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综合康复护理对产妇产后抑郁及子宫康复的效果分析
2018-08-21徐金莲
徐金莲
【中图分类号】R15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8)06--01
产妇结束分娩之后,其生理以及心理很容易产生变化,不管是自然分娩还是剖宫产产妇,其生理以及心理均会受到严重影響,为了改善患者生理以及心理状况,护理人员需要根据产妇身体特征以及心理状况实施有效的护理方法,以加快产妇生理功能的恢复[1]。本次研究主要针对我院接收的进行分娩的产妇采取产后综合康复护理的效果进行分析,现将探究内容一如下报告形式呈现。
1 研究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资料
本次68例研究对象均为我院2017年2月-2017年11月接受的进行分娩的产妇,将其按照不同护理方法完成平均分组,每组34例,对照组中,产妇年龄最大和最小分别是36岁和21岁,均值是(28.41±5.06)岁;研究组中,产妇年龄最大和最小分别是37岁和22岁,均值是(29.03±4.89)岁,组间基础资料差异较小,统计学无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产妇接受常规护理,包括会阴护理、基础护理、饮食护理、环境护理以及健康教育宣传等。在此基础上,研究组产妇接受产后康复综合护理:①由护理人员面对面的与产妇沟通与交流,为其讲解喂养方法、护理乳房方法等,促进产妇自我护理能力的提高;②加强与产妇间的交流与沟通,对于产妇的诉述主动倾听,并了解产妇的心理变化,针对这一情况实施相应的心理疏导,为产妇介绍负面情绪宣泄的方法,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尽可能的满足患者各项需求,告知产妇保持良好的心态;③鼓励并支持产妇与产妇之间多沟通和交流,尽量将产妇错误的康复观念改变,改善其心理状况;④乳房护理:利用按摩和热敷方式,加快泌乳时间,增加泌乳量,告知产妇多与新生儿接触,并及早喂养,提升母子间情感,以改善其负面情绪;⑤对产妇子宫实施复旧按摩,沿着顺时针方向对子宫实施环形按摩,并对子宫进行柔和按摩,保证用力均匀,进而加快子宫恢复速度;⑥指导产妇进行盆底肌练习,告知产妇选取平卧体位,对肛门以及尿道进行主动收缩,每天3-5次,加快盆底肌上提和子宫康复速度,促进产妇日常生活质量的提高。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产妇子宫康复状况以及产后抑郁状况进行对比。子宫康复判定:①经过护理之后,产妇会阴切口全部愈合或者显著愈合,无明显疼痛为优;②结束护理后,产妇会阴切口基本愈合,伴有轻微疼痛表示良;③护理结束后,产妇会阴切口未愈合而且疼痛显著为差。(优+良)/总例数×100%=优良率。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20.0对本次研究数据进行整理并统计,(均数±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率表示计数资料,组间检验值分别是t和x2,结果经P值判定,P<0.05则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结果
2.1 分析两组产妇子宫康复状况
研究组与对照组子宫康复优良率存在明显差异,统计学意义成立(P<0.05)
2.2 对比两组产妇抑郁评分
对照组产妇抑郁评分为(49.53±3.15)分,研究组产妇抑郁评分为(36.12±5.63)分,研究组较对照组更低,差异统计学存在意义(P<0.05)。
3 讨论
在我国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医疗行业发展速度显著提升,产妇对产后护理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产妇分娩之后,对家人的依赖感较强,需要家属多呵护和关心,再加之分娩后产妇身体质量下降,如果不及时护理将会引发其他疾病[2],所以需要给予产妇术后综合康复护理,以改善患者抑郁状况,加快产妇子宫康复速度。通过本次研究结果可知,对照组与研究组子宫康复优良率分别是79.41%和97.06%,研究组较对照组更高,差异统计学存在意义(P<0.05);在抑郁评分方面,对照组是(49.53±3.15)分,研究组是(36.12±5.63)分,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呈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产后综合康复护理效果显著优于常规护理效果。护理人员通过健康教育宣传,告知产妇母乳喂养的正确方法,并为其讲解乳房护理的技巧,指导产妇乳房按摩的正确方法,加快乳汁分泌量,提高母乳喂养率。告知产妇宣泄负面情绪的方法,尽可能的改善患者与情绪,使其保持良好的心态,进而积极配合护理工作,加快子宫康复速度,促进产妇生活质量的提高[3]。
总而言之,将产后综合康复护理应用于产妇分娩后护理中,不仅能够改善患者子宫状况,同时也可以降低患者抑郁评分,值得临床领域进一步推广和使用。
参考文献
刘洪英.浅谈护理干预对初产妇产后母乳喂养、康复及抑郁情绪的影响[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35):243-244.
李娜娜.产后康复护理干预对初产妇康复的影响研究[J].临床研究,2016,24(10):139-140.
秦芸.心理护理对自然分娩初产妇产后抑郁和功能恢复的影响研究[J].基层医学论坛,2017,21(24):3241-3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