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清BNP、cTnI及UA联合检测对心力衰竭的临床意义
2018-08-22潘海彦郑智非陈丹刘冬梅陈嘉妍
潘海彦 郑智非 陈丹 刘冬梅 陈嘉妍
心力衰竭属于一种常见疾病, 在发病过程中存在多种神经内分泌因素、细胞因子平衡系统的破坏, 其中BNP、cTnI、UA是临床上常用于了解该病进展情况的生化指标[1]。基于此, 本文对本院80例心力衰竭患者、78例无心功能不全症状的体检者分别检测BNP、cTnI、UA含量, 以便评估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情况, 具体内容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3年5月~2016年3年收治的80例心力衰竭患者作为观察组, 男43例, 女37例;年龄38~85岁, 平均年龄(63.5±7.6)岁;所有患者均参照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心功能分级标准, Ⅰ级14例, Ⅱ级20例、Ⅲ级24例、Ⅳ级22例;基础疾病类型:24例冠心病, 14例高血压心脏病, 26例扩张性心脏病, 16例风湿性心脏病。另选取同期78例无心功能不全症状的体检者作为对照组, 男 46例, 女 32例;年龄35~71岁, 平均年龄(53.0±6.5)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两组知情同意且自愿加入研究, 符合医学伦理。诊断标准[2]:①均符合2008年欧洲心脏病学会《急、慢性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相关诊断标准;②根据NYHA分级对心力衰竭心功能进行分级;③血清BNP含量正常值为0~28.9 pmol/L, >100 pmol/L考虑心力衰竭;cTnI含量正常值为 0~0.1 μg/L ;UA 含量正常值为 150~440 μmol/L。
1.2 方法 指导所有研究对象保持空腹状态, 于第2天清晨采集静脉血, 10 min离心后取血清, 确保血清内无溶血、脂血样本等, 对血清BNP、UA、cTnI含量进行检测, 其中采用化学发光法、免疫发光分析仪及其配套试剂测定血清BNP、cTnI含量;另采用酶法、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对UA含量进行测定。在操作期间严格遵守仪器、试剂说明书。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血清BNP、cTnI、UA含量情况,并比较观察组不同心功能分级患者血清BNP、UA、cTnI含量。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Ⅰ~Ⅳ级心功能分级患者BNP含量、UA含量均高于对照组, Ⅱ~Ⅳ级cTnI含量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同心功能分级患者血清BNP、UA、cTnI含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其含量随着心功能减弱而逐渐增高。见表1。
表1 观察组与对照组血清BNP、cTnI、UA含量比较
表1 观察组与对照组血清BNP、cTnI、UA含量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5;与观察组Ⅰ级比较, bp<0.05;与Ⅱ级比较, cp<0.05;与Ⅲ级比较, dp<0.05
组别 例数 UA(μmol/L) cTnI(ng/ml) BNP(pg/ml)观察组 Ⅰ级 14 220.00±60.00a 0.05±0.05 28.90±15.00aⅡ级 20 270.00±90.00ab 0.10±0.05ab 130.00±80.00abⅢ级 24 390.00±110.00ac 0.50±0.30ac 350.00±150.00acⅣ级 22 520.00±160.00ad 3.50±2.50ad 800.00±300.00ad对照组 78 130.00±50.00 0.05±0.05 8.00±5.00
3 讨论
心力衰竭是由于多种原因引起的心脏收缩、舒张功能障碍, 导致静脉回心血量难以排出心脏, 造成静脉系统血液淤积、动脉系统血液灌注不足, 最终发生心脏循环障碍症候群,以肺淤血、腔静脉淤血为主要表现, 同时也是心脏疾病发展的终末阶段, 预后差[3,4]。所以, 对于心力衰竭患者而言, 应做好早发现、早治疗, 从而提高预后效果和生存质量。据报道,心力衰竭发病机制和机体血清BNP、cTnI及UA含量的增高存在密切的关系, 但不同的指标对心力衰竭产生不同的病理生理学机制[5]。其中BNP是由32个氨基酸构成的一种心脏内分泌激素, 在心肌遭到损伤时左心室负荷加重, 室壁张力增加, 致使大量BNP合成、分泌、释放, 在利尿、扩张血管、降低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有大量研究证实, 其与心力衰竭、心肌梗死等疾病的进展、预后等有关;cTnI属于心肌损伤的一种具有特异性的标志物, 若心肌细胞膜受损, 胞浆释放出cTnI, 导致血清cTnI含量增高, 其含量的高低和心肌受损面积呈正相关, 在当前临床上多用于评价心肌损伤情况。UA属于机体嘌呤代谢终产物, 来源于血管壁, 以血管内皮细胞为主要途径, 当心肌细胞受损, UA会不断合成、分泌、释放, 导致心力衰竭加重[6-8]。由此可见, BNP、cTnI、UA含量变化对心力衰竭的早期诊断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文对80例心力衰竭患者血清BNP、cTnI、UA含量进行检测, 结果显示, 观察组Ⅰ~Ⅳ级心功能分级患者BNP含量、UA含量均高于对照组, Ⅱ~Ⅳ级cTnI含量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同心功能分级患者血清BNP、UA、cTnI含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其含量随着心功能减弱而逐渐增高, 说明随着患者病情的加重, 心功能分级的不断提高, BNP、cTnI、UA含量增高, 结果得出, 观察组不同心功能分级患者血清BNP、UA、cTnI含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其含量随着心功能减弱而逐渐增高。与刘良田等[9]相关研究结果相符, 进一步证实随着心力衰竭病情逐渐加重, 患者出现心功能降低、水钠潴留症状, 导致心室容量超负荷、室壁张力发生改变, 促使BNP含量大量分泌, 表明血清BNP含量、心力衰竭严重程度存在一定的关系。在心肌出现微小损伤时, 游离在细胞内的cTnI释放,并进入血液内, 致使cTnI含量增高, 表明心力衰竭病情加重过程中患者会出现心肌细胞坏死、肌原纤维分解现象, 同时合并心肌缺血、心肌梗死等症状发生的可能[10]。若心肌损伤, UA含量增高且合并氧自由基生成, 并加入到炎症反应,导致血小板聚集而形成动脉内血栓, 最终发生心力衰竭。
综上所述, 在心力衰竭患者临床诊断、病情评估期间对体内BNP、cTnI、UA含量进行联合检测, 可以有效评判出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 从而促使临床医师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治疗, 值得为日后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参考价值, 值得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