回来。使者便和他商量:“如果皇上怪罪你来晚了,你用什么来回答?”鲁宗道说:“就实话告诉皇上。”使者认为要是这样说,会被皇帝治罪的。鲁宗道却说:“喝酒,人之常情。欺骗君王,是做臣子的大罪啊!”使者回去将他的话告诉皇帝,真宗认为鲁宗道诚实正直,可以重用。

为官应秉公去私。“公私分明,官之幸也,国之兴也;公私不明,官之害也,国之败也。”对为官者来说,在为官从政的过程中秉公去私,要做到秉公办事。荀子说:“凡古今天下之所谓善者,正理平治也;所谓恶者,偏险悖乱也。”只有公平合理地治理社会,才能避免社会陷入偏激、无序的状态。为官者要站在公正的立场上,秉公办事,不徇私情。东汉时期的董宣为官刚正清廉,被光武帝称为“强项令”。他的刚正倔强、不屈不挠就是来自他的无私无欲,一身正气。为官者在从政过程中秉公去私,还要做到不谋私利。“偏在于多私”,私与公向来势不两立,为官行私必不公。《吕氏春秋·去私》中有这样一则故事:春秋时,晋国的南阳县缺个县令,晋平公问他的大夫祁黄羊该派谁去当这个县令最好,祁黄羊极力推荐解狐去。晋平公问祁黄羊:“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祁黄羊回答:“您问我谁可担任县令,并没问我谁是我的仇人啊!”晋平公派解狐当了南阳的县令,解狐干得很好。过了不久,晋平公又问祁黄羊:“国家缺少一个管理军事的官员,你看谁可以担任?”祁黄羊回答:“祁午可以。”晋平公又问:“祁午不是你的儿子吗?”祁黄羊回答:“您问的是谁可以担任军事长官,并没问谁是我的儿子呀!”于是晋平公派祁午担任军官,祁午也干得很好。举荐外人时不回避自己的仇人,举荐内部人时不回避自己的儿子。后来孔子听到了这件事,感慨道:“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

为官应有天下为公的情怀。《礼记·礼运》中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天下是全天下人所共有的,而非一人之天下。上至帝王将相,下至普通官员,都应该积极勇敢地担负起振兴天下的重任,自觉地把天下的事情当作自己的事情看待。当代中国,天下是人民的天下,天下为公就是要求广大党员领导干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我们党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习近平总书记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广大党员和领导干部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必须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让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的获得感;要牢记历史使命,保持强大定力,撸起袖子加油干,努力创造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的辉煌业绩!

猜你喜欢

晋平公公私分明为官者
反话救人
反话救人
师旷撞晋平公
如何引导领导干部做到公私分明
大将黄克诚“公私分明”好家训
从儒家政治文化中观为官之德
为官当戒“三气”
为官者的“从头到脚”
教育資源投放“公私分明”或“一視同仁”?
老子的为官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