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高原地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脑钠肽(BNP)、内皮素—1(ET—1)水平的变化及对肺动脉高压的影响
2018-08-21喇国刚
喇国刚
【中图分类号】R5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8)06--01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发生会导致患者出现局部、气道或全身的炎症反应现象,对患者的身体健康产生严重影响,多数患者甚至在未及时接受有效治疗的情况下死亡,因此有效对患者相关指标等情况进行分析,就对于早期提示疾病具有重要意义[1]。本次研究则主要分析高原地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血清相关指标的变化及对肺动脉高压的影响,目的在于总结经验为临床及时诊断和治疗提供指导,现将详情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5年1月到2018年1月作为本次研究时间段,从中选择高原地区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患者(肺心病组,患者年龄为50-78岁,平均年龄为65.31±2.14岁,患者中男女分别为28例和12例)、高原地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缓解期患者COPD组(患者年龄为50-79岁,平均年龄为65.75±2.27岁,患者中男女分别为29例和11例)、高原地区健康体检者(对照组,患者年龄为51-77岁,平均年龄为65.92±2.24岁,患者中男女分别为27例和13例)各40例作为研究对象。各组入选者基本情况均相近(P>0.05),故组间可实施对比。
1.2 方法
针对入选者均进行空腹静脉血液的采集,采集4ml并在半小时内实施离心等检测处理,使用全自动免疫分析仪检测其血清CRP、BNP、ET-1水平,并按照组别对检测所得数据进行记录,并分析其对肺动脉高压的影响。
1.3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数据中计量资料用()统计,使用t检验,检验后P值在0.05以内表示两组差异显著,且有统计学意义,数据处理软件为SPSS21.0软件。
2 结果
肺心病组血清CRP、BNP、ET-1水平分别为(28.02±11.32)mg/L、(262.58±143.26)pg/ml、(149.58±25.64)pg/L。
COPD组血清CRP、BNP、ET-1水平分别为(23.59±12.86)mg/L、(241.19±163.95)pg/ml、(143.69±27.54)pg/L。
对照组血清CRP、BNP、ET-1水平分别为(15.59±18.32)mg/L、(120.86±62.31)pg/ml、(112.35±26.13)pg/L。
三组入选者的血清CRP、BNP、ET-1水平均存在显著差异,即肺心病组最高、对照组最低,其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
3 讨论
本次我們针对以高原地区作为背景,探究COPD患者血清CRP、BNP、ET-1水平的变化及对肺动脉高压的影响,结果显示肺心病组血清CRP、BNP、ET-1水平最高、COPD组其次、对照组最低,其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发生以上结果的机制在于:高原地区和平原地区的氧环境存在较大差异,高原地区的居民本身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低氧性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现象,红细胞的聚集性增加使得人体的血液粘稠度增加,进一步加重其低血氧症现象。而COPD患者机体长期表现出缺氧的现象,使得其肺血管的重构受到影响,同时伴随的低氧性肺血管收缩则可以作为患者肺动脉高压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和机制[2]。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本身属于一种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病情受到炎性介质、缺氧等情况和因素的影响,可能进一步参与其疾病的进展,进而导致患者血清相关指标异常[3];其中CRP属于一种急性时相反应蛋白,有人体的肝脏合成,当该项指标的水平出现升高时,多数说明人体存在组织损伤和急性炎症反应,故而本次研究结果中对照组该指标相对较低,COPD患者和肺心病患者升高异常显著。此外的ET-1属于一种多肽,其具有强烈的血管收缩作用,并由肺内皮细胞合成和分泌,ET-1对人体的白介素-6进行上调,可增加CRP的合成和分泌,进而在多种物质中间形成连锁反应,加重患者病情[4]。
综上所述,高原地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加重患者的血清CRP、BNP、ET-1水平明显升高,可能和低氧性肺动脉高压存在关系,即系列血清水平的变化参与了患者病情进展的过程,临床应引起注意。
参考文献:
吴晓瑞,姜宏英.血清CRP、BNP及LDH浓度变化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伴肺动脉高压中的作用研究[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5(14):20-21.
张保珍.COPD并肺心病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和脑钠肽检测分析[J].河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7,29(3):287-288.
伏攀,李春碧.超敏C反应蛋白和脑钠肽检测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肺心病中的临床意义[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5,19(1):29-31.
郁昊达,殷波,范晓东,等.BNP以及hs-CRP对COPD合并肺动脉高压诊断的临床价值分析[J].贵州医药,2016,40(3):301-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