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宫腔镜电切术联合人工周期治疗中重度宫腔粘连的效果
2018-08-22张翠娟吴翠云董小萍
张翠娟 吴翠云 董小萍
宫腔粘连(intrauterine adhesion, IUA), 也叫Asherman综合征, 是子宫内膜损伤所引发的宫腔部分或全部闭塞的一种常见的妇科临床疾病, 其发病与创伤、感染妊娠息息相关,常表现为月经异常、不孕、反复流产等[1-3]。宫腔镜微创手术因其能有效观察宫腔内病灶情况、安全有效等优点广泛应用于宫腔各类科手术中, 宫腔镜电切术近年来也广发应用于中重度宫腔粘连的治疗中, 而后也有许多学者指出雌激素、孕激素人工周期疗法能够降低再粘连率[4,5]。为评价宫腔镜电切术联合人工周期治疗中重度宫腔粘连的临床效果, 本研究以本院收治的中重度宫腔粘连患作为观察研究对象,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2017年1月本院收治的中重度宫腔粘连患者84例, 所有患者均经B超、宫腔镜检查并确诊为中重度宫腔粘连。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2例。对照组年龄23~44岁, 平均年龄(36.8±4.7)岁;平均病程(1.78±0.64)年;中度粘连28例, 重度粘连14例。观察组年龄23~45岁, 平均年龄(36.9±4.6)岁;平均病程(1.79±0.65)年;中度粘连27例, 重度粘连15例。两组患者的年龄、病程、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内容完全告知患者并签署同意书, 故不违背医学研究相关内容及医德。
1.2 手术方法
1.2.1 对照组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宫腔镜电切术,卵泡早期行全身麻醉(全麻), 连续灌流式宫腔镜电切器械(德国STORZ)。在宫腔镜监测下进行手术, 常规消毒铺巾取膀胱截石位, 暴露宫颈, 扩张宫至9号, 5%葡萄糖膨宫, 确定粘连位置, 用环形或针型电针分离粘连至基本恢复宫腔状态,放置Foley球囊保持宫腔形态。并于3~5 d后取出球囊, 放置节育器。术后3个月月经初潮来临且宫腔镜检查无黏连, 有生育要求患者去除节育器[3]。随访6个月。
1.2.2 观察组方法 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人工周期治疗, 术后第2天口服戊酸雌二醇, 3 mg/次, 3次/d,连续用药21 d, 停药7 d, 用药17~21 d;同时服用黄体酮胶囊,100 mg/次 , 2 次 /d[4]。随访 6 个月。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术中血流量、住院时间以及子宫内膜厚度。根据术后6个月随访结果, 评价患者治疗效果, 若患者月经恢复, 宫腔形态恢复正常则记为显效;若患者月经恢复, 但经量少, 宫腔形态基本正常则记为有效;若患者月经未恢复, 且宫腔再粘连则记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术后6个月随访统计并比较两组患者恶心、呕吐、乳房肿胀等不良反应。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术后子宫内膜厚度高于对照组, 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 住院天数短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0.48%,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1.43%,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2.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经过术后6个月的随访, 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90%, 与对照组的9.5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1 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比较
表1 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5
组别 例数 子宫内膜厚度(mm) 术中出血量(ml) 住院天数(d)对照组 42 4.08±0.37 25.84±3.43 9.46±0.72观察组 42 8.13±0.56a 17.47±1.22a 3.38±0.61a t 39.105 14.900 41.755 P 0.000 0.000 0.000
表2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n, %)
表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n, %)
3 小结
宫腔镜电切术治疗患者宫腔粘连有着显著的效果, 但预防再粘连还是具有一定难度[6,7]。宫腔粘连患者一般子宫内膜基底层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大大降低患者子宫腺体与内膜再生能力, 周期性雌激素可以促进子宫内膜生长, 以迅速覆盖患者之前粘连纤维瘢痕, 同时也能够提升裸露区出现上皮化的速度, 有效降低重新粘连的几率, 促进新生内膜的的发育与生长, 最终达到改善月经周期、月经量的目的[8-10]。
综上所述, 宫腔镜电切术联合人工周期治疗中重度子宫粘连效果显著, 高达大大降低术中血流量与住院天数, 增加子宫内膜厚度, 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