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护理对改善长期骨折卧床病人排尿困难的护理效果观察
2018-08-21李依文
李依文
【中图分类号】R248.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6851(2018)06--02
骨折属于临床多发病、常见病,患者需严格制动、固定,尤其是发生创伤后及术后,患者必须绝对卧床休息[1]。术后患者受疼痛、心理应激、肢体功能障碍、排尿方式改变等因素影响,导致卧床患者出现排尿困难现象,排尿功能受到直接影响,严重者甚至引发尿路感染、尿潴留等严重并发症,不仅延长患者住院时间,增加医疗费用及负担,同时影响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及预后[2]。本研究探讨中医护理运用于骨折长期卧床病人中对排尿困难的改善效果,现作以下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临床纳入本院2015.9~2017.12期间收治104例骨折合并排尿困难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全部入选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对照组,均为52例。本研究经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全部患者均自愿参与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研究组男29例、女23例,年龄20~73岁,平均年龄(45.68±3.97)岁,骨折部位:腰椎骨折9例、骨盆骨折13例、股骨骨折10例、髌骨骨折7例、胫腓骨骨折10例、全身多处骨折3例;对照组男30例、女22例,年龄21~72岁,平均年龄(45.73±3.68)岁,骨折部位:腰椎骨折10例、骨盆骨折12例、股骨骨折9例、髌骨骨折8例、胫腓骨骨折9例、全身多处骨折4例,P>0.05,可行比较。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临床常规护理,为其营造良好排尿环境,通过冲洗会阴部、热敷、听水声、吹口哨等方式促进患者排尿。根据患者术后疼痛情况给予止痛药物进行针对性镇痛处理。研究组除实施常规护理外,另对其实施中医护理干预,首先加强对患者的情志护理,护理人员应对患者脾性特点进行分析,对其实施针对性情志护理,鼓励、引导患者排尿,增强患者自主排尿信心,促进排尿。另外,为患者营造安静、良好、舒适的排尿环境,注意保护患者隐私,病床外围增加隔离帘,向患者说明憋尿的坏处,嘱患者及时排尿。另外,对患者实施个体化饮食护理,嘱患者维持充足饮水量,避免刺激性饮食及短时间内大量饮水。指导患者采用松节油对神阙穴进行擦拭,2h/次,对具有利尿功效穴位进行推拿,协助患者取平卧位,对相关穴位进行推压,1h/次,10min/次,直至患者排尿顺畅。使用医用酒精对患者耳穴进行消毒,并贴穴位贴,每日按压耳穴3次,5min/次。
1.3 观察指标
分析对比两组排尿困难改善效果,根据疗效评价标准[3]:患者治疗后2~8h内排尿顺利,无腹痛等症状为显效;治疗后2~8h患者可自主排尿,但伴有尿不尽,排尿后膀胱内仍有少量尿液为好转;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无改善,仍排尿困难为无效。另外,分析对比两组患者复发率、导尿率及尿路感染发生率。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13.0进行统计学分析,以(%)表示计数数据,采用卡方检验;以()表示计量数据,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总有效率对比
2.2 两组复发率、导尿率及尿路感染发生率对比
3 讨论
骨折患者由于长期卧床,加上排尿环境、排尿方式的改变,术后极易发生排尿困难,若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可导致排尿困难进展至尿潴留。当前临床对于骨折伴排尿障碍患者,主要通过适当调整饮食、腹部按摩、会阴冲洗、热敷、心理引导等方式进行干预,但效果并不理想。此外,一旦患者因排尿困难导致尿潴留,必须通过导尿对其进行治疗,可有效降低患者尿路感染发生率。对骨折卧床患者而言,除积极进行手术治疗外,临床相关护理工作的开展也十分重要,直接影响术后排尿情况及康复效果。
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98.08%,相较于对照组的90.38%明显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中医护理干预的实施可进一步促进患者排尿,提高护理效果,与当前研究结果大致相符[4]。、通过将两组复发率、导尿率及尿路感染发生率进行对比,发现研究组复发率、导尿率及尿路感染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中医护理的实施对防止疾病复发、降低导尿率、预防尿路感染等方面均起到积极作用。
综上所述,对骨折长期卧床合并排尿困难患者而言,中医护理的实施具有重要临床意义,可有效减轻患者排尿障碍,促进排尿,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改善预后等方面均产生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陈虹.中医护理改善骨折卧床患者排尿困难的疗效观察[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6,16(1):79-80.
汤璇.中医护理联合健康教育效果探讨对骨折卧床排尿困难患者康复[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27(10):1940-1942.
张丽,姚雪莹,崔丽红等.骨折卧床排尿障碍患者实施中医护理的效果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6,8(30):108-109.
張梅香.中医护理在产后急性尿潴留中的应用观察[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7,23(24):3985-3987.、